孙佳山:中国奥运表现,得益于长期开放发展

从1984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到2000年奥运会申办失利,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奥运会都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深处留下了清晰的印记。零的突破、金牌奖牌数的稳步攀升、在主流项目中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奥运精神是如此深嵌在中国社会的当代情感结构之中,其背后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跃升的鲜活缩影。

的确,作为后发国家在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主流赛事时,不可避免地会承受一定的负担,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等都或多或少地肩负着要去证明不只是体育本身的内容。这也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当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之后,红了眼眶,对着镜头说出“谁说黄种人不能进前八,我今天就是要证明给世界看,我是奥运会冠军”时,带给全国人民极大触动和感动的一大深层次原因。

尽管刘翔在2006年打破世界纪录之后,并没有在随后的奥运旅程中达到预期,对于刘翔的公众情绪转化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对于奥运的情感结构的变迁和升华。早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国内社交媒体上就有大量网友主动去刘翔的相关账号上,对前些年对他的激烈批评表示由衷歉意。正是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更多折射面,而非仅仅执着于金牌或世界纪录。这和当时使出“洪荒之力”勇摘铜牌而广受欢迎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这届巴黎奥运会上带伤冲金未能成功的举重名将石智勇等一道,共同刷新了中国社会的奥运经验和情感结构,新的奥运心态、新的体育观念、新一代运动员的精神面貌都逐渐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并给予好评。

因此,我们再看巴黎奥运会我国的40枚金牌,就不难发现,除了乒乓球、跳水、羽毛球、射击、举重等广为人知的传统优势项目之外,我国不仅已经在游泳、田径等主流项目中有着稳定的表现和发挥,不断打破世界纪录,还在网球、艺术体操、双人划艇、自由式小轮车等多项赛事中全面开花,这得益于中国社会的长期开放发展,也是中国经验持续外溢的结果。中国奥运健儿在巴黎奥运会的精彩表现不断启示着我们:应在认真继承传统举国体制经验的基础上,更为积极地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等方式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通过调动发挥不同机制体制的差异性优势,形成发展合力,进而充分释放中国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更何况,来自世界各国的广大体育爱好者和观众,开始在线下线上自发主动地为中国运动员加油,以及他们与中国运动员、教练员积极互动交流等场景的一再出现,都真切说明着这早已不只是中国体育领域的成功,也是新时代中国经验的浓缩和精华。

本届巴黎奥运会,我国参加境外奥运会夺金纪录的再度刷新,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其中就包括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他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文指出,中国不仅在奥运赛场上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也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几乎所有其他领域迅速发展,堪称美国“全方位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无疑,现代奥运会等国际主流赛事,同时也是各国综合国力的一大竞争场域。无论是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还是“全球南方”国家,奥运会等国际主流赛事始终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团结助力我们通过体育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更快、更高、更强”。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在世人都耳熟能详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中添加了“更团结”。对于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奥林匹克格言的首次修改,不仅是在强调体育运动的竞技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强调直面体育精神对于全人类的强大凝聚力。

当前,在全球政治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以及经济上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现实语境下,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的精彩表现为全世界作出一个鲜明表率,体育领域“更快、更高、更强”的激烈竞争,最终指向的是且只能是全人类的“更团结”。而且,在防核扩散、气候变化等事关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核心议题上,也更需要“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只有“更团结”的世界,才能有效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认知误区。(作者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