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名专家智囊团上阵 甘肃每年投2000万破解寒旱密码

4月29日,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在兰州召开。

原标题:140名专家“入编”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启动会现场 本组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国顺摄

启动会现场 本组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国顺摄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4月2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今天在兰州召开。会议通报了我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情况,宣读了构建我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区域试验站站长的聘用决定,并就建设好、运行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安排部署,标志着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全面启动。

构建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我省农业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旨在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科研力量和资源,构建全省农业科技协作攻关机制,加快补齐技术集成转化的短板,为甘肃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按照2025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三个体系的明确部署,依托《甘肃省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会同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制定了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组织全省科研院校和农业农村系统开展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区域试验站站长遴选工作,现已完成了技术体系人员组建。

据了解,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兼顾地方特色产业,组建了牛、羊、菜、果、薯、药、麦类、玉米、油料、生猪1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门类,按照25个产业带布局了49个区域试验站,按照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区域试验站3个层级的构架,将针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系统开展技术研究和联合攻关,建立“省级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企业”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按照规划设计,该体系建设每3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高效运转和持续优化,省级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中将每年安排2000万元对体系建设给予支持。

获聘专家代表

获聘专家代表

会议宣布,聘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赵生国等10位专家为全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门类首席专家,聘用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员刘秀等81名同志为岗位专家,聘用玛曲县畜牧工作站站长万得卡等49名同志为区域试验站站长。其中,首席专家主要负责本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建设,组织岗位专家和区域试验站站长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政策研究、培训指导、示范推广等工作;岗位专家重点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集成和试验示范;区域试验站站长主要承接岗位专家科研成果的熟化落地。

首批聘用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将围绕“凝练一支队伍、集成一批技术、引领一个产业、造富一方百姓”目标,立足甘肃农业资源禀赋,聚力推进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开展有组织、体系化、任务型的科研攻关,通过分工协作、联合攻关方式,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找准包括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创制新装备、集成新模式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重点在种质资源研发、高效节水技术、农业种植新模式、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盐碱耕地治理技术攻关、农机装备研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实现利用科技利器冲破“寒旱”约束,引领和支撑我省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新甘肃)

相关新闻

兰州日报:市政协开展“我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专题协商调研

【本报讯】近日,市政协围绕“我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协商调研。

调研组一行走访榆中县、永登县部分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集体经济(合作社)和部分企业,实地查看了我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并与各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推进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在随后召开的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县区介绍了我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组围绕推进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参会同志还就进一步发挥我市寒旱资源优势、拓展农副产品市场、加强高新技术应用、补齐产业链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调研组认为,寒旱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意义,要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通过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我市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进一步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持续增强农副产品地域品牌影响力,扎实推进全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展现更大作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