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肾病用药不佳,中药调理尿蛋白转阴,为何蛋白高肾衰风险高?

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其中,蛋白尿和血肌酐是肾病常见的两个指标,蛋白尿是加重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蛋白尿,肾友肾衰竭风险或会增加。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分为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并发症治疗。一般治疗应适当休息,避免到公共场所、预防感染、适当活动、饮食管理等;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消肿、利尿、降低尿蛋白。利尿消肿常用消肿药;免疫抑制治疗主要用激素类药物,根据肾活检病理结果选择治疗药物。并发症治疗主要是降血压、降血脂、抗凝等。

使用这些药物一定要根据个人情况配制。有的患者体质较好,对药物敏感,疗效较好。有的患者体质较差,对药物不敏感,疗效较差。但借助中药调理后,不仅体质增强,药效发挥良好,从而控制了病情。

女子肾病用药不佳,中药调理2个月蛋白尿转阴,保持稳定

病例:患者xxx,女,25岁。2016年因发现泡沫尿、面部水肿,到医院就医,检查发现尿蛋白高、血肌酐高、尿潜血,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因水肿明显,先用激素和免疫制剂治疗,水肿消退,但身体其他症状改善不明显,蛋白尿一直持续。后来听说中医调理可以改善,决定尝试中医药治疗。

2017年8月,在北京某医院中医专家门诊,患者面部、四肢浮肿,面色萎黄,身体较瘦。头昏乏力,恶心,食欲差,腰酸,小便色黄、不畅利。舌色淡红,舌苔白,脉细弱。复查尿常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7.3g。

中医辨证为肾脾两虚,中医治疗要重在补气、健脾、益肾。用一经典中药方为基础加味,组方药物:党参、黄芪、薏苡仁、炙陈皮、怀牛膝、泽泻、桑寄生、益母草、白茅根等多种中药,配合西药,辅助饮食营养调节。

服药1个月复查,水肿消退,食欲恢复,无恶心头晕症状,复查尿常规尿蛋白(+),根据患者症状调整药方,加大黄芪用量、并加芡实、当归,去白茅根。继续服药1个月复查,精神好转,身体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转阴,心情好了,食欲增加。继续服中药巩固治疗3个月,门诊随访,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尿蛋白对肾脏产生哪些危害?

1、对系膜有毒性。并不是所有的蛋白都会跟随着尿液流出体外,好多血清蛋白会在肾小球系膜上面停留下来,而这些蛋白都是大分子物质,它们的聚集会为基质的合成增加原材料,并且对细胞造成损伤,这些都是导致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素。

2、对近曲小管有毒性。蛋白尿生成之后经过的第一站就是近曲小管。随着上皮细胞中的蛋白量增加,溶酶体的活性也会增加。一旦过多的溶酶体进入肾小管细胞中就会造成细胞的损伤,引发炎症并且形成疤痕。

3、引发肾衰。有研究表明,蛋白质有着调理肾小管细胞的作用,当蛋白质过量的时候就会改变细胞的正常分裂和生长,像一些例如FN等物质的释放会增加肾脏的纤维化进程加快。

4、对小管细胞造成损伤。因为尿液中混合了很多的蛋白质,到达肾小管间质的氧气就会大大下降,此处缺氧会直接使小管细胞受到伤害。

长期尿蛋白会引起肾衰竭

慢性肾炎尿蛋白的发生不仅仅是营养蛋白的大量流失,而且加重病变肾小球的损伤。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会滤出一些小分子的蛋白,但都可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如果长期的尿蛋白会使肾小管长期超负荷运转,这样就会对肾小管造成损害。研究已经证实,尿蛋白的发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最大的危害在于毒蚀肾脏,加速病情向尿毒症发展。

1、导致肾衰竭出现。出现尿蛋白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的反应,会导致肾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蛋白质可直接调理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诱导纤维化。

2、形成其他并发症。尿蛋白对近曲小管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当发生尿蛋白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使得溶酶体活性增加,提示蛋白引起溶酶体溢入小管细胞浆,随后的细胞损伤可刺激炎症和疤痕形成。

3、伤害肾脏健康细胞。尿蛋白重吸收各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尿蛋白的系膜毒性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1730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