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牌设计团队负责人杭海:苍璧礼天,我们用玉来礼赞获奖运动员

10月26日,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奖牌正式对社会发布。在奖牌发布前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奖牌的设计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奥运形象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杭海,他向记者讲述了设计创作北京冬奥会奖牌背后的故事。

冬奥奖牌设计团队负责人杭海。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祥云纹和冰雪纹,体现双奥之城的延续,又有冬奥会的特点

新京报:作为本次奖牌设计团队的负责人,你曾经参与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这次冬奥奖牌设计创作,思路和上一次有哪相同和不同之处,有没有什么延续?

杭海:2008年的奖牌叫金镶玉,这次的奖牌叫同心。从名字上就能感觉到,2008年的奖牌重点在材质上面,这次的奖牌是在形式上面。但是共同的地方都是都用玉。苍璧礼天,用玉来礼赞获奖运动员,礼赞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共同点。

2008年是我们第一次办奥运会,作为设计人员我也特别激动,想做一些创新的设计。它的重点是想有一些特殊材料的加入,来突破夏季奥运会使用金银铜的惯例,所以更多的是想用一种中国材料放进去,所以最终选了玉的材料,算是一次突破。

我感觉这一次跟上一次不太一样。创作的时候刚好赶上疫情,一开始我们团队都是线上讨论,所以也有更多的时间来深化对玉的理解,所以我们对玉的形式做了一些研究。

古代的玉璧有三环也有五环,实际上是体现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样一种日行轨迹。它实际上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跟人文关系,或者人跟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观象授时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玉的同心圆环,实际上表述了这样一种特征。这次的思考点更多是关于人跟自然关系的思考。

新京报:这次奖牌的设计灵感主要是从它的设计角度上,由圆环加上圆心构成了排体,圆环上24个点和弧线,请介绍一下它的创作理念和灵感。

杭海:古代的玉璧一般是三环和五环的,这回我们选了五环,因为跟奥林匹克五环有一定的相关性。

这次我们最终选取了五环同心的概念,一方面跟古代玉璧的形式上具有统一性,这跟2008年玉的概念有一个延续,能够展现双奥之城的概念。

另一方面,五环同心还有一个想法,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态来传达——全世界人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之下能够团结在一起,能够共同分享冬奥的快乐,能够相互理解,共存共融。

奖牌设计,我个人感觉它是一个简朴大方的设计。但是它又有一些细节。比如它的正面,每一环做了打挖的处理。这种打挖的方式在古代青铜的礼器跟玉都非常常见,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式的细节,这样可以让平面的奖牌有一个更立体的样态。

此外,我们在正面还做的祥云纹和冰雪纹。祥云纹就跟2008年的祥云纹联系上了,冰雪纹又能体现冬奥会的一些特点。在背面我们又做了星空的轨迹,有24个星星表示24届奥运会,一方面它能够体现中国人文跟天文的关系,另外也可以体现冬奥运动员在赛场上驰骋赛场的激情,群英璀璨的意象。

总而言之还是有一些细节,近看的时候有一些细节,远看比较简朴大方。总体的理念,我个人感觉还是要符合冬奥会办赛的基本原则——简约、安全、精彩。

设计奖牌要考虑多种需求,尤其是要以运动员为中心

新京报:在奖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团队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或争议,让你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是什么?

杭海: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关于策略的争议和讨论。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一开始定的策略,一方面跟玉有关系,这样跟2008年有所联系;另外一方面在形态、材料上做一些创新性的尝试。

所以第一个方向,我们也想是不是可以用玉琮,因为“苍璧礼天,黄琮礼地”,2008年用了祭天的玉璧,我们这次是不是可以用一个祭地的玉琮,这样天地就相合了,有这么一个意象。我们也做这样一个尝试,在玉琮的概念里面也做了一些新材料的尝试。

但是最终冬奥组委还是选择了玉璧的概念。我个人理解,运动员一般来讲还是希望要一块圆形的奖牌,因为他们一般的经验当中奖牌都是圆的,我们2008年也做过方的,当时IOC(国际奥委会)给出的意见,希望奖牌是个圆的。这表明,设计奖牌,还是得以运动员为中心。

另一方面,这次冬奥会,刚好发生在春节期间,一块圆形的奖牌更加能够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

新京报:整个设计的过程顺利吗?

杭海:有一些波折,但都是关于策略方面的讨论。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刚开始提报的奖牌,有一块正面是平的,几乎什么都没有,除了必要的文字和会徽章。还有一块,上面全部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纹样,像青铜时代的,包括宋代的一些纹样。

一开始我个人是希望它能够尽可能的简化,什么都不要,后来讨论的过程当中,林存真跟我讨论这个事,认为得加纹样。什么原因呢?老百姓看见奖牌,希望能够听见更多的故事。我想也是,最后奖牌弄完以后太简单,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也不行。

所以再经过讨论,加了纹样,但也不需要那么多。最后就两种,祥云跟2008年连接,冰雪纹体现这一届冬奥会的特点。我认为像这样一个重大的设计,它不完全是设计师个性的发挥,它需要考虑更多的需求。

既有五环和同心的概念,又能“摸”得到体现中国文化的细节

新京报:设计过程当中怎么考虑这枚奖牌蕴含的文化因素,能够让来自全世界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运动员拿到的时候,能够强烈感受它是来自中国、来自北京的?

杭海:一个设计有两方面的要素需要考虑,第一是传达的直接性,有再好的理念,如果在传达过程当中特别费力、特别曲折,那就是无效的。第二方面,没有任何内涵也是不行的,所有的设计都是需要解决两者之间的平衡。

我们这回为什么选择同心圆纹玉璧呢,任何人看见同心都会有一种凝聚的概念,都有一种团结的概念,这是可以跨越文化的。我们把它设定为五环,不管是哪种文化、哪种民族都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五环同心的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

再往下看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奖牌每一环的处理有一个打挖,这种打挖的处理不是说其他国家没有,而是说在中国非常典型,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非常经典的,而且一般跟礼器相关的纹,实际上它的名字叫玄纹。

有了这样一个细节,大家拿到这块奖牌,在摸这块奖牌的时候,就能够触摸到一些中国的细节。如果再仔细看,就会从正面看见云纹跟冰雪纹,背面看见星空的纹样,这些细节会加深他对内涵的理解。所以我认为一个奖牌一方面是视觉的,另外一方面它摸上去的手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设计的玄纹,包括一些纹样的细节,其实是为了兼顾这样一些特点。

另外,奖牌不是一次性的,奖牌的获得者赢得了这枚奖牌,他可能会传给他的儿女,甚至代代相传。奖牌在历经时间流逝的过程当中,如何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是永恒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