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丨返乡海归女孩:我是乡村大舞台上的“角儿”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新华社太原8月28日电(记者王劲玉、柴婷)从荷兰回到山西省昔阳县北思贤村,刘双把玉露香梨做成了富民产业;从美国到山西省阳城县,乔琳把珐华器推陈出新;从英国到太原市晋源区三家村,程玉娇让种大米成为一种时尚。正在振兴的乡村与思路新奇的海归“琴瑟和鸣”,回乡的海归女孩们在农村的广阔舞台上奏响发展新曲。

在北思贤村的果园里,刘双在梨树下熟练地观察果树的生长。这个穿着考究、一脸书生气的女孩打扮不像农民,但村里的果农都信任她。自从刘双回到北思贤村,村里的玉露香梨就有了新市场。

↑7月20日,刘双在山西省昔阳县北思贤村的果园查看玉露香梨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刘双曾在荷兰留学多年,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家人的建议下,刘双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她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制定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种植方法,提高了玉露香梨的产量,还搭建电商平台对家乡的玉露香梨进行包装宣传推广。

“虽然在荷兰读完了学士和硕士,但我觉得总归是要回到家乡、报效家乡的,最后兜兜转转确实回来了,就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帮助家乡的人。”刘双说。

回到北思贤村,对刘双来说是相互成全,农村的广阔舞台与知识丰富、眼界开阔的海归留学生相互契合,成就了各自更好的发展。“相比在国外,这里可能更适合我,我所学的知识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双说。

在刘双的指导下,北思贤村的玉露香梨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梨的品质也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梨从过去的“土特产”变成了如今的热销商品,人们都说现在的梨比过去“洋气”了不少。

在山西南部的阳城县,29岁的乔琳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回到家乡继承了长辈的珐华制作技艺。她对珐华的釉色进行创新,让珐华器呈现出更多层次的美。改良创新后的珐华器因为设计感强、釉色特别,受到许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2015年,乔琳结束学业回国,开始慢慢接手家族企业。“我从小看着珐华制作长大,她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特别是留学后,我看到了外国人对珐华那种别样的喜爱,也加深了自己对珐华的喜爱,将珐华技艺传承下去的念头与日俱增,我觉得自己可以让她重新焕发生命力。”乔琳说。

↑7月15日,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乔琳在给珐华器上色。 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接手工厂之后,乔琳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提出日用陶瓷艺术化的新思想,创新传承“乔氏珐华”手工技艺,把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入珐华装饰,开发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珐华文化旅游产品。

“工厂里许多珐华都印刻着传统的记忆,我想让珐华在过去跟当下之间流畅切换。”乔琳告诉记者,此前陶瓷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如今从造型到装饰手法,加入当下流行元素,推出多款新产品。

一身淡素长袍的乔琳大部分时间都在生产车间。专注的神态、专业的手法,如今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乔琳让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珐华重放光华。

数据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从2007年的14.4万人上升到2019年的70.35万人。与之相伴的是,留学回国人数激增。2007年有4.4万人留学人员回国,到2019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82%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出国留学一直是一条自我提升的有效路径,随着国内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国内的大舞台上绽放自己。“农村是一片广阔的蓝海,这里有无限的机遇,人们都说是我成全了农村,其实是农村成全了我,正在振兴的农村在成全着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海归学子。”刘双说。

打开网络直播间,程玉娇把农民种植水稻的画面呈现给手机端的网民,人们在网络上跟着程玉娇一起学习水稻知识。今年24岁的程玉娇2019年留学回国后,选择了返乡创业发展稻鱼菜综合种养农业。晋源区三家村出产的大米远近闻名,程玉娇在社交平台上开通了双语直播,在科普水稻知识的同时拓展销售渠道,不仅生意做得风风火火,自己也变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

↑7月9日,程玉娇在水稻田里进行直播。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我希望我的家乡能在我的直播镜头下得到更多的关注,把家乡的美传递到更多的地方。”程玉娇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