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王阳明

周末双人物系列,继续更新。我怀着平凡而庄严的心情,写对我生命影响最深的两个人物——苏东坡和王阳明。

是的,我又默默地写了一本“苏东坡”。9月12日是农历七月二十八,那天正是苏东坡往生纪念日,我的《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在京东读书首发。当日在朋友们、读者们的鼎力支持下,三四千册书就售空了,不到24小时就加印了。

为什么还要写苏东坡?还是我一贯坚持的:

1、从秦朔朋友圈的研究主题“企业家精神”拓展开去,研究人的精神全谱系边界发展,究竟人可以如何把自己塑造得更好。所以我写了那么多人物和人生“版本”。

2、传统哲学文化应更有效地应用到现实生产和生活中,以及东方哲学和美学应创造新一轮发展之心的源动力,启发有智慧的人冲破迷雾超越现实去创造创新

东方哲学和美学为什么能一直启发西方人在创新上突破,比如乔布斯的禅和冥想是苹果产品的深厚底蕴;卡梅隆的水之道那么富有魅力,其精通老子庄子,创造了顶级的视觉体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而人工智能AI时代,东方哲学和美学依然产生深厚影响。比如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著名的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创始人David Holz表示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些最美的对人类历史的深刻思考,Midjourney这个名字就来自于他最喜欢的《庄子》。

细想,Midjourney,简单来翻译就是“中道”啊,但它可能不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而是庄子的“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就是最美好、隽永、可循环的哲思。齐万物,齐生死,齐是非就是中道,就是缘起。

中国的哲学、美学和文化,真的可以渗入到科技创新中去,你看华为把山海经都融入到它的系统中去,鸿蒙、麒麟等等,也是一种应用。

精神、文化的持续更新真的能加固我们的生命内核、发展内核。所以,我通过写苏东坡,将其内核和底层精神逻辑,解构成了99个app,给这本书取名“万有”+“应用商店”,就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隐喻,以及哲学美学科技化,人文科技的合一。

所以,这不是一本文学书籍,而是一本跨界应用书籍。

所谓“万有”,是古代词汇,是万有引力,是“合一”,是此心本自足,本万有,关键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有自己可以运行和发展的内核和风格。

所谓“应用商店”,是现代词汇、科技词汇,我不想被认为是写鸡汤的,我出于真心,想构建的是一颗“创心”的运行系统。99个app,九九归一。命运在萌发,而每一个app还在自动更新、运行、迭代。

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核心运行理念是随物赋形。

2020年我的人生很黑暗→在秦圈发表创作《中年好友苏东坡》→互动+出书+演讲→内心的一个房间灯亮了,输入输出系统通透了→内核和app想法浮现→新书《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诞生。

通过这日积月累、随物赋形的力量,我也看清了自己到底是谁,喜欢做什么。知识是可以近照自己的,感情和热情是远照、旁照、守护自己的。

精神内核,我好像摸到了它的形状。很多很多关于苏东坡的关键词、核心思想、风格、气象,好像都咕噜咕噜地随着时光自然冒出来。

所以,什么是随物赋形?苏东坡有两个原话来源:

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还有《画水记》,他认为“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画水之变,号称神逸”,这是“活水”。

虽然以上是对于文和画的描述,实际上,这是他的水哲学一以贯之地渗透到各个创作和生活领域的核心行动思想。

“随物赋形”的审美宗旨,就在于追求作者之气、物象之气、形象之气的完美合一,即像水一样随圆就方,物形我合一,心物合一。

实际上,人若有“吾性自足”的内核,就可以做到与外界无缝衔接,像水一样润透、渗透、通透。

它是物我合一的创作状态,“物”是本然态,“形”是创作后的应然态,它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神似这件事,在中国人心中仿佛无师自通,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细想了一下。

为什么神似比形似更符合宇宙规律?因为它能够穿透现实情况的限制,知己同频人之间能够自动连信号,高山流水知音般悲欢相通,又类似现在的量子交流,以及像西方社会心理学所谓的“效能信念”大大提升。这个背后,其实是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进化。你永远知道面对问题该怎么办,永远知道怎么创新。

所以,人工智能时代来了,形似已经变得太容易了,神似才是人的天赋和特殊性。

比如像苏东坡落到绝境里,梅花和海棠,都能成为知己相送相迎。路上遇到的人,都会送上温暖和祝福,随时能出现贵人相助,在狱中救他的太后自不必说,连在天涯海角的海南,都会有靠打柴度日的黎族同胞,送他吉贝布料,帮他抵御风寒。他穿着黎族的服装,内心里也装着黎族百姓,他去哪里,就跟哪里合一。然后展示着自己另一种气息和气象,以改变当地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于是培养出了第一个举人。

我觉得,古人身上充满了气象,而不仅仅是气质,因为光是他存在于那个时空,就给那里填满了春风化雨、气象万千。

其实苏东坡能够成为百科全书派,能够每一个领域都发展出顶尖的能力,就是因为他善于从古人身上汲取最核心的思想,然后加以提炼、应用到各个领域,像水的支流一样。

最早提出“随物”思想的,是南朝的刘勰,所谓“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文心雕龙》),还有六朝谢赫《古画品录》有“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论画主张等等。苏轼能接收到同频的、有思想的古人的wifi,下载其核心思想,并且还能融会贯通创出新作品和新思想的人。

明确提出“随物赋形”的就是苏东坡,我还形成了一条中国人的心脉和文脉——“庄子、嵇康、陶渊明、王维、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等,苏东坡内心里最认可的人物序列里藏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传承系统。他所有热爱过的人,其人生版本和思想核心,在一代代地更新着,活着。

于是,我的“心”也真的随着这本书重构了,“效能信念系统”像从GPT1.0变成3.0。因为写这本书,我的效率变得非常高,我的一天是这样的:我要完成秦朔朋友圈的365天每天两条的日更工作,然后我能写两三个小时就写三四千字的自选文或命题作文;还能三个小时左右看完一本书,再跑个步洗个澡修个心。

工作+一文一书一跑全有的日子,是我最自在高效的日子。对应苏东坡的状态,“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每天读一本书也坚持了240天了。

状态好、顺境的时候,苏东坡就追求效率和效能。他在徐州知州位置上做了两年左右(1077—1079),不仅留下很多德政、善政和美政,还留下了300多篇诗文,相当于每两天写一篇,可见才华这东西,也是个不拖不懒的日常自我训练的结果,就跟运动是一样的。

还有登州五日,是最短的任期,但是效率极高,他留下了丰厚特异的记录。他写下了《乞罢登莱榷盐状》《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还有最著名的那篇《登州海市》……

按此效率生活,可得到无与伦比的体验,苏东坡全集190多万字,而且都是古文……我的生活系统,就是苏东坡给的这颗重塑的心自动形成的。

逆境、至暗的时候,“及其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他遭遇牢狱之灾生死劫,拿回一命被贬黄州的时候,写“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据说,到元丰五年(1082)写作《赤壁赋》时,《东坡易传》初步完稿。

你看,他的心还是运行得那么高速。一两年间就要完成三部书的书稿。所以,别说诗人词人浪漫慵懒。他们也是实干派,志在行其所学,所谓天才就是持久的耐心。

这颗心,永远在行动,永远像水一样,随物赋形。苏轼一生与水紧密相连,他祈雨、治洪、经营西湖、兴修水利工程等等。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水哲学,“惟水为能习行于险”是儒家的水哲学;柔韧包容,是道家的水哲学;以水洗水,洗身洗心,是佛家的水哲学。所以苏东坡能够成为儒释道的集大成者。

明代董其昌就说,王阳明心学“其非出于苏,而血脉则苏也”(沈德符《野获篇》)。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2016年初,那时候秦圈刚刚运营半年左右,我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没找到,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笔名。

每次我人生发生重大困惑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人。我莫名其妙地开始研究王阳明。那时候,联系了当时正推崇的匠人精神,写了一篇文章《王阳明:强大的内心,谋略与匠人精神》,马上获得了好评。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署名叫“水姐”,沿用到现在也7、8年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2017年商业圈在大谈王阳明,那时候我没有形成书,女人的人生总是充满各种迷障和艰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遗憾。

如果说苏东坡跨越了形似和神似,强调天人合一,从物本转向心本,从物感转到师心,让一切变得低耗能、高感性,人生变得高产高能;那么王阳明的意义,则是让心和行动之间的距离,缩短到0。

一个志在行其所学,心物合一,无感不通;一个即知即行,强调一念发动即是行,知行合一。

他们完成了在人间创作创新创造的新气象,让普通人寻找生机,让卓越者继续改变世界。

我是今年在读完100本书之后,开始准备写王阳明的时候,去仔细研究了一下《坛经》。中国为什么能够自己出产原创的“禅”?

因为六祖惠能发明了一个重要概念“定慧等学”——

定是目睹诸境不乱,前念不生,过去的就过去;

慧是无碍,迎接无限可能性;

定慧等会,就等于连接了过去未来,只要你活在当下。

所以,禅即行动。一触即觉,不假思量,不立文字。

所以,王阳明经过知识迁移,将禅的知识迁移到儒家去,所以身心相即,事上磨练。定慧,知行,如水波一体,灯光一体。

我觉得很多事情,活学活用,真正在心上生根发芽,是因为你知道本源,流向,归属,再循环,知道新生和生机,是因为你觉得宇宙无穷无尽。

王阳明节省了心和行动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效率专家。王阳明也是随物赋形,是系统理论的整合高手。

比如,他练字,觉悟到“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心学,其实是简单直接的,尊重的是生命的自然跃动。只要你尊重心的自然,你都会走到类似的感受、能量、境界里去。

他跟苏东坡一样,祈祷的时候,都是直接面对大自然和内心,没有那么多教派的仪式感。所以神奇的是,不仅白居易祈雨,苏东坡祈雨,王阳明也祈雨。1503年,绍兴干旱,他开始用一片诚心感染天地,而不是佛道的玄学;1510年,庐陵灭火,他靠诚心祷告便成功了;1517年,福建汀州上杭求雨,也成功了。1519年,他拜风。宁王叛乱时,船也遇风,后来他在吉安写下“此地曾经拜北风”,回忆当时只是心清,所以风停了。

另外一点相似的是,王阳明也强调无心之境。所谓,“人生达命自洒落”,都是继承了《庄子·达生》的思想。其实我总是说中华文化的遗世独立的精神源头、慧根在庄子这里。你看,西方人,那么喜欢从庄子里找灵感和启发。

心学人物,为什么那么珍惜当下?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因为他们的身心不协调,他们的身体总是有点问题。我在研究陆象山和王阳明的时候发现,他们两个都有肺结核之类的疾病,所以珍惜时间,活在当下,看世界的时候,想直接真诚地了解这个世界,不想经过太复杂的仪式感、教义感。理学太繁复、冗杂,格物要经过千千万万的事,太累了。王阳明17岁就格竹失败了。

王阳明始终在想,怎样让自己的心更加无碍地运行,他一生思考的不过就是这样的问题。1509年在贵阳,他提出知行合一;1513年安徽滁阳归来,常在静坐;后来,江西归来,才提出“致良知”。“良知”的发现,让他有了理论源头——孟子的良能良知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本就是天然。

此外,王阳明说人要“随才成就”,类似于西方易普生说的,人的意义就在于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个东西。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这就是随物赋形的更脚踏实地的更兼容版本,这对各个时代、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意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