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白宫捅出个大篓子。
几名高级官员,在用一款非机密聊天应用程序,讨论高度敏感的军事计划。
拉群的时候,不小心拉进来一名记者。
记者闷声发大财,一声不吭地又是截图、又是接收文件。
等官员们发现,机密计划早就被曝光了。
正应了那句话——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最近有一部悬疑新剧,刚好也发生在白宫:
《白宫杀人事件》
白宫正在举行国宴,美国总统盛情款待澳大利亚总理。
殊不知,就在他们头顶不到10米的地方,出了命案!
死者是白宫的首席招待员,也就是总管。
死亡地点,是三楼的游戏室。
第一个发现尸体的,是住在游戏室隔壁的总统妈妈。
晚上9点57分,她听见游戏室传来了重物落地的响声。
出来一看,总管已经凉透了。
除了她之外,还有两个人也住在同一楼层。
其一,总统的哥哥摩根。
由于他没收到宴会邀请,从9点半开始他就在房间睡觉。
听见有人尖叫,出来瞅了一眼,就回屋睡回笼觉去了。
其二,是总统的好友兼顾问哈利。
他就住在摩根隔壁,却说自己没听到一点动静。
出于隐私,白宫并没有安监控。
否则只用动动手指,真相就水落石出了。
事关重大,在场的FBI、顾问团和警察局,都不敢接这个案子。
最终顶尖神探黑婶,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
她是黑人性转版福尔摩斯,也是当代的马普尔小姐。
神探就是神探,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就找到了大量线索:
1.巧克粉。
被人撞掉在地上。
2.松针。
白宫的院子里就有松树。
3.玻璃杯。
宴会厅同款。
4.圆盘型水渍。
有人把盘子端到了游戏室,放在台球桌上。
5.总管兜里有半封遗书,两手腕都被割开了。
顾问大聪明立刻得出了结论——割腕自杀。
结果被黑婶一句话噎住了:
“刀呢?”
对呀,割腕用的刀去哪儿了?
而且手腕伤口的出血量,根本不足以致命。
黑婶发现,总管口腔有炎症和溃疡。
说明他服用了某种毒药。
难道他是被毒死的?
总管的后脑有挫伤,后腰的衣服皱了,鞋子都快掉了。
可见这里并非第一案发现场。
他是被人杀害后,再拖到了游戏室。
总管衬衫上有血迹,但身上并无出血点,可见血并不是他的。
难道是凶手的血?
白宫的管家、厨师、助理、招待员、维修工……
几乎所有人都能上3楼。
也就是说,在场宾客加上工作人员,嫌疑人有好几百人!
因此黑婶要求,扣下所有宾客,逐一接受问询。
谋杀案的消息不胫而走,会场乱成了一锅粥。
起初,美国总统反对黑婶的要求。
没想到她竟然在澳大利亚外长(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后面简称为外长)身上,发现了关键线索。
他竟然穿着总管的衬衫!
原来黑婶早就发现,总管身上染血的衬衫不合体,还是澳大利亚的款式。
现在见到外长,总算豁然开朗。
难道他就是杀人凶手?
这下事情闹大了,总统立刻下令彻查此案!
然而真相,却令人啼笑皆非。
原来澳大利亚外长,和白宫主厨一见钟情。
俩人情难自已,当场切磋了起来,甚至从室内“打”到了院子。
期间外长的鼻子被撞破,血流在了衬衫上。
为了维护外长的体面,总管才和他互换了衬衫。
嗯……非常符合我对澳大利亚人的刻板印象。
主厨切磋完,就从地下室回到了白宫,有目击者作证。
所以他俩似乎都没有作案时间,动机也不够充分。
不过外长去院子里切磋武艺的时候,看到不远处还有俩人。
一个在松树下抽烟,另一个向着园丁室走去。
黑婶在松树下,果然捡到了一个烟头。
上面的口红色号,属于白宫管家。
这个管家热情奔放,思维跳脱。
和刻板守旧的白宫团队,风格严重不搭。
她是仗着和前总统一家关系不错,才留在了团队里。
如今总统易主,她的工作也岌岌可危。
那天她受前第一夫人的邀请,入席陪客。
却因此被总管臭骂了一顿,赶出了宴会厅。
甚至有可能丢掉工作。
难道她怀恨在心,杀了总管?
可惜,她也不是凶手。
因为她去游戏室的时候,总管的尸体还不在那儿。
而她去游戏室,是为了躲在那儿偷偷喝酒。
台球桌上的水渍,窗台的酒杯,都是她留下的,和命案无关。
那么,就剩下园丁室了。
今晚总管在办公室,接到过一通电话。
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经过调查得知,那通电话正是从园丁室打来的!
但是今晚进入园丁室的人,绝对不是园丁。
因为对方并不熟悉那里的环境,还按错了电灯开关。
到底是谁打的电话?
带着这个疑问,咱们继续往下看。
综合大部分员工的口供,黑婶对总管有了初步了解。
他宛如一位宽厚的父亲,包容着所有员工的任性。
平日里成熟稳重,但是最近表现的压力山大。
原来总统带来的社交秘书,在静修会上认识了一位能量传导师。
啥能量传导啊,说白了就是神棍大忽悠。
可没想到总统居然邀请神棍,担任宴会的顾问。
大家别觉得奇怪。
美国总统里根,就有个占星师顾问。
神棍指点江山,一通乱改。
几乎推翻了总管的所有安排。
直到晚宴前一天晚上,都还没确定宾客名单。
宴会当天,宾客都落座了,神棍还在远程遥控更改座位。
试想一下:
你加了几个月的班,即将圆满完成一个项目。
突然空降个废物领导,对着你完美的工作成果动手动脚,改成一坨狗屎。
你气不气?
但是总管不能发作,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但是不代表其他员工,也要忍气吞声。
比如甜品师。
他做了几个月的姜饼屋,被神棍挪去了储藏室。
宴会当晚,他准备的甜品又被投诉。
他曾多次向总管求助,却都被驳回了。
也许是他觉得总管辜负了自己的信任,于是杀害了对方?
甜点师背后,有一抹台球“巧克粉”留下的蓝色污迹。
有人看到他在案发后,将一个盒子偷偷扔进了焚化炉。
好在焚化炉早就停用了,黑婶找到了那个盒子。
里面赫然是一把厨刀!
这下人赃并获,似乎能结案了。
很可惜,甜品师并非凶手,而是本案的第一目击者。
他在总统妈妈之前,就发现了总管的尸体。
尸体旁边,居然是自己的厨刀。
甜品师担心被怀疑,赶紧将厨刀藏了起来。
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
是总统顾问哈利吗?
9点左右,有人听见总管在和人吵架。
“我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们!”
宴会中途,哈利跟着总管离开了20分钟。
和总管吵架的人,也许正是他。
调查过程中,哈利全程都在试图误导黑婶,打算尽快结案。
他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是总统的哥哥摩根吗?
身为总统的哥哥,却没有参加宴会的资格,难免心生怨恨。
他说自己一直在房间睡觉。
但是工程师9点半去他房间修马桶,却并没有见到他。
案发的时候,他在哪儿?
故事进行到这儿,尽管嫌疑人众多,但都缺少一锤定音的关键证据。
正在这时,一通电话打断了黑婶的思路。
一个神秘人,自称掌握了关键线索。
他是谁?
他为什么监视着白宫?又看到了什么?
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
比如园丁室的神秘人是谁?
总管为什么说他要死了?
他体内的毒素从何而来?
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谁才是真凶?
篇幅有限,咱们先点到为止~
《白宫杀人事件》一共有8集,故事讲到这里,其实才刚过半。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不干脆出个视频解说。
不是我不想出,而是这部剧其实并不适合解说。
首先,本剧的镜头都各具巧思。
比如惊艳的开场——
镜头穿过宴会厅和各种房间,从一楼直奔三楼。
来到尖叫声的源头,定格在总管的尸体上;
一个长镜头,就完成了介绍故事背景和环境,引出命案的受害者和目击者的任务。
当黑婶提出,在场几百人都有嫌疑。
镜头拉远,直接给了一个白宫剖面图。
人物宛如置身“姜饼屋”,观众则是往来的宾客。
如果做视频解说,肯定会破坏原本完整、精致的镜头。
其次,是叙事结构。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剧情,我完全推翻了原本的叙事结构。
其实原剧除了白宫调查线之外,还穿插着几个月后的庭审线。
观众随着黑婶的视角,宛如在白宫里走马观花。
线索和证据,以各种形式,极为密集地往外蹦。
打个比方:你怀疑A,正在审问B,却发现他提供的口供指向了C。
而C又确实和某个线索或证据有关。
密集的信息,和大量反转,始终吊着观众的胃口。
作为一部悬疑探案剧,侦探本人的魅力足以影响对整部剧的观感。
可能有的观众,会被黑婶的形象劝退。
毕竟在刻板印象中,神探或是英俊潇洒、或是美丽高雅。
看黑婶破案,就像看邻居大姨奥运夺冠,满满的违和感。
但是你只要看1分钟,就会被黑婶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她具备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福尔摩斯同款“显微镜”。
扫一眼,就能从细枝末节中提炼出线索。
她还具备特别的幽默感,恰到好处的吐槽,化身观众的最佳嘴替。
也让这部美剧,充斥着各种英式冷幽默。
众所周知,神探都有独特的爱好。
比如福尔摩斯沉迷烟草,波洛对“秩序”有着超乎常人的偏执。
而黑婶的爱好,是“观鸟”。
这个小众爱好,又和探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写观鸟笔记的习惯,让黑婶下意识地记录每个嫌疑人的言行举止;
动辄几小时的“蹲守”,让她在十几个小时的探案中,始终保持着冷静。
黑婶还从鸟类身上,学到了很多技巧。
比如她让所有人都聚在大厅,再故意安排总管的尸体,从正门离开白宫。
就是在模仿猎鹰,等待猎物露出破绽。
本剧还有一大看点,就是白宫团队的日常。
甚至我个人认为,这比破案有趣多了。
流水的总统,铁打的管理团队。
白宫就像一间酒店,真正拥有它的是幕后的工作人员。
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打理着这个宫殿,方便总统们一时的使用。
这个由各种偏执狂组成的团队,总是能闹出各种幺蛾子。
还是那句话——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总而言之,《白宫杀人事件》是近期最值得一看的悬疑剧。
编辑: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