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宝藏|“国学实践”(下):文脉百世常流光

郑“重”其事·我们身边的宝藏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 “国学实践”(下)

文脉百世常流光

又到四月读书日,敏以求之润心田。今日,郑州市第20届绿城读书节暨世界读书日纪念活动启动,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学生代表将向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倡议。

而在2500多年前,“好古”的孔子就留下诸多关于读书学习的心得,它们从先秦时期绵延至今,融入我们周身的血液,贯通我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

跨越千年,文脉相继。传播与传承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扬儒家文化所积淀的积极内涵,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所在。

郑州文庙延绵儒家文脉

每天早上,幼儿园园长王二娇都会在孩子到来之前,带着老师一起读十分钟国学经典。这种仪式感带来的是无法言说的平和。

17年前,30岁的她,是一位从事招投标工作时常出差的职场妈妈。彼时,遭遇到一场教育困境。最终,她与孩子一起走进了郑州文庙,在经典诵读中“推开”了国学教育的大门。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 摄

“前半年非常不适应。国学经典里很多字都不认识,怀疑、徘徊、犹豫,半年多后,突然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心安定下来。”

王二娇的女儿,早已不再需要妈妈陪读。“她今年大四,已经在实习。从小的国学教育对她的习惯养成、后续成长、为人处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家长提起就头疼的青春期,在她这儿也过渡得非常好。”

文庙的九年光阴,与对经典的感恩,沉淀至王二娇心中,成为生命的馈赠。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 摄

位于东大街上、毗邻商城遗址的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是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

“文庙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孔子先祖是殷商贵族后裔,他逝世前,曾对弟子子贡说,自己是殷商人。郑州文庙正建在商代都城里,于孔子而言,堪称奇妙的回归。”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副研究员马玉鹏说,因为孔子才诞生了儒学兴建了文庙,因为孔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有了“庙学合一”的文庙根脉。又因普设文庙传播儒学,才为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场所,还是重要的文脉象征与汇集之地。2005年10月,修复一新的郑州文庙在全国率先恢复“前庙后学”的传统办学模式;2006年9月28日,举办了首届祭孔大典。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持续十多年的祭孔大典,大大小小的成童礼、成人礼、敬师礼,以及入学新生文庙“第一节课”等活动,让郑州文庙成为一座“活态”文物,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原文化包容万物海纳百川

在郑州市文物局工作的王羿是文庙的常客,他用镜头定格文庙的春夏秋冬,他的“春日古建图鉴”郑州文庙篇曾冲上热搜。

十余年,拍了上千G文物图片,让王羿坚持下来的,除了文物本身带给他的感动和震撼,还有想要展示古都郑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初心及网友的喜爱。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 摄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尤其是大批史前和夏商时期遗存的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希望这些图片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更多的人走近文物、爱上文物,感悟历史、接续文脉。”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学长期居于正统地位。郑州地区尤其是登封嵩山及其周边地区,既是儒学的发源地,又是其传播、发展、演变的重要地区。郑州地区以“天地之中”理念的强大文化凝聚力吸引着儒佛道三教兴起、汇聚和交融。三教合一、三教相互渗透的文物例证在郑州地区比比皆是。最有代表性的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现存于少林寺钟楼前,立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此碑上刻一尊像,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去看,竟然可以分别看成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的形象,碑上赞语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此碑构思精妙,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堪称中华一绝。

崇文尚学 涵养博雅之气

文化教育是根本大计。无论时局如何,郑州这片土地上从未忽视过这一点,郑州人崇文尚学之风也从未改变过。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改革家。凭借着他的杰出才能,郑国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军事强国南北夹击下,顽强地保持着国家的自尊和体面。子产不毁乡校的智慧,让孔子赞叹,并最终给了子产这位前辈一个很高的评价——“古之遗爱”,意思是有古代圣贤遗风的仁爱之人。

巩义人杜甫,7岁开始写诗,坚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郑人白居易更是不疯魔不成活,他玩命学习从早到晚,刻苦攻读,废寝忘食……

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

李弘基,郑州七中高三年级学生,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在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成长,书法文采出众,在两年间陆续完成了芒种、冬至等十四个节气的文赋,佳句妙语让同学们啧啧称赞;符光耀,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古代先贤留下的经典著作,他都反复诵读,熟稔于心,由于阅读广泛,勤于探索,不仅丰富了知识,更启发思考创新,这位科学“小达人”屡获奖项;韩金哲,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他曾在郑州—伦敦首航开通仪式上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司徒娜进行话题讨论,还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德语,通过社交软件向德国青少年传递……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他们,以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青少年的昂扬之气,奏出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交响曲。

近日,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特别行动——河南专场》大型线上论坛。作为全国率先进行国学教育探索实践的知名专家学者、先锋教育创始人、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任晓林先生做客论坛,25年来的教育实践,让他坚信汲取中华传统教育智慧,能够更好回应和解决当今教育改革中的难点和痛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整体性、系统化设计和思考,另一方面要切实服务学生的生命成长。传播国学不仅仅是传授其四书五经,还要让其身体力行、教化于心,更要提出解决当前世界教育问题的中国方案。”

(来源:郑州日报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