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施诗晨 欧阳晨雨
“蚕丛和鱼凫,开国何茫然”,历史因文字而隽永如斯,文字在历史中得以丰富。从大禹治水、大石崇拜到羽化成仙,有着久远生命历史的巴蜀先民创造了人类童年时代充满瑰丽想象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几千年的巴蜀大地发展史积淀着厚重悠长的文化记忆。
11月2日,“中心与边缘:巴蜀文化和上古中国”高峰论坛暨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授牌仪式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隆重开幕。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研究员等与会作了致辞。会上,“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授牌仪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冷门绝学传承上,针对省内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学科带头人退休、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情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协调返聘学科带头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国引进人才、招收博士后等,形成6名教师、24名在读博硕士的基本研究团队,确保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彭裕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成立的研究团队规模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仍显得有限。“徐中舒先生过世后,研究的传承一度并不理想,而人才是任何研究学科的基础和根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古文字与先秦史的研究难度大,门槛高,还需要研究学者有甘做冷板凳的精神,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学术交流都需要大量精力。他透露,研究中心成立后,一部分工作的重点也正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着力凝聚一流的人才,尽快培养后继人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吴毅强正是受到这样的影响和召唤回到母校。吴毅强博士毕业后,曾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工作近十年,“在浙大,历史的研究着重在科技考古方面,对于我而言,历史内容理论的研究是我更倾向的方向,我是从川大走出去的,对母校有特别的感情,母校需要,回来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此外,彭邦本教授表示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在徐中舒先生开创的基业上,加强学科建设,聚力把古文字与先秦文化这一传统学科做大做强,抓紧完成重要项目,“具体表现在着力修订《甲骨文字典》,同时全面开展编撰徐中舒作品全集工作,将其一生的作品收集整理成集。”
据悉,此次高峰论坛将对古字字与先秦史的各个方面议题开展深入和全面的讨论,对重大项目成果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