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当前,浙江正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教育对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起着基础性作用。浙江教育正立足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朝着教育共富的目标不断探索前进。2022年9月下旬,由浙江省教育厅新闻办、浙江省记协教育工委主办的“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环浙行’新闻采风活动”启动,邀请多家媒体走进绍兴市和丽水市,走访多所学校,现场与学校管理者、任教就读师生面对面交流、座谈,实地感受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在本次采风活动中,凤凰网浙江教育重点围绕城乡教共体建设、“县中崛起”、思政课、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以及“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等话题展开了观察。

城乡携手,山海同行

跨时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浙江经验”

自2020年开始,浙江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强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促进全省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发展。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三年内,通过完善的网络设施输出220余节高质量“互联网+”同步课堂、开展100余次网络研修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结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模式优化,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图: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与衢州江山市彭里小学结对

图: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与衢州江山市彭里小学结对

今年3月,柯岩中心小学与衢州江山市彭里小学结对,成为浙江省首批跨地区教共体之一。为促进彭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两校开展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师徒教研活动,立足课堂教学,通过师徒结对、线上线下送教、名师工作室活动、跟岗锻炼、线上线下学生交流活动等形式,分享柯岩中心小学优秀教学经验,提高彭里小学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教科研能力。在彭里小学因区域内突发疫情停课时,柯岩中心小学开设云上课堂,为彭里小学“云”上送教,实现跨地区教共体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师生共进。

2018年8月31日,绍兴市元培中学教育集团与四川马边第一初级中学签署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和学校合作协议,结为东西协作学校。新学期,在两地教育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引下,绍兴市元培中学教育集团在马边一中设立了“元培班”,直派骨干教师任班主任、学科教师及青年教师师傅,输出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及特色文化;并指派两批次名师队伍(每批次三人)赴马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学指导活动,组织名师工作室导师、名师赴马边开展线下讲座11人次,常态化开展“云端同屏”研修活动,持续输出学校优质拓展课程资源,进一步发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东西部教育、城乡教育的协同发展。

图:“元培班”开学第一课

图:“元培班”开学第一课

龙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坚持以党建引领集团化办学,创新“党建+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狠抓“农村校区书记能力”这一核心,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化“双培养”机制为教师赋能,推行“三专化”活动助推城乡校区优质均衡发展。集团通过开展城乡同步课堂、建立课程与作业共享资源库、完善农村校区艺术学科网络共享资源库三大举措优化城乡校区资源配置,破解农村校区资源短缺这一瓶颈;通过构建城乡联片教研机制,以城乡校区教学常规管理督导、联片教研活动、城乡校区集体备课分享平台建设三条途径实现教学常规管理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升,为城乡教师赋能;制定城乡校区教师梯队成长五年规划、集团新教师五年成长计划,并实施城乡校区捆绑考核办法,从终端评价管理促进城乡校区的深度融合,多方位促进城乡校区教师考核与成长。

图:龙泉市实验小学新学期集团书记、校长读书会-提质研讨交流

图:龙泉市实验小学新学期集团书记、校长读书会-提质研讨交流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通过2020年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城乡、强校弱校教师的双向流动为抓手,促进课程教学、德育活动、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切实弥补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不足,助力农村学校办学提质增效,实现城乡学校“美美与共”的发展愿景。目前城乡学校共同体已覆盖全省所有乡村学校,还有516所学校跨地区结成了教共体,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

县中崛起,深化改革

大力支持薄弱地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县中崛起”是近两年来全国各地提升县域教育质量的探索热点。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县中能否崛起关乎着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能否缩小,对浙江推进教育共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2年9月27日,浙江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了《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加强薄弱地区的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推进浙江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包括招生管理、教师管理、县中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县中对口帮扶、优化学生培养环境、创建现代化高中学校、分类办学、提高县中经费投入水平、教科研指导等九方面措施。

图:景宁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军训拉练

图:景宁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军训拉练

浙江省景宁中学,就是这份“县中崛起”行动计划的对象之一,学校“低进高出”被誉为“浙江省山区县‘县中崛起’的景宁现象”。在11年前,景宁中学480名高三毕业生中,仅有3人考上一本线。景宁中学也被外界评价为一所“随时可以散伙”的高中。这些年来,景宁中学充分吸收外界“养分”,向优秀学校“取经”,促进自身的成长。学校与杭州学军中学结对,推动学校教师教学研究。学校还采用项目制结对的方式,找一些跟自己类型接近,但做得比较好的高中取经。例如,学校与在学科组建设方面颇具特色的衢州江山中学结对学习。景宁中学用十年打了一场“翻身仗”,也为其他“崛起”中的山区26县县中提供一个有信服力的参照。

初中公民同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也给公办初中如何培养优生带来了新的命题作文。基于此,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景宁中学牵头,联合县内四所初中,积极探索初高中六年一贯创新人才培养,筛选学科骨干教师,开发基于高考要求下的初中学科内容的相应拓展、延伸、提高的课程,切实满足创新人才的培优诉求。同时重点强化师资、场地、时间、经费等要素保障,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管理和实施。

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三年,高中学生生涯规划也随着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推行了三年。三年来,景宁中学不断探索实践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以“3”支校内教师队伍、“3”个社会与高校资源、“1”个学生主体的自我构建与内化,构建“3+3+1”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通过生涯导师策划课程、学业导师指导学习、成长导师发展兴趣,并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资源,更有针对性开展“七选三”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并搭建平台和实践的机会,在职业大赛、社会实践、生涯社团等活动中,让学生把所学的生涯知识运用,走好人生道路的正确一步。

图:景宁中学教育教学活动-戏剧欣赏课

图:景宁中学教育教学活动-戏剧欣赏课

由《行动计划》可见,为推进“县中崛起”,浙江后续将推进以下具体举措: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初中学校招生办法,严格按照初中毕业生人数分配到校指标,妥善实施中考全省统一命题,建成省级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平台;把“中学生英才计划”扩大至山区26县和海岛县,组织省内优质普通高中与县中开展联合办学或对口帮扶,加大县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等。到2025年,县中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多维协同丰富思政课程内涵与形式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是教育共富的精神引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年以来,绍兴文理学院牵头、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中小学校深度参与,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市域范例,构建协同党建、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协同科研、协同育人的“五协同”路径机制,实现“主体覆盖、教学改革、平台扩展、课程开发、思政融合、多维嵌入”的“六提升”内容载体,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地见效。

今年7月,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党建联盟签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红色研学基地创建、暑期社会实践团授旗出征等活动,积极探索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建,推动努力形成互带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续写“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文章。

图:绍兴文理学院开展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活动

图:绍兴文理学院开展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活动

绍兴市元培中学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整体构建下,积极与绍兴文理学院进行常态化协作,通过课程共建与师资共培相结合,双方频繁的交流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打破思政课的校际和学段壁垒,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元培中学还将思政课堂搬到各类红色实践基地、把国防教育的思政课堂搬到东方山水,创新教学形式,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来巩固和升华课堂教学内容,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图:绍兴市元培中学实践小队走进绍兴古城

图:绍兴市元培中学实践小队走进绍兴古城

此外,元培中学还以“两学一美”架构德育体系:学名人,发挥好小名人示范作用,形成名人班级一班一品;学国学,每天开设经典诵读课,开好国学系列主题活动;知行合一,达成“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目标;阳光美少年,力育各美其美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阳光美少年。

图:龙泉市实验小学“金鳌六礼”—一年级启蒙礼

图:龙泉市实验小学“金鳌六礼”—一年级启蒙礼

龙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校前身为金鳌书院。结合时代气息和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学校建设了基于传统书院背景下以“金鳌六礼”为载体的德育课程建设:一年级启蒙礼;二年级宣誓礼;三年级传承礼;四年级成长礼;五年级军营礼;六年级毕业礼。将六年六个“礼”的仪式活动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仪式与体验活动,培养具有金鳌风范、剑瓷品格、中华底色、世界胸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景宁中学通过一日常规、九大主题月、十二项典仪教育、二十四项素养赛事等构成学校立德树人的生态圈,推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快速地提高。

校企协作,德技并修

因材施教塑造多样个性发展之路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轮驱动、双翼共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其中职业教育法在招生制度、高等教育体制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空间和通道。

浙江是全国较早一批开办普通高职教育的省份,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职业院校成为浙江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来源、促进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近年来,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走向类型、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浙江省在全国先行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大力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图: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课外实践活动

图: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课外实践活动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深入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以培育“德技并修的‘五好学生’”为目标,构建“培根向阳”育人体系,铺设“培根计划”“向阳行动”两大路径,深化“1+1+X”的课程体系,搭建“岗课赛证”融合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本科和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区域内中高职(含本科)一体化合作。2021年,学校学生高职考上线率接近100%,本科上线近70人。此外,学校以培养“五会”型教师(会学习、会创新、会服务、会生活、会育人)为目标,以“青蓝金”教师提质计划为基础,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五会”教师发展性评价改革为手段,着力培育一批德技双馨的“工匠之师”。

图: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聘请青瓷大师来校授课

图: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聘请青瓷大师来校授课

基于龙泉文化底蕴丰厚,产业特色鲜明,坐拥“世界非遗”龙泉青瓷与“国家非遗”龙泉宝剑的资源优势,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根据“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立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搭建青创工作室,实行学生专业教学、产品生产、科技研究的“三位一体”培养。学校与当地企业、工作室等开展校企合作,优化原有的创新创业园的模式,定期邀请行业大师和企业师傅进校教学,建设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与艺术创新设计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独立人才培养空间,建设高端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健全一体管理评价机制。同时,学校构建校企双线发展的教师成长生态链,通过名师大师示范引领、校企共育机制创新,优化教师成长环境;还采取校企互派互驻形式,将行业大师吸纳到兼职教师队伍中,通过帮传带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实现非遗传承人“双师”培养。

据了解,在“3+2”(3年中职加2年高职)等中高职学制衔接的人才培养基础上,浙江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学校、行业、企业共同深入参与的职业教育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入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成为全国“德国企业和院校在华举办职业教育工作”2个试点省份之一。22所高职院校在26个国家建立了29所“丝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遴选平湖等地开展试点,探索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实现路径。

落实“双减”,教育新变

提质减负打造教育共富全新蓝图

“双减”政策是一项新时代背景下关乎教育未来、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国策。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减”工作的核心环节。一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作业革命”如火如荼,课后服务五彩缤纷,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焕发出别样的色彩。

图:龙泉市实验小学托管学生在体能训练

图:龙泉市实验小学托管学生在体能训练

龙泉市实验小学从2020年秋季开始探索课后托管服务工作,不断完善迭代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学校立足书院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建立“1”学科加油站,建构“X”项“金鳌新六艺”课后托管课程体系、“Y”类假日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教师职工子女专项托管站,持续探索与实践“1+X+Y+Z”基于传统书院文化的课后服务模式。“新六艺”课程的“金鳌六礼”德育课程被评为丽水市最受喜爱的德育活动课程,获评2021年浙江省德育典型案例。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度达到97.8%。

图:景宁市红星小学教育教学活动

图:景宁市红星小学教育教学活动

景宁县红星小学坐落于外舍古镇,毗邻千峡湖畔,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城郊村”。学校留守儿童数量占全体在校学生近20%,较县城其他几所小学相对偏高,整体生源呈现困境儿童多、贫困儿童多、留守儿童多的局面,不同程度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提出了“让每一颗星星闪闪发光”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颗”、温暖“每一个”、闪亮“每一颗”,让每一位学生不断实现“做最亮的自己”。

学校根据家长群体中需“早出晚归”情况多,及时调整了作息时间。同时,为了加强家校协同教育,改变部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开设了“二十项打卡”课后托管服务课程。“二十项打卡”主要涉及民族运动、体育游戏、团建活动、益智游戏四类内容,在时间管理上让学生早到校“有地方可去、有兴致想去”,在行为管理上可以对学生的课后行为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规范学生课间行为,解决学生“满大街”跑、噪音大的陋习,从而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活动氛围。“二十项打卡”课后托管服务课程通过前期体验活动和问卷调查,结合畲族传统文体资源,综合考量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教师特长,实现学生分兴趣、分年段参与打卡,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入选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教育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截至2021年底,浙江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4万所,在校生1062.5万人,教职工91.8万人。浙江现已完成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创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98.23%,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控制在0.3以内,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普及化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凤凰网浙江:游海洪、金文慧、霍雨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