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陈有为 聂文闻
8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团队于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杂志(影响因子35.5分)在线发表文章,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目前冠心病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秋水仙碱可显著增加斑块稳定性。
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早在20世纪,秋水仙碱就被陆续证明可用于痛风、家族性地中海热和复发性心包炎的治疗。近年来,基于COLCOT和LoDoCo2研究中秋水仙碱对冠心病患者的潜在临床获益,美国FDA批准秋水仙碱用于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风险。
COLOCT(Colchicine–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rial)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共纳入128例18~80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别接受秋水仙碱(0.5毫克,每日一次)或安慰剂治疗12个月,利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治疗前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秋水仙碱抗炎治疗可通过抑制含pyrin结构域NOD样受体家族3炎症小体/IL-6/hsCRP通路,以及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等减轻血管炎症,改善患者斑块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最小纤维帽厚度增加、平均脂质角度减少和巨噬细胞浸润减少,从而为阐明秋水仙碱的心血管临床获益提供影像学证据。
血脂异常和炎症共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目前,几乎所有冠心病患者都推荐使用他汀等降脂疗法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尽管中国、美国和欧洲冠心病指南均推荐秋水仙碱用于冠心病抗炎治疗(IIb类推荐),然而临床实践中抗炎治疗远不及降脂治疗普及。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残余炎症风险与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比残余胆固醇风险更密切。本研究亚组分析提示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的患者应用秋水仙碱的斑块稳定性改善更显著,这表明靶向残余炎症风险可能对LDL-C控制良好的冠心病患者获益更明显。在冠心病治疗领域,超越单纯降脂的抗炎时代已经到来。
程翔教授(右)团队为患者制定介入手术方案(通讯员 刘坤维摄)
程翔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冠心病抗炎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今年7月,团队发表在JACC子刊的另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在中国患者中,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时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具有预后意义,且hsCRP水平≥1mg/L似乎比传统的残余炎症风险标准(hsCRP≥2mg/L)更适合预测中国患者PCI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提出了诊断残余炎症风险的中国标准。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