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禅并重◇师父喊你来“出坡”
佛、参禅、行脚、传灯、食素...
这或许是信众去寺院最常做的一些事了。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
一说到僧人,很多人的印象都只是“打坐”、“念经”、“吃斋”,但其实这只是他们修行的一部分。僧人们不仅要遵循日常严格的宗教礼仪和生活,还要进行“出坡”等田间劳作。
丛林把劳动称为"出坡",因为寺院多在山上,要到坡上劳动的缘故。也称“普坡”,原称“普请”,即普请出坡之意。“普请”一词到唐末年间专用于禅林,特指禅刹中普请大众令从事作务劳役,如晒藏、洒扫、搬柴、摘菜、送亡等。
契合佛教平等、普遍、圆满的教义,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都能见到,其含义并不限于出坡劳动。
禅门中有一则关于出坡的公案:
一位青年僧侣请教赵州禅师:“弟子刚入佛门,恳请禅师慈悲教导,引领契悟禅道。”赵州禅师问:“吃过饭了没有?”青年僧侣回答:“用过了!”“既然吃过饭,那去洗碗吧!”过了一会儿,青年僧回来说:“碗已洗净了。”赵州禅师又道:“去扫一扫地吧!”青年僧侣忍不住了,问道:“难道参禅学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就没有别的了吗?”赵州禅师回答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还有什么叫做禅法?”
百丈怀海禅师,更将出坡普请定为丛林规制,并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下田耕种、参与农事。弟子见他年老,多次劝他休息,甚至暗中藏起他的锄具,百丈禅师找不到农具,无法作务,当日便不肯用斋,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传于世。
从此丛林每有劳动,便由僧值师宣布,住持和尚躬先领头,为人表率,无论上下,都须一起参加劳动。
丛林出坡普请,有多重意义。
一者,从利他中完成自利,累积福德智慧资粮;
二者,于动中磨炼心性,诸多禅宗祖师,皆是在挑柴运水中悟道,因此,出坡不仅是修福,更是成就道业的契机。
三者,维系佛教,普利群生,僧侣辛勤劳作,自食其力,使众生对佛法起信。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天国寺传承百丈家风,僧众自力更生,农禅并重。禅堂静坐,默照参究,出坡劳作,任运自在。其中洒扫庭除,垦土掘地,无不是道。
在寺院里,僧人每每出坡劳作,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以欢喜自在之心劳作于天地之间,在洒扫应对中参习佛法。
天国寺宏开法师的微信叫山里人宏开,称自己为山里人,意在不仅要出坡农作,更要在拥有殊胜佛缘的天国寺开拓出弘法利生的福田。
春日耕地,夏日除妄,秋日守藏,冬日结缘于众生。有一颗修行的心,其实做什么都一样。
虚云和尚有开示云:“做功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同样是吃饭穿衣,农耕劳作,僧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性。僧人把禅修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禅的真心本性来出坡,搬柴运水,这都是道。
天国寺让佛法渗透生活,浸润身语意,语默动静中尽是修行的契机。
唐朝布袋和尚著名的一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者并不是仅仅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更是作为触类见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
实质上即是从劳动中悟修行,以修行促劳动
用禅心去种地
也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
青青翠竹 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
仲夏耕 季秋收
豆萁翻腾农事忙
一草一木
万物思源头
常存感恩心
一叶一菩提
众生念业障
不忘勤俭身
劳作动身,实则修心
用身体来引领心,而不是用头脑引领
当我们疲于奔命地追求
当面对那些必将消失的事物
我们也许会忘记,追求本心的自由
它本可以慢下来
本可以充满智慧
本可以没有烦恼
作者|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