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广东汕尾海丰人,我国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他借鉴西方优秀音乐文化,曾担任过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广州艺术学校音乐系主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等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各个时期的音乐创作体现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现代作曲技法的深入研究并能融会贯通,巧妙地将民族传统与西洋创作手法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推动当前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出国留学的音乐奇才
1912年,马思聪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幼石街(现为中山路)一个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书香之家。父亲马育航是清末禀贡生,是位“造反”秀才,他一生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奋斗不息。母亲黄楚良,是海丰县公平镇围雅乡的黄姓大闺秀,略识诗书,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新思想。
作为粤剧之乡的汕尾让马思聪童年时代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广东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和音乐的缘分始于三岁时外婆家的一台留声机,七岁时他的堂嫂在风琴上弹中国调,马思聪听了几遍自己也会弹了,风琴算是他接触的第一件乐器。后来马思聪到培正小学寄宿,跟同学一起吹口琴弹月琴,还能背出几首好长的粤曲。十二岁时马思聪的大哥从法国带回一把小提琴非且演奏了几曲给他听,马思聪立刻被小提琴优美的音色所吸引于是便和大哥去了法国学习小提琴。在法国期间,起初不是很顺利,三年换了五个老师,走了不少弯路。
1923年,马思聪随家兄马思齐赴法留学,踏上了求学之旅,后入法国南锡(朗西)音乐院学习西洋乐器小提琴;1930年再度留学法国,经奥贝多菲尔(Oberdoerffer)教授介绍,拜作曲家毕能蓬(Binenbaun)教授为师,学习作曲。毕能蓬的思想和人格对马思聪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马思聪在《创作之路》一文中写道:“他(指毕能蓬〕跟我谈论一些艺术品的好与坏,但他说不强迫我去相信他的意见。从这些谈话中,我才真正地认识了贝多芬、修勃尔德(舒伯特)、孟德尔逊(门德尔松)、勃拉姆士(勃拉姆斯)、修曼(舒曼)、肖邦这些前一时代的伟大音乐家……我的许多宝贵知识是在散步时或午茶的闲谈当中获得。”
留学期间,马思聪不但在小提琴演奏上得到长足进步,在作曲技术方面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在整个艺术修养方面也为日后的发展孕育了潜力,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碰撞与交融,催生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1932年的时候,19岁的马思聪学成归来,开始踏上职业小提琴演奏家的旅程,先后在广东、香港等地举行演奏会,取得很大的反响,让国人认识到了小提琴音乐,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首位小提琴演奏家,也被誉为中国的“音乐神童”。同年他和陈洪组织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院校广州音乐学院,马思聪任首任校长,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除了音乐艺术造诣让人钦佩之外,马思聪所具有的音乐家的德行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面明镜。他平时为人彬彬有礼、儒雅温厚、待人以诚,谈吐细语徐言、慢条斯理,与他演奏时所表现的深刻含蓄、淳朴简洁、线条优雅的风格如出一辙。
传播真知的领航者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马思聪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人民家破人亡,不断加深了对民族苦难的体验,他经历敌机炸弹爆发的危险,而军民英勇抗敌的情景也令他感动。同期,马思聪携太太王慕理逃难至香港。香港的爱国人士经常在九龙旺角等地举行抗日筹款音乐会,当组织者得知马思聪到香港后,立即向他发出了邀请。他立即决定接受邀请,但演出前,由于舟车劳顿,马思聪不适,但依然带病演出。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九龙,马思聪带着家人和几个学生加入逃离九龙的难民队伍。他们成功穿过日军的封锁线,回到汕尾老家,在老家愉快地过了一个春节。期间马思聪偶然听到了不少民间曲调,他将这些曲调一一收集,成为他日后进行音乐创作的极佳素材。春节过后,为了生计,马思聪只能携妻带女再次漂泊。
1942年9月,国内时局动荡,马思聪夫妇辗转来到广东韶关。粤北是抗战时广东的大后方,南接曲江、北交郴州的坪石是当年粤汉铁路线上广东境内最北的一个小镇,在韶关,马思聪得到友人、时任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邵明耀的帮助,进入北迁至坪石管埠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音乐,并担任不分系教授,从而暂时缓解了生计上的困难。1943年出版的《中大现状》一书显示,其师范学院在管埠租用了民宅34处,用于办公室、图书馆、教职员住宅、医务室、工人宿舍等;租民田新开辟为球场;建筑新校舍,共有15个课室、1个礼堂、1间图书馆。此年还特别购买钢琴一架,用于音乐教学。
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马思聪在管埠中师时演奏活动却十分频繁,常来往于韶关(曲江)—坪石—管埠一带演出,人民不顾山遥水远,现场观众摩肩接踵,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邵明耀的夫人李素心正是该学院音乐系的学生,在王慕理有时忙于家事而不能为马思聪的演出伴奏时,李素心得以为马思聪伴奏,实现了与世界级音乐大师同台演出的梦想,这也让邵明耀欣慰无比。马思聪演奏的《思乡曲》《圣母颂》《流浪者之歌》等曲目受到热烈欢迎,他演奏时,曲调清澈宏亮,旋律温馨悠长,让人觉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这些新鲜的音乐事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和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像一阵春风吹来。
马思聪在韶关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注意,国民党中央党报的几名记者专程从重庆到韶关采访马思聪,还要求马思聪为重庆的记者俱乐部举行一场筹款义演。马思聪认为,这样做其实是在敲韶关人民和难民们的竹杠,当即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赢得世人爱戴。
在那十分贫瘠的艺术环境之中,马思聪选择了创作,马思聪和太太王慕理一边教学生,一边搞创作,忙里偷闲地练琴。他以音乐为武器,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942年)《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年)等作品。
马思聪觉得小提琴也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东西,这样也便于国内的民众接受西洋乐器,他说:“中国的音乐家们,除了向西洋学习技巧,要向我们的老百姓学习,他们代表我们的土地、山、平原与河流。”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作曲家写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是大型曲式结构(组曲,交响乐,协奏曲等)的创作,采用了“广东音乐”的许多素材,运用了较为高深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刻划了乐观向上的形象,具有开创意义,而在这之前,中国可以说还没有自己的小提琴作品。
中国的交响曲创作,直到四十年代初才开始起步,1940年,江文也在北京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1941年,洗星海在苏联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马思聪1942年在管埠中也写出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三部“第一”,都属于我国交响曲园地的首批收获。马总聪在他的《第一交响曲》贯串着时代号角的音调,题材具有时代性,试图表现我们民族的奋起和抗争,寄托作曲家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42年,他在《新音乐》月刊第五卷第一期发表《创作的经验》一文,分享了《第一交响乐》的创作。他写道:“在交响乐里,我该写我们这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
伟大的文艺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在管埠中师执教时期,与马思聪同时期被聘为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不分系教授还有许幸之先生,许先生教授戏剧课程。
在宁静的山村生活中,马思聪与许幸之迎来了自己音乐、文学创作的高峰,也结下了深厚友谊,正如许幸之先生所记述的:“结成彼此不拘约束的良友,并在文艺思想与艺术爱好上也结下了深情厚谊。”
马思聪虽是留洋学子,学的是西方的作曲理论、创作技巧,但他是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武江之畔,一代代“坪石先生”以诗为戈、以笔为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教书育人,传播真知、报效国家,带领着承担民族科学文化传承使命的青年学生,用读书人的方式救国救亡,提高了当时的学生对于中国现状的认识。
“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这是马思聪的名言。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动乱日子里,马思聪除担负教学任务和教唱抗战歌曲外,更围绕抗日救亡的题材,先后谱写了约20首抗战歌曲,向广大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给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带去生的希望和前进的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之中,用音乐来鼓舞国人的斗志,教唱学生抗日救亡歌曲,促进了中国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发展和普及,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品。
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
马思聪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他在艰苦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努力探索洋为中用,融会贯通的创作道路,他一生的创作都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这片沃土,在音乐厅或以礼堂、饭堂、广场、农场为舞台,其演奏足迹除西藏外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赢得“琴声响遍全国的音乐家”之美誉;在东南亚,东欧及美国等地区,也留下他的演奏足迹。马思聪毕生致力于中西音乐艺术的融合,是中国民族音乐学派的奠基人,创作了《思乡曲》《摇篮曲》《内蒙组曲》《第一回旋曲》《祖国大合唱》《晚霞》等大量优秀作品,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深沉之爱,曾令无数海外游子闻之潸然泪下。他于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思乡曲》旋律充满乡土气息,飘来的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对父老乡亲的思恋,是对故乡的梦魂萦绕,拨动了被日寇所逼而离乡别井的中国人的心弦,成了一支流传全国的抗战歌曲。1950年,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传唱全国,亿万中国少先队员唱着这首队歌长大。“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取消了少先队员组织,但是老队歌至今还在老少先队员中默默地歌唱。
马思聪一生的教学成绩卓著,是中国的音乐史巨人。他那对音乐的痴迷与追求,以及对当代中国音乐事业的贡献,使他在当代中国音乐史中占据重要的一页,具有里程碑意义。润物细无声,多年来,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认识马思聪的历史贡献,马思聪的音乐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具有领导指引的作用。
2002年,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在广州揭幕,是中国第一个著名音乐家专馆。
2007年,在广州市政府的资助以及广州市文化局的协作下,中央音乐学院和马思聪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历时四载,编纂出版了《马思聪全集》。《全集》共八卷十册(含补遗集),分别为:《交响乐》、《协奏曲》、《舞剧、歌剧》、《合唱》、《小提琴独奏、器乐重奏》、《其它音乐作品》(歌曲、钢琴等)、《文字、图片》(文章、书信、日记等)、《补遗集》。它向国内外音乐艺术界展示了马思聪卓越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永载音乐史册。
2020年8月,广州交响乐团由乐团常任指挥景焕执棒与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女士共同录制《马思聪作品集》,同年9月3日这套唱片在韶关乐昌坪石管埠首发,专辑曲目包括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荣获“2020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
出品: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
校编:陈婉霖
审核: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