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国第十四任国君鲁允进入在位执政第十八年。
我们再来说祭足,祭足现在可是熟能生巧了,经过他的手立的、废的国君太多了。
郑斖(音伟)死了,他立马有所反应: 那就是从陈国把郑国先君郑寤生的另外一个儿子郑仪迎回郑国,仍然由他拥立郑仪做了郑国的国君。
于是,郑国又换国君了,这一次换的叫做郑仪。
当然了,在郑国主导大权的人还是这位祭足。有人就评价说:“祭足这个人了不起,神机妙算啊!他不让郑斖去,郑斖去了就嗝屁儿了,而他自己称病没去,仍然还是郑国的首席大臣。”
祭足听说之后,一点儿都没谦虚:“说的一点儿都不错。”
祭足神机妙算,可不只是这件事情,更早之前有一件事情他更是神机妙算。想当年,齐国先君齐禄甫,要把女儿嫁给郑忽,郑忽没同意。当时,祭足劝郑忽说了一句:“齐国是大国,如果你不以齐国作为你的后盾,你的三个弟弟哪一个不能当国君!”
郑忽当时没听,郑国先君郑寤生一死,郑忽做了郑国的国君,祭足就借用宋国的力量,把郑忽赶走,立了郑突做郑国的国君,那是郑忽的第一个弟弟。
接着郑突又密谋对付祭足,祭足把郑突也赶走了,赶走之后,郑忽回来做郑国的国君,结果被高渠弥射杀了。又是祭足迎立郑斖做郑国的国君,那是郑忽的第二个弟弟。
这位郑斖自己送上门让齐诸儿给干掉了,又是祭足迎立了郑仪做郑国的国君,这是郑忽的第三个弟弟,
当时,祭足说,郑忽的三个弟弟哪个不能做国君?结果这三个弟弟都做了国君,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祭足的确不愧是“神机妙算”之人。
本年秋天,王室又出事儿了。
这个事儿要说起来是跟东周第二任天王姬林有关,姬林在世的时候,宠爱他的小儿子姬克。他临终之前,将姬克托付给他最信任的大臣,也就是周公周黑肩。
周黑肩我们之前讲过,是周公姬旦后人传承下来的。当年,姬林去讨伐郑国,这位周黑肩就负责带领一部分军队,所以姬林信任他,将这件事情托付给他,周黑肩一心想要把姬克扶立成为王室的天王,这时候王室是有天王的,而且已经定好了,就是东周第三任天王姬佗。
这个是中国历代王朝皇室最头疼的一个问题。
明明继承人已经定好了,可是上代国君,这些老了的就要下台的国君,突然发现不喜欢自己立的继承人,他喜欢年纪更小的,看起来更听话的,这样的人来做国君。于是,他就会做一大堆的安排,最基础的安排是要保证这个年幼幼子的生存,不要被已经继承了位置的长子,用权力消灭掉。
再次呢,就是想办法,怎么能让年幼的幼子把长子干掉,然后做国君。这个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往往取决于他托付的人,周黑肩恰恰是一个对姬林无比忠诚的人,所以他接受这个托付之后,就想着怎么才能把姬克扶立成为王室的天王。
这一切被王室的另外一个大夫辛伯看在眼里,辛伯就劝周黑肩:“宠妾和王后并列,庶子和嫡子匹敌,两个人共同执掌朝政,大城市和国都一样强大,这些都是国家的灾难。”
辛伯说的这一套话,我们就有前面的故事可以验证,比如说像庶子和嫡子匹敌,卫国的卫州吁就是庶子,他就是和嫡子匹敌,最后把嫡子杀掉了,造成了卫州吁之乱。
像大城市和都城一样强大,郑国的郑段,他所在的京,就是超出了规制,所以才有郑段去偷袭郑国国都这回事儿。
这就是春秋从始至终一直在强调的一套理论,就是要保证主干的强大,尽量使枝叶弱小,让这些旁支变的没有办法和主干抗衡,这样保证了长幼有序,保证了每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位置是什么,不会有非分之想。
所以,辛伯言下之意是说:“你看现在,天王姬佗已经即位好几年了,你作为王室最重要的大臣,竟然要扶持一个庶子和天王并列,你这不是要造成王室分裂吗?你这不是要造成动乱吗?这是祸乱了根本啊!你不要再掺合这种事情了。”辛伯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周黑肩不懂吗?周黑肩当然懂了,但是周黑肩他自认为拥立姬克,这是前代天王姬林的意见,而他受到前代天王知遇之恩啊!不能没有表示,所以他还是决定,要把姬佗干掉,然后拥立姬克做王室的天王。
辛伯一看,真不听劝啊,这样下去搞不好灾难就延祸到自己身上,他偷偷向天王姬佗打了小报告,姬佗和辛伯两个人联手杀掉了周黑肩,王子姬克在王室没有办法立足,流亡去了南燕国。
感谢网友 丁晓寒 协助整理本期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