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晚期治疗现新突破 免疫治疗+标靶药+化疗助延存活期

肺癌多年来也是本港的头号癌症杀手,究其原因,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有莫大关系,而期数越后,患者的存活率便越低,尤其是第四期患者,因肿瘤已扩散至肺部以外的器官,多数情况下,医生可用的治疗方案十分有限。幸而,有关肺癌治疗的研究从未停步,近来就有最新的国际研究指出,将免疫治疗结合标靶药及化疗的治疗策略,能有助第四期患者延长存活期,而且针对亚洲人常见的EGFR或ALK基因突变型患者的疗效特别显著,为患者延展希望。

肺癌症状非必然 较常见于第三、四期

香港临床肿瘤科专科李宇聪医生表示,较为常见的肺癌症状包括持续咳嗽、呼吸短促、痰中带血丝或咳血、咳嗽或深呼吸时胸口隐隐作痛或突然剧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声音持续沙哑、疲倦或肺部经常受感染。“不过这些症状亦非必然出现,又或者多于患者病情步入第三期或第四期时才会出现;更重要的是,部份症状并不算明显,患者有时亦未必察觉个中异样,结果容易拖延诊治时机。”

(香港临床肿瘤科专科李宇聪医生)

确认肺癌种类与期数 助制订治疗方案

一旦确诊肺癌,医生便要透过化验肿瘤组织确认其类别,同时亦要评估患者的期数,以便制订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肺癌分为两大类,当中约10至15%属小细胞肺癌(SCLC)、其余80至85%则属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而其中约有4成属于腺癌、约10至15%属大细胞癌、25至30%属鳞状细胞癌。而在亚太地区患者中,最常见于肺癌的基因突变类型多为EGFR基因突变,多见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类别,约有4成半肺腺癌患者均被验出属EGFR基因突变、其次则为ALK基因突变。”李医生解释。

针对较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医学界将之分为四期,第一、二期的肺肿瘤仍集中于同一面肺部,但当肿瘤入侵至另一边肺部的淋巴结,便属第三期;若扩散至身体其他器官,如常见的骨骼及肝脏,即属第四期,此时患者便会出现明显症状,如骨痛。

存活率随期数增加而大跌

一般而言,期数越后,NSCLC患者的存活率便越低,“研究显示,最常见的第三、四期NSCLC患者,存活率比第一、二期患者有明显差异,而步入第四期的NSCLC患者的1年存活率只有14%,而5年存活率更是0%,对肺癌患者而言,无疑是个打击。”李医生说,“最主要的原因是,踏入第四期的NSCLC患者,能选用的治疗及其成效都很有限。”

而若患者属于小细胞肺癌,其存活率相比NSCLC患者便更低,“SCLC患者的期数分类相对更简单,分别是局限期及广布期,前者指癌细胞只在一边肺部或胸部同侧的淋巴结,而后者则指肿瘤已扩散至另一边肺部,或胸部另一侧淋巴结或远程器官。即使是非常早期发现的局限期,而且癌细胞只存在于肺部,5年相对存活率也只得20%,若属广布期,5年相对存活率便大跌至2%。而不幸的是,三分之二的SCLC患者均属广布期。”李医生说。

正因如此,肺癌才会一直高踞癌症杀手榜第一位。不过近年冒起的免疫治疗,就为肺癌患者带来转机,最新的国际研究更发现免疫治疗结合化疗及标靶药的方案,对第四期患者及具有常见的EGFR或ALK基因突变有显著成效。

(免疫治疗的原理)

国际研究:免疫治疗+标靶药+化疗组合有效延长四期患者存活期

这项名为IMpower150的国际研究就拣选了1202名未接受过化疗的第四期或复发转移性非鳞状细胞癌的NSCLC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并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前者安排免疫治疗(阿替利组单抗)、标靶药物(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的组合治疗方案,后者则仅安排标靶药物(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的组合治疗方案。而这批患者当中,有87%患者并不具有常见的EGFR或ALK基因突变,其余13%则具有EGFR或ALK基因突变。

免疫治疗组合方案对EGFR/ALK基因突变患者成效尤为理想

结果发现,加入免疫治疗的非基因突变型患者,其无恶化存活期中位数较对照组延长近两个月,整体存活期中位数亦延长4.5个月;研究同时发现,即使以上患者伴随肝转移,整体存活期中位数亦有改善,能延长4个月;而针对具有EGFR或ALK基因突变型的患者而言,虽然他们接受过相关的标靶治疗但失效,但在第二线治疗时加入免疫治疗,研究便发现他们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可见此组合治疗对患者疗效理想,燃点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

目前,尚有不少针对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持续进行中,当中亦有针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李医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免疫治疗不但有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亦能惠及小细胞肺癌的病人,希望患者们抱持希望,积极面对病情。

责编:cnhan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