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街道为何要为1600多位独居老人装电话?看上海社区分类治理如何出实效

原标题:这个街道为何要为1600多位独居老人装电话?看上海社区分类治理如何出实效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

原标题:这个街道为何要为1600多位独居老人装电话?看上海社区分类治理如何出实效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视察时强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已发展为超过2400万人口规模的超大城市,与此同时城市社区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户籍外来人口超过一千万。面对多元多样的社区结构,如何准确感知居民需求,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将社区治理做到如“绣花”般精细?

12月17日,一场聚焦于社区工作法、社区分类治理议题的论坛在上海机电大厦举行,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桢,静安区委常委、副区长刘燮分别致辞。来自各街道、居委会的代表,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就上述议题展开热议。

2017年起,静安区民政局设计研发了一套社区分析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访谈、数据统计和分析、分层分类方案制定和实施、效果追踪评价等几个步骤,描画出社区肖像、把脉社区问题,将关注点从个体需求转向公共议题,从解决个体需求到寻求最优方式解决群体需求。“我们发现这些数字真的会说话,它带给我们的是社区机理和治理背后的逻辑。”谈起社区分析工具的开发和实践,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蓓华言语间难掩兴奋。她介绍,从收集而来的数据中,社区工作者们发掘了不少新问题。例如,居民关注的不仅仅是小区围墙内的生活,更把眼光投向了社区周边设施的完善;彭浦新村街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1600多位独居老人安装专属服务电话机,以回应“紧急救助”服务需求。

有了科学高效的社区分析工具,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了社区分类治理“四步工作法”。天目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华洁蓉介绍,“四步工作法”形成了全岗接待、社区分析、精准回应、正向引导四步行动闭环。第一步全岗接待,通过线下“全岗通”的守卫接待,线上“掌心汇”的24小时信箱,以及日常民情走访和调研,及时发现居民诉求;第二步社区分析,观察社区整体形态,感知社区共性需求,了解小区个性需要,思考如何分类回应;第三步精准回应,将自治先行、平台借力和共治聚力相结合,多种途径提供解决方案;第四步正向引导,通过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社区氛围。

上海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斌教授认为,从社区分类治理的视角来看,社区治理的有效单元指的是社区治理区域关联、治理边界范围相对清晰、治理服务相对稳定关联的区域、组织、平台或载体。静安区探索出的社区分析工具正是社区治理有效单元的实践路径之一。社区治理有效单元要如何生产与再生产?她认为,首先要找回社区治理的初始支点,关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考虑群众的利益、兴趣和情感。其次要寻求社区治理的活力源泉,即社区内的老百姓。第三要培育社区治理的价值文化,包括组织精神、职业精神和公益精神。最后要推动社区治理有效单元和社区共同体的共同成长。

在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中,不同区域、社区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与特点,也带来多样化的治理方式。论坛上来自各区、街道的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永兵介绍,五里桥街道的治理包含三个核心理念,分别是党建引领、去行政化和多元共治。这三个理念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用好了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二是用好了社会的力量。围绕上述理念,街道还建立了街区党建共治联盟,由居民区书记担任理事长,整合街区中的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是一个国际社区,上海本地人、新上海人和境外人士构成了国际社区的三元结构,交织出社区内复杂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此,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介绍了街道独有的“融工作法”,这项工作法包含礼仪规范法、服务推进法、契约管理法和文化交融法四大方法,在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和语言的前提下,以国际化的视野扎实推进基层工作。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市民政局基政处处长章淑萍、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蓓华、嘉定区社建科科长徐晓菁、人民网上海频道总经理金煜纯和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何海兵围绕社区分类治理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本次论坛由静安区民政局、天目西路街道主办,由上海宁远社工事务所、上海格里社区发展治理研究中心协办,上海市民政局予以指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