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国际宇航大会期间我们也带着月壤去了意大利米兰,为什么?目的不仅仅是展示,而是让大家分享未来科技的成果,共同参与未来深空的探测。”
2024年11月12日至17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行。11月13日,在由凤凰卫视集团、珠海航展有限公司主办,凤凰网资讯、凤凰网公益承办的“2024与世界对话·中国航展论坛暨2024航天公益盛典”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在圆桌论坛环节如是说。王一然指出,航天技术的转化不仅关乎科学与产业的发展,更承载着促进全人类福祉的使命。在王一然指导空间站的实验项目中,生命科学研究占据了半数以上,这些研究不但在深空探索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在医疗、制药、材料科学等领域广泛惠及全世界人民。
此外,王一然还谈及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提出要倡导遵循市场规律、聚焦卫星应用,推动航天技术融入日常生活。他强调到,航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际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直至造福全人类。
以下是发言实录:
柳怡:王一然秘书长您好,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宇航学会,以及学会在推动全球资源共享方面的实践经验。
王一然:中国宇航学会成立于1979年,当时由钱学森、任新民老一辈航天人发起成立,自成立以后,它的定位和宗旨就是广和世界宇航界朋友们交朋友,推进技术的进步,促进学术的繁荣。在这期间,学会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已经有10万+会员,其中团体会员200多家,下设47个专业委员会。这些年来,特别是在国际宇航界加强学术的推动和合作,1996年召开了第四十七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召开;2013年,第六十四届国际宇航大会也是在北京召开;2019年又开了全球宇航探索的系列大会。这些会议都推动了学术界的交流,三次大会,第一次是让中国航天人了解了世界,第二次是让世界航天人了解了中国,第三次是让更多世界航天人分享中国航天的成就。
柳怡:在航天基础科学领域,中国和国际社会如何实现学术资源更高效的配置?刚才两位嘉宾谈论了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王秘书长怎么看?
王一然:落实到学术上的话,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因为学术很难解决人类多方位的思考,但学术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像人类走入太空这件事情本身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因为要走出地球而有更加美好的愿景,而且会为之奋斗。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带到未来的空间。我想不仅仅是学术问题,将来还涉及社会的问题等等。学术是最好的切入点,未来我们要面向月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技术的合作,也更有包括理念的融合,所以构建未来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太空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学术起步,围绕这方面多方位的思考,怎样让世界更加清洁。我们要在太空减少垃圾,这需要技术,需要有更好的理论研究,包括怎样减少垃圾,怎样更多地走向世界,大家都在奔向月球,在此过程中都有哪些技术可以分享,我想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资源配置问题,除了学术本身,还包括技术、产业、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当然航天技术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也会进一步牵动学术资源的更优配置。
柳怡:今天我们聊的这些话题的深度、广度、远度都是“天外”的事情,再把一个个人问题给到王秘书长。刚才聊到怎样构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怎样通过航天技术共享协同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怎样应对航天探索中各种各样的共同挑战,您可以给我们最后谈一下,就是中外航天合作项目中,如何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王一然: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刚才吴季理事长描绘了中国航天2050年空间科学的发展。从科学到技术其实是有一个必然的历史逻辑演进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的发展很多都是要在科学的引领下实现终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让这些技术转化为人类应有的一种财富,特别是让全球人类共有这样的财富,其实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围绕刚才提到的空间站,我们空间站上的二十多个实验柜,都是围绕空间科学开展的一些实验。50%左右都是围绕生命科学,这些生命科学的研究其实是回馈到人类怎样能够更好地活得更年轻、寿命更长、以适应未来宇宙走出太空的环境等等,还有涉及制药、涉及材料的发展,这些都会惠及全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将我们的空间站面向全人类、面向全球开展。就像刚才讲的月壤嫦娥六号,这次是代表珠海,今年10月国际宇航大会期间我们也有协调月壤去了意大利米兰,为什么?目的不是展示,而是让大家分享未来科技的成果,共同参与未来深空的探测。
中山大学学生:老师您好!最近我看马斯克发的火箭可回收,我就感到很兴奋。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高校专家学者又应该如何参与和融入其中?
王一然:咱们国家把商业航天定义为战略新兴产业是有道理的,马斯克的这种做法给整个航天业界制造了一个鲶鱼效应,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几点:第一,商业航天要按照商业市场运营的规律推进,这就意味着按照市场规则。首先得有需求;第二,便宜,所以商业航天未来的前景是怎样的?一定是非常好的。我们说发展航天的目的最终是要造福人类,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让航天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商业是一定的必然之路。
怎样才能走得更好呢?这里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我们说的造卫星、发卫星只占整个产业链不到10%,剩下的都是卫星的应用。现在从全球来看,这些应用都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回过头来思考,就是怎样长期更好的应用场景能够让商业航天做得更好。
刚刚提到国际宇航大会,举个例子,2023年在阿塞拜疆巴库召开的国际宇航大会,会前国际宇航联找到我们,说能不能把一张五十年前的照片送到我们的空间站,然后由航天员去讲一下这个故事,同时给一个祝福。我们看一看照片讲了什么。
五十年前的照片,那个时候阿塞拜疆还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当时的主席申办了一次国际宇航大会,所以五十年后他再次承办宇航大会。照片里面,他带着自己的孩子和美国航天员、苏联航天员共同照了一张照片,而那个孩子就是今天的阿塞拜疆总统。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好。
载人办的两句话特别好。第一,世界航天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奋斗;第二,世界航天需要国际合作。包括学术交流的平台,都是各国走到一起很好的平台,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利用好这个平台讲好世界的航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