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取得新进展
新甘肃客户端1月18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小麦亩增产16.7%-28.3%,亩节水率达16.1%-32.6%,水分利用率提高10.2%-17.6%;玉米亩增产10.3%-14.2%,亩节水率达11.7%-36.8%,水分利用率提高8.7%-21.6%……今天,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专项“河西走廊主要粮经作物节水丰产优质与适水种植技术”2024年度项目总结会上,这一组组喜人的数据受到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农业大学等相关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
会议现场 图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据悉,该项目自2023年11月立项以来,聚焦河西走廊主要粮经作物多尺度节水调质增效与农业水效率多要素协同提升关键科学问题,从作物需水端的预测到用水端的诊断调控、优化灌溉、农艺节水,最后到适水种植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方法、产品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全面完成了项目年度任务。
河西走廊是我国粮食、瓜菜作物的主要制种基地和生产基地,随着绿洲面积的增加,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该项目在金昌市永昌县、武威民勤县、张掖市甘州区、酒泉市肃州区建立了小麦浅埋滴灌技术、玉米膜下滴灌密植种植技术、干制辣椒和甜瓜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示范基地,核心示范面积5710亩,共推广示范3万亩。同时,开展小麦、玉米、干制辣椒和甜瓜需水信息采集与需水量智能预测预报、高水效表型诊断及其靶向调控制剂与设备、产量-品质协同与节水调质高效灌溉技术及设备、农艺节水与水生产力多要素协同提升技术及产品、区域适水种植与高水效模式及其示范应用等方面的试验示范,较当地传统栽培技术,节水效果明显,对保障区域粮经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省农科院将继续按照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和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分工,抓好项目任务的实施及重大产出凝练,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