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炸断腿”,网友:不一定是特效,刘德华很敬业…

最近上映的《拆弹专家2》,再次让人看到硬核港片的复苏。

走出影院当我还沉浸在宏大、悲壮感中时,打开热搜,一条评论却把我笑喷了:

网友A:这个腿怎么拍的?

网友B:绿幕包住吧,再特效制作,肯定不会真的砍了

网友C:不一定,刘德华老师很敬业的

好家伙,倒也不必这么“敬业”!

随后官方也放出了幕后花絮,和网友B说的差不多:

先用绿布把自己的腿裹上,然后再单腿带上假肢,接着需要练习弯着腿用假肢走路、奔跑。

从这个段子也可以看出,

相比那些飞船、怪兽、爆炸之类的“显性”特效,

大多数观众对于影视作品中的“隐性”特效并不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电影中那些 “隐性” 特效。

2018年在国内上映 《绿皮书》 在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和票房。

豆瓣评分8.9,是近十年里评分最高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猫眼评分9.6,和《寻梦环游记》《速度与激情7》并列第一。

票房4.8亿,是前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的两倍多。

虽然《绿皮书》所聚焦的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是个让中国观众缺少代入感的题材。

但这部电影却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温情喜剧的方式呈现,最后得以让中国观众也获得共鸣。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部现实题材电影,其实还是一部 “特效大片”

别不信,我们来看——

首先是 “换头术”

片中有很多主角唐雪利弹钢琴的段落,虽然演员阿里为此练习了3个月,但主要是学习“如何从指法、动作上看起来像钢琴演奏家”,而无法成为真正的钢琴演奏家。

所以,这些场景其实是由演员阿里,和一位黑人演奏家Bowers共同组成的。

分别拍摄两人的镜头,最后用特效手段合二为一。

最后呈现的效果天衣无缝,要不是看了特效工作室Pixel Magic的幕后特辑,我们还真不知道这里有特效的存在。

除了人物部分,《绿皮书》中更多的是场景的特效。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电脑特效能够还原出影片所需要的时代环境,而无需搭建实景。

比如:桥梁、街景、室内装修等。

另外,雪天的场景也不用等到下雪才能拍摄,特效就能搞定。

事实上,为了节省时间或资金、降低拍摄难度、实现导演想要的最佳效果等目的,电脑特效在各种类型的电影中都有广泛使用,而不仅被用作奇幻、科幻电影的制作。

剧情片中大量使用特效的传统,在好莱坞电影中可以说是由来悠久。

其中不得不提的范本,是1994年的 《阿甘正传》

它同时获得了第67届 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视觉效果奖 ,既是艺术层面的经典,也是技术层面的里程碑。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阿甘正传》中鲜为人知的特效镜头。

和《绿皮书》中不会弹钢琴的阿里一样,《阿甘正传》中的汤姆·汉克斯也并不会打乒乓球。

而故事中的阿甘,因为乒乓球打得好,被选中访问中国参与“乒乓外交”。

所以在拍摄时,汤姆·汉克斯只是按照一定的节奏挥舞球拍,后期再用电脑特效把乒乓球加上去。

就这样,“百发百中”的乒乓球高手诞生了。

比起汤姆·汉克斯到底会不会打乒乓球这个小问题,另一个疑惑则困扰了我很多年——

片中的 丹中尉 ,在越战中双腿受重伤而被 截肢

那么这些镜头是如何完成的?

从片中毫无遮拦的镜头来看,演员的腿是不可能像一些国产古装剧中的“断臂”那样藏在衣服里面的。

可以说《阿甘正传》就是“断腿”特效的鼻祖了——

拍摄时,演员膝盖以下的部分缠上了蓝布,用于抠图;

床是特制的,中间有个洞,用来放垂下的小腿;

后期用特效把小腿以及小腿的影子去掉、再把床上的洞补上。

片中多处涉及丹中尉的镜头,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阿甘和多位历史人物的互动,当然也是由特效合成的。

比如,阿甘和肯尼迪握手的一幕,是由根据蓝幕前的标记拍摄的握手镜头,和肯尼迪的影像资料组合而成。

片中肯尼迪的声音,是由一位配音演员贡献的。

特效团队修改了肯尼迪的口型,使之与台词吻合。

这种修改口型的技术,在次年的一部电影中大放异彩——

获得了第68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 《小猪宝贝》

这部电影采用真实动物拍摄,由驯兽师引导动作,特效团队修改口型,以实现动物开口说话的奇妙景象。

而现在,特效技术高度成熟,已经完全不需要用真实动物进行拍摄了。

2016年的 《奇幻森林》 ,凭借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这部除了小男孩以外,所有的鸟兽鱼虫、山河树木都是特效的电影,堪称电影特效史上的里程碑。

如今的电影技术,可以轻松做出任何想要的画面。

但在《阿甘正传》那个年代,很多场景的制作则需要一些“笨办法”。

比如,橄榄球比赛这场戏。

看台上有数万名观众,非常热闹。

但剧组不可能真的去招募几万名群演来拍,而是让一千多名群演在看台的不同位置拍摄,最后拼到一起。

每次拍摄,红白两色的群演都会调整位置,这就避免了直接“复制粘贴”后的露馅。

另外一场万人演讲的戏,也如法炮制。

不仅人群是特效,

鸟群也是——

童年的阿甘和珍妮在玉米地里许愿,希望能变成会飞的鸟。接着,旁边的田里有一群鸟飞出。

这里剧组本来打算用真鸟来拍,结果鸟儿们不好控制,要么乱飞,要么不飞,拍不出预想的效果。

于是,特效团队就用电脑做了一群绝对“听话的鸟”。

当然,片中最经典的特效运用,当属电影开头的那片随风飘扬的羽毛。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长镜头,羽毛就像一位导游,带领着观众进入阿甘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象征信念的教堂,接着羽毛向下飘,我们看到了人来车往的街道,就在羽毛即将落在一个男人的肩上时,男人走开、汽车发动,带起来的风让羽毛继续飘舞,又一辆车驶过,改变了羽毛的轨迹,让它落在路边一个穿着运动鞋的男人脚边……

这根羽毛的“演技”,值得一个奥斯卡。

这个镜头长达2分钟,羽毛的运动轨迹也比较复杂,实拍是无法实现这样的效果了。

所以,就需要先在蓝幕前拍摄羽毛的镜头,用风扇和细线控制它的飘扬路线。

再按照设定好的轨迹,拍摄没有羽毛的运动镜头。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后把两个镜头合成一体,呈现了非常完美的效果。

《阿甘正传》中的特效,完全是为剧情表达服务的,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它也证明了:电影艺术,需要技术来做支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