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生态环境 加速植被恢复
河北省探索“白茬山”复绿新模式
“白茬山”植被修复现状远景图。通讯员章洪涛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苑立立)近日,记者驱车来到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东胡申村东500米处的废弃灰岩矿采矿迹地。地锦、葛藤、紫藤……昔日的“白茬山”如今已是藤蔓茂盛、生机盎然。
“白茬山”,是指因无序开采露天矿山,造成的大范围石灰岩白茬陡立断面。据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总工程师南贵军介绍,河北省是矿山开发种类多、类型复杂、高强度开发持续时间长、引发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多期叠加和嵌套程度高的省份,同时,北方气候条件差,雨水少,山体水土保持和植被生长难度大,矿业开发形成的高陡边坡让矿山环境治理更是难上加难。
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仪器获取培育植物根系生长的各项数据。 河北日报记者苑立立摄
近年来,针对高、陡、险边坡综合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积极通过科研课题试验,探索“白茬山”植被修复新模式,全力破解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难题。东胡申村东的废弃灰岩矿采矿迹地便是试验区之一。
地锦、葛藤、紫藤等植物爬满了白茬陡立断面,最高已达30米。记者看到,带有监测设备的输水管道顺着藤蔓植物根部依次摆放。同时,植物根系生长监测系统依序布置于试验样本植株上。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杨新兵笑称:“这仪器可是采集试验数据的宝贝!”
原来,这是为获取土壤中活体根系的生长动态图像数据而设计。通过它,试验人员可以获取到不同深度的根系分布或土壤剖面状况数据,并应用专业根系分析软件,研究监测根系生长,分析生理生态、根系抗逆性研究和土壤颗粒变化研究。“我们只要定期将探头深入这个管道,便可获得根系生长的各项数据,根强则苗壮啊!”南贵军介绍。
自2018年2月起,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与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东胡申村矿山高陡边坡植被修复技术攻关,并于今年4月在省科技厅成功立项《河北太行山“白茬山”植被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以“白茬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坡面高陡、项目区土源短缺、水涵养条件差、降水少且过度集中为主要课题,科学研究集植物筛选技术+土壤重构技术+水肥管理技术。
为更好模拟在大自然环境背景下培育适宜废弃矿山生长的植物,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在东胡申村设置了监测站,并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
“我们通过实验手段选取了地锦、葛藤、紫藤等近10种适宜露天矿山迹地岩壁的植物种类以及相应的栽植管理技术。”杨新兵介绍,这种矿山复绿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通过重构土壤、监测用水等再造生态环境条件,加速植被恢复,实现矿山迹地岩壁的景观生态,最终为河北省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植被正处于第二个生长期(2020年6月—2020年11月)。那么,植被长势如何?杨新兵笑着说:“目前,效果还不错。植物葛藤的平均生长量为18.10米,最大单株生长量达30.02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但还需要后期观察,因为我们设想最好的目标是长到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