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晚间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这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首起6.0及以上的地震。目前,地震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不过很遗憾的是地震已经造成了12人死亡,125人受伤。
据当地市民反映,昨晚明显感到震感,在赶往安全地带后通过手机发现,很快就收到了各新闻资讯app的推送,紧随其后的是朋友圈晒出的各种现场图、短视频,当然也包括一些未被证实的言论。
不过,昨晚被传得最广的还是,离震中200多公里的部分成都小区在地震来临之前的61s左右就收到了地震预警。
据了解,在地震波抵达成都前61s、抵达绵阳前49s、抵达广元前48s,这些地区均收到了预警信息,形式有如广播预警、电视弹窗、“地震预警(ICL)”手机app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微博发布等。
那么,这几十秒的地震预警对于人们逃生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都知道,地震来临前有12s的黄金逃生时间。“地震预警”则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提前向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信号。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有10s,人身伤亡可减少39%;地震预警时间有20s,人身伤亡可减少63%。值得注意的是,昨晚成都部分小区最早是提前了61s左右收到地震预警,这可为该地区市民争取到了充裕的逃生时间。
后来,经曝光发现该套系统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自主研发的。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就萌发了回国开发地震预警的想法。
2008年,王暾带着从朋友和亲戚那里抽来的300万资金回国,在成都高新区成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并着手开始研发地震预警等相关的专利技术。据悉,在该所最困难的时刻,该所账上只剩几块钱。但好在成都高新区第一时间为他和团队提供了一个创业场地和20万的资助。
后来,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关、技术开发,该项技术基本成功,并先后预警到云南巧家4.9级地震,四川芦山7.0级地震。至今,该项技术再次提前预警到四川宜宾地震,成功避免了成千上万个市民遭受地震的伤害。
尽管王暾表示了,该套系统可能对于震中的市民的作用不大,但对于周边地区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预警作用。毕竟,能够挽回一条生命也算一条。
综上,从该起事件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科技创造未来”。时下,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我们就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智慧创造出更震撼人心的发明创造,让科技去创造明天,让科技去改变未来!
最后,从报道得知救援工作还在继续,我们保佑四川宜宾人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