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苏联历史上最致命的火炮武器之一,203毫米的B-4牵引榴弹炮可以在25公里外将敌人的防御工事夷为平地。
1926年5月17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炮兵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红军现役火炮改造计划,决定研制203毫米的攻坚火炮。彼尔姆兵工厂负责研制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布尔什维克工厂负责研制炮架。采用轻型坦克的行走装置的15172工程方案中标。1928年1月末完成图纸设计。
1930年11月完成组装,投入试验。试验期间对设计修改了146处。1931年6月定型,在布尔什维克工厂投产装备红军。此后至苏德战争爆发,一直是苏联各大城市公开阅兵的重点装备。
履带式炮架重11吨,炮架尾部装有一对大直径辅助轮用于牵引。采用“Kommunar”履带式拖拉机作为牵引车,牵引速度15千米/小时。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炮身相对于炮床,炮床相对于大架均可以后退复进。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引进的B-4在1939年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经受了炮火的洗礼。榴弹炮在曼纳海姆防线上开火,轻易地摧毁了较小的碉堡。尽管如此,它还是要求在一个地方进行两次精确的打击,从而有效地摧毁保护良好的大型防御工事——至今仍能看到其废墟。
1939年12月19日,1个4门制的榴炮连在苏芬战争的霍京恩筑垒防线参战,以近距离直瞄摧毁芬兰军队的坚固永久筑垒要塞工事。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苏芬战争最后阶段的作战中,共投入20多个炮兵连实施了270余次压制或抵近射击。
在榴弹炮的直接打击下,芬兰的碉堡就像现代艺术一样——混凝土块上的钢筋向不同的方向突出,士兵们将这种可怕的武器命名为“卡累利阿雕刻家”。
德国人给B-4起了另一个名字——“斯大林之锤”。然而,对威力强大的苏联榴弹炮的恐惧直到战争结束时才真正完全显现出来。1941年,当纳粹入侵巴巴罗萨行动启动时,对B-4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刻。
在1941年红军的灾难性撤退中,榴弹炮没有机会部署。除了75门大炮被撤退的军队截断或落入敌人手中外,其余大部分都向东撤退了。被德军缴获的火炮被授予“20.3cm H503(r)”的编号。到1944年3月,其中8门留在了东线,混合发射G-620混凝土炸弹和德国炮弹。
苏军战略大反攻时,B-4参与了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列宁格勒、齐尔塞、柯尼斯堡、但泽、柏林和措森等攻坚战。它们不仅被用来攻城,也用来对付敌人的装甲部队。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一辆防护严密的“大象”坦克歼击车被“斯大林之锤”直接摧毁。然而,这样的成功相当罕见。
特别是1944年在列宁格勒战场上,由维德门德科少校指挥的两个B-4榴弹炮连,摧毁了很多德国人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一发炮弹直接打穿三层楼板后才爆炸,德国士兵被这种巨炮的威力吓着了,他们惊恐地将其称为“斯大林之锤”。
38门B-4榴弹炮参加了柏林战役。在林登街和里特街的十字路口,一门炮六下就彻底摧毁了一座戒备森严的房屋。在此之前,无论是火炮、坦克还是步兵都无能为力。
然而,并非所有事情都能由“斯大林之锤”来解决。这座巨大的动物园塔是保护德国首都免遭盟军轰炸的几座高射炮塔之一。尽管尽力了,榴弹炮只能摧毁一个角落,而守军在第三帝国投降后才投降。
在战后时期,B-4被安装在轮子上。这使得火炮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它也花更少的时间为机组人员准备榴弹炮射击。1944年春季,使用KV-1坦克底盘制造了自行火炮,称S-51。
1964年,B-4配备了核弹,成为苏联核武库的一部分。不久之后,“斯大林之锤”的历史结束了。在20世纪70年代,光荣的大炮被更先进的型号所取代。2015年乌克兰在乌东冲突使用过该炮。(幂谈天下/张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