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好社区、好街区、好城市,全力打造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姑苏,有一种希望叫创业在姑苏,有一种惬意叫休闲在姑苏
文 | 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 方文浜
苏州市姑苏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拥有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中心城区、老城区,人口密度和老龄化程度高,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方面更具现实挑战。
近年来,姑苏区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建设好社区、好街区、好城市,全力打造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对标高效能治理,建设“群众没有不满意”的好社区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姑苏区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今年2月成功入选中组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
一是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夯实治理基础。强化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社区书记“雁阵工程”,健全“选育管用”四位一体链条,形成“头雁示范、领雁争先、群雁比学、雏雁成长”的“雁阵效应”。9名“头雁”社区书记提拔为事业副科,22名“领雁”社区书记享受事业单位管理9级岗位指定待遇,2名正科职干部担任社区书记。创新建立“先锋力指数”评价体系,让社区党组织干有方向、做有标准、评有依据。
二是以队伍培育为抓手,完善治理体系。为全区169个社区培育五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建成3991人的“海棠先锋”队伍,做到每月居民走访联系百分百覆盖;组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17支,建成省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8个,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一批走得进家门、认得清人头、摸得全情况、管得好治安的“马天民”式社区民警,持续推进平安创建;选聘近50名专家学者担任社区规划师,发挥沟通桥梁作用,让城市有机更新更符合民意;配强社区调解员队伍,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姑苏实践,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解决”。
三是以服务群众为导向,提升治理水平。创新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在每月第二个星期日,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全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赴社区一线,面对面听民意、解民忧,让绿化修剪、小区停车等不再是烦心事,让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改什么、怎么改”都由居民自己说了算。统筹设立1700万元民生小事专项经费,以“上午提,下午办”为标准,快速响应群众“小修快补”需求,持续办好民生“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截至目前,“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已举办20期,处置答复诉求建议1万余件。
姑苏古城鸟瞰(2022年11月摄) 姑苏区委宣传部供图
对标高质量服务,建设“幸福就在家门口”的好街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姑苏区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努力书写“美好就在身边,幸福就在眼前”的民生答卷。
一是着眼“住有所居”,让群众安心放心。姑苏区始终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近3年完成131个城中村、危旧房征收搬迁项目,3481户居民搬入新居。启动搁置近20年的搬迁项目,试点探索货币化安置,创新推出“房产超市”,首期项目2个月内完成1059户居民搬迁,搬迁率超99.8%。统筹实施48个老旧小区改造、9个老旧片区交通安防改造,惠及居民7.4万户。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近一年投用人才公寓2588套。出台《历史城区传统民居建设指引》,鼓励支持群众自主更新,打造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引入社会资本,探索“物业城市”模式,推动古城内全部小区、零星楼及开放式街区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
二是着眼“一老一幼”,让群众暖心开心。教育方面,发挥20所百年老校示范作用,实现区域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养老方面,完成2427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20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81家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布局,一揽子提供助餐、助浴、助学、助洁等服务。辖区社区连续2年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医疗方面,依托辖区5家三甲医院,建成综合医联体15家、专科医联体46家,完成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改扩建,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着眼“便捷生活”,让群众舒心省心。稳步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更新,集成餐饮、修理、缝补等便民业态,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社区商业服务,相关做法入选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不断优化古城绿色交通体系,调整新增31条单行线,形成6个片区交通微循环,强化重要节点交通治理,增设便民公交线路,满足居民便利出行需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与上海市黄浦区等合作,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办”。
对标高品质生活,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好城市
姑苏区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着力营造“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姑苏,有一种希望叫创业在姑苏,有一种惬意叫休闲在姑苏”。
一是再绘“姑苏繁华图”的新时代崭新画卷。深入推进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引育文创、科创、金创项目,建设“创新城区”,让“经济强”的动能更加充沛。做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新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加强“商圈+景区”互联互通,推动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加快地标性商业综合体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擦亮“锦绣江南鱼米乡”的生态名片。统筹做好“水”“碳”“绿”三篇文章,让姑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新增67条幸福河湖,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中张家巷河通水“重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古城内第一条恢复的河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有序实施高架桥下绿化织补等工程,“一园一品”完成60个口袋公园建设,空闲地块覆绿和零星地块见缝插绿超320万平方米,让“出门就是景、转角遇到美”成为现实,“环境美”底色更加彰显。
三是赓续“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的千年文脉。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推动虎丘、桃花坞等重点片区保护更新,加大大运河沿线风貌整治力度,“一宅一策”全面启动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首创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建设CIM+“数字孪生古城”,3D古城得到立体式真实还原,让足不出户“云游”古城变成现实。推出“水上游”“夜间游”“街巷游”等一批全域旅游线路、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等优秀文旅产品,为群众带来高品质文化生活,让“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