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孔子故里 共探文化“两创”实践路径

中新网山东曲阜12月21日电 (李明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12月21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召开,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研讨新时代文化“两创”的价值重塑,共探文化“两创”的实践路径。

12月21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召开。李明芮 摄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方法举例称,这种结合体现在社会理想、治理思想、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和生态理念等诸多方面。

张国祚表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这种结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在人类社会终极目标上虽各有侧重,但在追求社会和谐与发展上有相通之处。”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王学典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尤其是指与儒家学说的结合。他指出,儒家学说不仅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更是以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相契合。

而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王学典强调应明确儒家学说的独特地位,并指出,这种结合不是宽泛的,而是基于儒家思想的社会发展理论性质。“因此,在学习和理论探讨中,应重视并澄清这一点。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儒家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当前,有关“第一个结合”重大意义的研究阐释成果颇丰,而对“第二个结合”重要意义的研究相较而言还显不足。他从时代意义、思想意义、方法论意义三个方面来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意义。

陈卫平认为,“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核心。“这表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使命,其意义在于对世界现代文明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商志晓则分析了“双创”提出的深厚基础和更加广阔的动因。他表示,“创造性转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包括在理念、内容、表达、形式等各个层面。而“创新性发展”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重在阐发立足现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创新内容,其内涵则表现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思维主线和思维特征,在现实条件下致力于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刘东超则从环境条件新状态和“两创”工作的开拓创新出发,探讨了当前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两创”工作的新实践。他认为,可通过分众化提高“两创”的针对性和效果,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新型媒体的力量把‘两创’的成果与民众的美好生活连接起来。”

此外,研讨会还根据会议主旨设置两个分论坛,相关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作分论坛报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平生在分论坛上表示,在实际工作中,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勇担文化使命,积极践行“两创”“两个结合”的发展理念。既要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又要脚踏实地,推动学术成果走向社会,将文化元素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

当天,在闭幕式上,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作总结发言,肯定了本次会议呈现出学术阵容的权威性、主题探索的深邃性、学科融合的创新性、前沿洞察的敏锐性、实践导向的建设性、国际视野的广阔性。(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