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海:心理学赋能 从心灵疗愈到企业成长的实践之道

在社会节奏加快、个人心理压力与企业管理挑战并存的当下,心理学如何为个人幸福与企业成长双向赋能?

黄亚海:心理学赋能 从心灵疗愈到企业成长的实践之道

在社会节奏加快、个人心理压力与企业管理挑战并存的当下,心理学如何为个人幸福与企业成长双向赋能?本次对话由采纳品牌研究院院长、品牌大师中国行创始人大山老师主持,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亚海老师,结合其在心理咨询与企业赋能领域的实战经验,探讨心理学在个人成长与企业管理中的落地价值,一同探寻这门学问如何既解个人情绪困局,又为企业注入心智动能。

大山老师:黄老师,您同时涉足个人心理咨询与企业赋能,这两个领域看似不同,您认为他们共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黄亚海:核心是“看见人、点亮人”。心理学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能走进人心的工具。比如一位年营收过亿的企业家张总,因与沉迷游戏的儿子关系紧张陷入焦虑,甚至影响工作决策。我们用系统动力派NLP的“理解层次”工具帮他梳理:对儿子的期待本质是“希望他拥有幸福能力”,而非“必须考名校”。调整沟通方式后,父子关系缓和,张总在企业里也更敢放手让团队尝试新业务。这让我确信,心理学是连接个人幸福与企业发展的纽带。

大山老师:在个人与家庭心理支持中,面对抑郁、焦虑或亲子冲突等问题,您如何灵活运用专业技术?

黄亚海:关键是“对症施策”。比如处理创伤类问题,时间线治疗能帮人在安全状态下梳理过往。曾有位女士因童年被忽视,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患得患失,甚至抑郁。我们通过时间线回溯到她小学独自在家的记忆,让她在“时间线”另一端给自己拥抱,重新解读“父母忙碌不是不爱我”,情绪释放后,她与伴侣的关系明显改善。

亲子关系中,“换位思考”最有效。有个高中生因父母禁止打篮球而厌学,成绩暴跌。我们从他喜欢的篮球切入,分析“篮球教练、体育编者”等职业所需的文化知识,让他明白学习是为自己的爱好铺路;同时教父母“积极倾听”,比如孩子说“不想上学”时,不说“必须去”,而是问“你觉得上学最难受的是什么?”三个月后,孩子不仅返校,还主动报了晚自习,目标是考体育管理专业。这就是心理学“从情绪到行动”的力量。

大山老师: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您觉得最需要澄清的是什么?

黄亚海:最常见的是“心理咨询=治病”。其实它更像“心理保养”,就像定期体检。比如一位妈妈在孩子小升初前主动咨询,发现自己总因“作业太多”对孩子发火,习惯说“你看隔壁小明从不喊累”。我们教她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妈妈看到你揉了好几次眼睛,是不是累了?”孩子明显更愿意回应,提前化解了矛盾。心理健康也需要“治未病”。

大山老师:转向企业赋能,创业团队在不同阶段容易遇到哪些“心理卡点”?心理学能如何介入?

黄亚海:创业每个阶段都有“坎”。初期是“迷茫感”,比如一个智能家居团队,想做“万能遥控器”却无人问津,创始人陷入自我怀疑。我们用“目标澄清”工具,让他们列出自创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事”——都是帮老人解决操作难题,最终转向“适老化智能开关”,找到突破口。

融资遇挫时容易“自我否定”。有个跨境电商团队因业绩不达标互相指责,甚至想散伙。我们先让每个人写下“最担心的事”,发现大家都怕“辜负彼此信任”;再拆解目标,把“月销10万”拆成“每周开发2个爆款”,小目标达成后团建,同时聚焦优势——让美工做本土化设计,运营抓东南亚节日营销。三个月后不仅盈利,还拿到了二轮融资。核心是让团队在高压下保持“内在稳定”。

大山老师: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如何把心理学转化为可落地的工具,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黄亚海:企业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比如佛山一个建材销售团队,原来“硬推销”遭反感。我们教他们“情绪识别”:客户摸下巴是“在思考”,皱眉可能“觉得贵”,这时说“您是不是觉得价位和预期有差距?可以看看性价比更高的系列”。同时让销冠分享“被拒绝时如何调整心态”,而非只讲“怎么成交”。三个月后,成交率提升40%,销售人员说“见客户不紧张了,觉得是在帮他们解决问题”。

管理上,“心智模式分析”很有效。南海一家门窗厂的王主管总说“员工懒”,后来发现工人是“成就型”,需要“即时认可”。我们教他早会表扬提前完成订单的人,设“月度快手奖”发米面油,团队效率提升25%。王主管说:“原来不是人不行,是没找到让他们‘想做事’的开关。”

大山老师:您认为企业家的“心态格局”与企业发展有怎样的关联?

黄亚海:企业家的心智是企业的“天花板”。比如有老板因“控制欲”事必躬亲,企业十年还是十来个人,总说“没人比我做得好”,其实是怕“失去掌控”,这种心态会限制团队成长。

反过来,格局打开了,企业会突破瓶颈。南海一位金属加工企业家,原来连车间卫生都要自己查,累出胃病,团队却没干劲。我们帮他聚焦“擅长的事”——对接大客户和研发,把生产交给老员工。通过“成果可视化”,他看到放手后效率更高,慢慢学会信任,甚至让90后尝试线上接单,两年内企业从10人扩到50人,还建了新厂房。企业家要从“自己做事”到“让人做事”,再到“让人想做事”,企业才能做大。

大山老师:企业家最需要突破的“心智卡点”是什么?

黄亚海:“非黑即白”的思维。比如“要么做到最好,要么不做”“员工要么忠诚,要么是叛徒”。商业世界充满灰度,允许试错才能创新,接受差异才能凝聚团队。有个餐饮老板,原来规定员工必须穿统一工服、头发不过肩,导致年轻服务员离职,后来改成“工服可绣自己喜欢的图案”,流失率反而下降了。这就是“灵活心态”的力量。

大山老师:您觉得心理学在当下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黄亚海:它能让“发展”更有“温度”。个人追求成长时,心理学能让人不迷失,知道为何努力、何时调整;企业扩张时,能让人明白员工不只是“生产力”,更是“有情绪、有需求的人”。未来我想通过公益讲座帮父母懂孩子,通过企业内训让更多老板懂团队,让更多人受益于心理学的力量。

大山老师觉得,通过今天与黄亚海老师的深度交流,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同:黄老师不仅是一位用专业技术疗愈心灵的咨询师,更是一位将心理学转化为实战工具的赋能者。从个人情绪疏导到企业管理升级,从亲子关系修复到团队效能提升,他用12年的坚守证明了心理学的“双重价值”——既能为个体注入内心的力量,也能为组织激活成长的动能。

这种“看见人、点亮人”的实践,恰恰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温度与深度。大山老师期待黄亚海老师能将这些经过实战检验的经验进一步推广,让更多人学会用心理学关照自我与他人,让更多企业在“心智赋能”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让“有温度的成长”惠及每一个角落。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