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亏损
艺术从诞生之初,便是一场关于情感与信仰的冒险。理想驱动创作,也塑造了艺术的精神边界。
然而,在当代社会,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成为一场与市场规则、经济环境博弈的复杂实践。随着全球艺术市场的商业化加速,画廊与艺术家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创作的挑战,更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难题。
在理想与现实交织的行业生态中,每一次展览都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冒险。艺术品不再仅仅是情感与思想的媒介,它还被赋予了商业价值、社会身份与文化资本。当市场低迷时,原本光彩夺目的行业瞬间笼罩上阴霾,画廊的生存也愈发艰难……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编译。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凝结,始终游走于创作与商业的边界。行业生存受到经济环境、文化潮流和社会变革的多重影响,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陷入困境。
根据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总体情况对比2023年几乎没有改善,佳士得、苏富比、菲利普斯和邦瀚斯的拍卖行的销售额下降了26%,2024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低于其水平。佳士得的全球成交总额约为57亿美元,较2023年的61亿美元下降了6%。其中,拍卖成交额为42亿美元,同比下降16%。苏富比等其他主要拍卖行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佳士得、苏富比、菲利普斯邦瀚斯2019上半年-2024上半年的公开拍卖销售额
2024年,全球艺术行业在市场持续低迷中艰难前行。以拍卖行、画廊为核心的传统市场表现疲软,成交额普遍下降20%-30%。在市场波动和销售疲软的双重压力下,许多画廊与艺术家被迫在商业现实与艺术理想之间寻找平衡。
尽管如此,艺术家们的理想未曾熄灭,对艺术表达与精神追求的执着依然是行业向前的重要动力。
居住在美国的艺术史学家黛布拉·布雷默参加了2024年迈阿密的Untitled艺术博览会,三年参展,今年是他们唯一一年严重亏损,以下内容源自于她的亲身见闻。
h
从迈阿密返回的飞机上,黛布拉计算了今年参加Untitled艺术博览会的支出与收入。这是他们第三年参加,也是第一次遭遇惨败。作为一家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小型画廊,一年两次重要的艺术博览会——迈阿密的Untitled艺术博览会和纽约的Outsider艺术博览会能为他们贡献四分之一的年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博览会帮助画廊为区域艺术家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藏家基础。
▲黛布拉·布雷默(Debra Brehmer)
参加像Untitled这样更具选择性、策展更为严谨的国际博览会,成本相当高昂。三面墙,14×14英尺的展位,费用为17,400美元。工作人员的住宿、交通、餐饮和额外的装裱费用,使总成本达到约30,000美元。这是他们第一次亏损,这让他们深受打击。
在前三天几乎没有任何销售之后,她开始与其他画廊交流。参展的大多同行也表示遇到了类似的销售冷清局面。艺术市场低迷已持续两年,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动荡的股市、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破坏、中产阶级的衰落、艺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一位来自洛杉矶的画廊主管表示,过去两年状况如此糟糕,她的另一家纽约的小型画廊的情况也不乐观,她已无法承受进一步的亏损。
▲Untitled艺术博览会上Portrait Society画廊的展位 2024年
不确定性是艺术界的显著特征。销售可观时,这种感觉令人振奋,甚至上瘾;而当销售低迷时,精神则陷入低谷。当销售强劲时,它证明了创作和销售艺术品这件疯狂的事是可行的,艺术家可以靠创作谋生。纵观整个体系——从艺术家到经销商、策展人、机构、藏家和评论家,大家并不那么紧张,而是一场充满热爱与信念的光辉旋涡。那些直接从事这项职业的人紧紧抓住这样的信念:艺术揭示了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欣赏一幅画作或雕塑就是在审视我们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
▲Untitled艺术博览会的过道视图
世界需要艺术。但大型艺术博览会日益商业化的氛围有时也会剥夺艺术的完整性。当销售疲软时,艺术界开始显得岌岌可危,艺术品仿佛变成了富人们炫耀的闪亮、无意义的消遣品。
在展位人流稀少的间隙,黛布拉环顾四周,然而,眼前的一切在不断的重复中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她发现,最能转移紧张情绪的方法,是盯着自己展位里的作品看。黛布拉努力保持专注,提醒自己这些作品大多诞生于艺术家静谧的工作室中,在那里,挣扎、思考和坚持与自豪、技巧和智慧交织,艺术家们私下与自我怀疑和其他内心的魔鬼搏斗。找到新的细节似乎能缓解她不安的情绪,仿佛在这场名为艺术界的旅途中,仿佛在故乡的朋友中重新找到了立足点。
▲Untitled艺术博览会上拆除Portrait Society画廊展位的作者
但即使如此,不确定性的声音依然萦绕:“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很少有职业像这般建立在如此不稳定的基础上。这种状态让人身心俱疲。黛布拉思考着自己为何留在这个行业: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不确定性带来希望。没有任何事情是例行公事或完全可控的,每一个新项目、艺术博览会或展览都带来新的思考、发现以及与公众分享这一奇异封闭世界的机会。
在这些博览会上,艺术品从艺术家的手中经过经销商,最终希望能进入藏家的家中。画廊主必须通过提供信息、背景和熟练的说辞来重构这些作品的人文深度。在展览会他们每天多次被参观者感谢,感谢他们愿意花时间与买家交谈。
▲迈阿密Untitled艺术博览会 2024年
这种连接并不总能带来财务回报。在黛布拉的画廊中,去年私人预览日几乎售罄的艺术家,今年的作品却鲜有人问津。在艺术博览会的前三天,询问他们展位中手工设计家具的人比询问墙上作品的人还多。
来到了本应是热卖的周末,黛布拉的展位也只在最后卖出了一幅五位数的作品。虽然不足以收回成本,但减少了一些损失。作为画廊总监的她就要带着艺术家的梦想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未知的路让她充满希望同时也充满焦虑。
在艺术行业中,每一次展览都是一场冒险,可能带来荣耀,也可能留下深深的亏损。
——转载自黛布拉·布雷默《HYPERALLERGIC》2025年
▲文森特·梵高 在克里希的工厂 1887年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那么
现在艺术市场不稳定性加剧
艺术市场的普遍困境是什么?
近年来,全球艺术市场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剧,不仅对画廊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对艺术家、藏家和整个艺术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1
宏观经济波动与全球政治不稳定
艺术市场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当经济稳定、资本充裕时,高净值人群更愿意将部分财富用于艺术品收藏;而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时,收藏往往变得更为谨慎。
• 通货膨胀与利率上升:近年来,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经济衰退风险纷纷提高利率。这使得投资型藏家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收益稳定的资产,而非风险较高的艺术品。
• 地缘政治风险: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如俄乌战争、国际贸易摩擦等,进一步削弱了艺术市场的信心,特别是对中小型画廊而言,影响尤为显著。
• 疫情后的复苏不均衡:尽管疫情对线下展览和博览会的直接影响已逐渐消退,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速度不均衡,导致艺术市场的活跃度存在显著差异。
#02
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
过去十年间,全球艺术市场经历了快速扩张,新兴画廊、艺术家和博览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导致了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
• 过多的艺术博览会:国际上每年举办的艺术博览会数量持续增加,画廊必须在有限的预算中选择参展策略。然而,更多的博览会并未带来同等比例的买家增长,反而使市场趋于分散。
• 藏家审美疲劳:频繁的展览和博览会使得藏家在面对大量作品时产生审美疲劳,购买意愿下降。加之全球化带来的审美趋同,不同地区的画廊在参展时呈现出越来越类似的作品,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的活力。
#03
藏家群体的变化与行为模式转变
新一代藏家的行为模式与传统藏家截然不同。他们更注重个人兴趣与审美,而非市场趋势。同时,这些藏家多通过数字平台获取艺术信息,传统画廊与藏家的面对面交流渠道逐渐弱化。
• 年轻藏家的崛起:尽管年轻藏家正在逐渐成为主力,但他们的收藏能力和规模远不及上一代高净值藏家,整体消费力有所下降。
• 数字化对传统模式的冲击:线上平台(如Artsy、Instagram等)改变了艺术交易的模式。年轻一代更愿意通过这些渠道直接与艺术家互动,而非依赖画廊。这削弱了传统画廊的中介角色,导致其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中国与外国艺术市场又有哪些不一样?
#01
市场成熟度差异
• 欧美市场:欧美艺术市场历史悠久,机制相对成熟,藏家群体庞大且稳定。然而,由于市场过于成熟,增长空间有限,导致竞争异常激烈,中小型画廊生存困难。
• 中国市场:中国艺术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速惊人。近年来,随着富裕阶层的扩大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艺术品收藏逐渐成为一种新兴投资方式。然而,中国市场尚未形成完整的行业生态,中小型画廊在与大型机构竞争时仍存在一定的机会。
#02
政策环境的影响
• 欧美市场:欧美艺术行业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市场化程度高,政府的干预较少。这种自由市场环境虽然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但在经济不景气时,画廊难以获得外部支持。
• 中国市场:中国政府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包括艺术品交易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的不确定性,但也可能导致行业过度依赖政策红利。
#03
藏家群体结构的差异
• 欧美市场:欧美市场的藏家群体以老牌藏家和机构为主,收藏行为更具理性,偏好成熟艺术家的作品。
• 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藏家群体较为年轻,收藏行为更多受到市场热点影响,偏好新兴艺术家和具有投资潜力的作品。
部分内容来自巴塞尔官方、artlyst、hyperallergic及网络
(凤凰艺术 综合编译报道 编辑/罗欣雨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