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频繁出现的大白马爆雷,让人们的神经紧绷,有些韭菜甚至脆弱到草木皆兵。
在众多白马股中,最近有一家公司,虽然没爆雷,但其过于优秀的业绩中,从2017年开始,就招来网友质疑。
8月15日,亿联网络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深蓝财经发现,公司不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所有指标都在大幅增长,速度远超同行业其他公司,但员工薪酬水平却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
另一方面,一家以通信终端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公司,2018年其他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超72%,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占资产总额71.8%。
除此之外,亿联网络2019第一季度数据也是十分亮眼,总负债只有1.98亿,没有任何债务。
“颜值”太惊艳,惹人怀疑它“整容”
亿联网络的业绩漂亮到什么程度?
先看看公司披露的数据。
从2012年到2017年,公司的营收从2.9亿元增长到13.8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6.75%;归母净利润从0.86亿元增长到5.91亿元,复合增长率47.06%。
更逆天的是,亿联网络的ROE(净资产收益率)出奇的高!
2016年亿联网络的ROE高达69%,在通信设备行业中排名第一。
再仔细看,毛利率63.13%,净利润率46.8%。这生意也只有茅台可以媲美了,甚至在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周转率上还明显胜过茅台,当年茅台的净利润率是46.14%。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不止于此,亿联网络这两年的业绩又是大增。
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15亿元,增幅30.81%,实现归母净利润8.51亿元,增幅44.13%。这已经是该公司连续四年保持营业收入及利润3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19年第一季度又实现营业收入5.33亿元,总资产39.3亿中,货币资金和理财占32.3亿,固定资产仅1亿,应收账和存货合计5.2亿。总负债仅1.98亿,没有任何债务。另外,公司资产负债率仅6.68%,少到不像一家制造企业。
于是引出一个疑问,公司在制造些什么能比茅台还挣钱?
高净利率的背后
流动资产占比超九成
2001年成立的亿联网络,全名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处于专业性相对较强的企业统一通信领域,在全球的地位仅次于宝利通(Polycom)。主要面向B端,特别受中小企业的青睐。由于国内IP电话的经营管制问题,亿联网络有超过95%的营业收入来源于境外。
公司主要提供视频会议和语音通信领域的解决方案和终端产品,具体如下表:
根据公司官网资料整理
看起来很专业,简单说就是网络电话系统(包括SIP统一通信桌面终端、DECT无绳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其中,SIP业务占比最高,约为78%,毛利率也是最高,为78%左右;VCS作为公司新布局业务,刚刚起步的占比并没有很高,只有6.46%,但产品的毛利率也很高,在74%左右。
①净利率高
但是从技术上而言,SIP通信的壁垒很低。可这么高的利润率,也无明显的技术壁垒,为什么在国内难寻可比的上市公司呢?真正可比的企业宝利通,却在国外,但最令人不解的是,宝利通的毛利率与亿联网络相差无几,但净利率却远远低于亿联网络。
图自:商行与投行
按理说,既然亿联网络有超过95%的营业收入来源于境外,其中30%的收入在美国取得,那美国本土的企业宝利通在销售、语言、政策环境等方面,更具优势才对,可净利率为什么远远低于亿联网络呢?
②人均创造利润暴涨,但人均薪酬与同行相差无几
亿联网络2017年年报显示,在职员工686人,为公司创造了5.9亿的净利润,人均创造利润86万元,远高于国内可比上市公司星网税捷的8.2万元和苏州科达的7.4万元,然而薪酬水平却与同行相差无几。
图自:商行与投行
上图清晰的说明,截至2017年底,亿联网络的人均利润高达86.1万元,差不多是国内可比上市公司星网锐捷与苏州科达的10倍!人均利润这么高,那么公司分给员工的薪酬理应水涨船高,然而薪酬水平却与同行相差无几。
③流动资产过高,大量资金用于理财,但理财营收偏低
亿联网络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资产总额为3.75亿,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为26.9亿,占比达71.8%,是一家不差钱的公司。
然而,公司2018年通过投资理财获得的收益仅为1.07亿,只占利润总额的11.4%。
2019年半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其他流动资产减少了26亿,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在半年时间内增加31.6亿,流动资产合计增加至42亿,占总资产的96.7%!
相较于行业其他公司流动资产70%左右的占比,超90%的比例过高。以移为通信为例,移为通信的移动资产比例为69%。
④资产负债结构罕见
亿联网络的资产负债结构有点意思:无有息负债。截至2019年3月末,亿联网络总负债只有1.98亿元,而且无1分有息负债,并且连续多年保持这一状态。
纵观亿联网络经营财务各方面情况,有网友认为亿联网络的海外业务发展的太顺畅了,赚钱似乎过于容易,仅仅几百人就创造出如此高的营收和利润。从今年接二连三的爆雷来看,如今的白马股也不可全听全信,理应承受更多的关注与考验,投资者们还是当心点,小心一脚下去,突然“砰”地一声,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