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摘要:修大乘菩萨道,必须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向上求索一切无上智慧,向下承担度化众生的艰巨责任。这个伟大的信念需要护持,时时精进不生虚妄,才能获得佛一样的无上境界。

声明:本文引用文字来自书籍《图说金刚经》之第三章第二节,版权归相关方所有,本文如有引用该书的图片会做模糊处理,远没有书籍中图片精美,喜欢的读者可以在免费阅读本文后购买该书籍,如有侵权,请联系并删除,谢谢。

《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成佛之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大乘菩萨道,必须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向上求索一切无上智慧,向下承担度化众生的艰巨责任。这个伟大的信念需要护持,时时精进不生虚妄,才能获得佛一样的无上境界。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说,就是发想要成佛的誓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

《图说金刚经》第三章第二节

- 护持:保护维持。一时容易,时时不易。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回顾解读第6天。

《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指至高无上。三藐,即正等,众生平等的意思。三菩提,就是正觉,指超越一切虚妄谬误的真实觉悟。合起来就是至高无上、平等不二、超越一切的真实觉悟,这世上只有佛才有这样的大智慧。修成罗汉,是小乘的最终结局,只知道觉悟自己,不能度化他人,则不能做到平等,称不上三藐。而菩萨虽然正等正觉,但因为功德还不圆满,所以是成佛的初级阶段。只有佛觉行圆满,才称得上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立誓成佛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在后世佛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进行一个很庄严的仪式,在大德长老和众位同修的见证之下,坚定地表达自己要成佛的决心。

《图说金刚经》第三章第二节

昨天解读中提到“改变别人往往成为神经病”,可见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有不慎把自己拖下水,正因如此,才显得能发大悲心者之可贵之处!认真就输了,但能一直认真就赢了。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联结,就像是电波中不同频率,不同的人对不同频率的感知力度是不一样的,不爱读书的不能谈读书,不爱时间管理的不能谈时间管理等自律自觉的反人类行为,吃基本上不大排斥,民以食为天嘛!美基本上不大排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更加普世的频率,贪嗔痴对于世俗人具有更好地联结性。

《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把一班发心成佛的善男信女称为“菩萨”,是佛对他们的激励,也是对他们的要求。菩萨上求佛法,下度众生,虽然还没有功德圆满,却是越来越接近佛了。所以,佛在这里劝导诸位善男信女向真正的菩萨学习,坚定信念,鼓足勇气,全身心地投入成佛悟道的艰苦修行之中。一旦立下了成佛的誓愿,就要在思想上时刻牢记,现在要做菩萨了,普度众生是应当承担的责任,六度万行也必须一丝不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佛法兴盛,修行者在大环境影响下,可能会坚持下来;反之,佛法要是一路走下坡,很多人就会信念动摇,立的誓愿也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决心要成佛的誓愿不能随便发,一定要真的有信心、有觉悟才行。

《图说金刚经》第三章第二节

正因为这个伟大的誓愿实践起来很有难度,所以须菩提才向佛祖请教,一旦立下此誓,该怎样守护它?一旦它受到了干扰,又该怎样排除?这些提问正是大乘佛法的重点和难点。

《图说金刚经》第三章第二节

修行,朋友传来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当中讨论到怎样才算是一个重视修行的人,即使闭目打坐或经常读经的人,也不一定就等于在修行,真正在修行的人,往往只有自己才知道,并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的内心,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宣之于口。(摘自——古天乐2019年9月4日在头条号分享)

《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心与成佛

修行的逻辑

- 首开发心之门,三悟菩提之门,

- 次示修行之门,末入涅槃之门。

《图说金刚经》第三章第二节

循环:开——>示——>悟——>入

《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行层次示意

- 罗汉-正觉:罗汉是小乘佛法的最高追求,只求独善其身,自己脱离苦海即可。

- 菩萨-正等正觉: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

- 佛-无上正等正觉:佛拥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觉悟,从心性上彻底断除了无明烦恼。

《图说金刚经》第三章第二节

- 不请之友:菩萨要作众生不请之友,即是不要等到别人请求,我们便要主动关心、安慰和帮助众生,将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化为语言和行动,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 中道:世人不该沉浸于奢侈享受中,也不该完全禁绝食物和安泰,世人应该活得适当、适度。佛陀称之为“中道”。

-- 产生: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波动的现象,也就是心动念。这种念动是极其微细,这个起心动念本人完全不知道,连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不知道。这个极其微细的波动,在佛学里有个名词叫无始无明。无明加一个无始,这两个字加得妙!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也没有理由。要说:为什么它会动?为什么会有这一动?愈问就愈糟糕,为什么?愈问它动得愈厉害,波动得愈厉害。别管它,随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温,它就变成不动,不动就还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所以第一个动,那个微细的东西叫无始无明,从它以后就有因、就有果,第一个没有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别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里面钻,钻进去就出不来,就坏了,这是无明烦恼。(如此这般产生,如何去除呢!待下回分解。)

《金刚经》解读 - 第25天: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