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言只一“戒”字,至今回响丨恭迎虚云禅师诞辰日

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是虚云禅师诞辰纪念日。

近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脉,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虚云禅师。他一生经历传奇,堪称一部活的中国佛教近代史。

今逢虚云禅师诞辰182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顶礼缅怀虚云禅师。

1957年虚云老和尚118岁摄于云居山真如禅寺

虚老诞于1840年,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五帝,见证了近代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最为动乱的历史时期,于1959年以120岁高龄在云居山真如寺安详示寂。113岁时自挽联:“坐阅五帝四朝 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虚云老和尚圆寂前三个月摄于云居山真如禅寺

虚云老和尚一生修苦行,饱受磨难。出生即丧母;17岁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住岩洞苦修三年,食则土木,衣则皮草;41岁三步一拜朝拜五台山, 餐风饮露,饥寒交加,又生痢疾,两次被文殊菩萨化身所救;58岁时于浙江宁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超度慈亲;112岁高龄时经历震惊中外的云门事变,惨遭残蹂……

1924至1925年虚云老和尚在云南昆明云栖寺植树时留影

虚老道行高深莫测,一生充满传奇。

1895年,虚云老和尚56岁时赴高旻禅七,无钱渡江而失足落水,在水里漂浮了一天一夜后被救起,带病坚持打禅七,于第八个禅七时开水溅手,摔杯落地,应声而悟,并留偈云:“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又偈曰:“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1936年南华寺春戒期间虚云老和尚为曹溪驻防军十六团团长林国庚带的白狐授三皈依

1901年冬在终南山煮芋时入定半月;1907年在泰国讲经时入定9日,轰动整个泰国,王公大臣,咸来罗拜,上万信众,感化皈依……虚云老和尚慈悲无量,异类有情,多有感化:于南华寺传戒时老虎皈依;又为白狐授三皈五法;于云南腾冲讲学时遇黄牛跪地,流泪求救……

1950年9月11日,虚云老和尚摄于云门寺

虚老一生护国护教,历坐十五个道场,修葺大小道场数百所,更重修六大祖庭: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华亭寺、福建鼓山涌泉寺、曹溪南华寺、韶关云门寺、云居真如禅寺。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被誉为“禅宗泰斗”。

1955年,116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带领僧众自建瓦窑、烧制砖瓦,重建真如寺

1948年5月,虚云老和尚与南华戒律学院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著称,但从修学禅法而言,需“学修并进,知行合一”,故有“理入行入、事理圆融”之说。虚云老和尚一生,以苦修为道契,同时也深研经教,四处讲学。在培育僧才这块,先后开办了“云南省滇西佛学院”、“广东南华戒学院”、“福建涌泉法学院”、“云居山佛学研究社”,并请海灯法师、印顺长老、太虚大师等著名高僧讲学,为近现代佛教培养了许多著名高僧。

1957年夏,虚云老和尚与云居山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舍全体师生合影

1948年冬,虚云老和尚为前来参礼请法的美国阿难陀詹宁士居士在中国广东曹溪南华寺举办禅七法会圆满后与大众合影

虚云老和尚不仅是佛教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民族偶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其门下弟子,高僧辈出,如当代著名大师海灯法师、本焕长老、佛源长老、净慧长老、一诚长老、传印长老等都是他的衣钵传人;美国宣化上人,香港圣一长老、意昭长老等也继其法脉;台湾四大山头之法鼓山、中台禅寺都有虚老之法承……

1948年冬,虚云老和尚为前来参礼请法的美国阿难陀詹宁士居士在中国广东曹溪南华寺举办禅七法会圆满后与大众合影

1952年,上海佛教净业社欢迎虚云老和尚莅临开示

虚老曾多次造访上海,尤其是1952年,113岁高龄的虚老应邀来沪,在上海玉佛禅寺主持为期49天的水陆法会,法会期间,上千人皈依,与上海结下深厚因缘。

1952年,虚云老和尚与来果禅师、法云法师(左一)、佛源法师(右一)等在上海凤阳路侯在里崇德会合影

虚云老和尚118岁与大众法师摄于云居山

虚云禅师遗言开示

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公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

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

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

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

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

只有一字,曰:戒。

说毕合掌道珍重。

诸人含泪而退。

——《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至此,一代禅宗泰斗的一生圆满划下句号。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桑沧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慈悲愿深、严己律身、以戒为师,是真修行持之典范。

虚云大师离开我们已半世纪有余

但他的行持精神

依然策励着我们不懈前行

莫负悲心一片

常随师学

南无阿弥陀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