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9日,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正式在国内上映
鲁豫观影团当天也在北京举办了2022开年第一场观影活动,和影迷们一起观看这部电影
这次专门为到场影迷准备了定制版手绘“船票”
人手一张,鲁豫观影团邀你登船探案 🔍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宗师级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的经典IP,也是阿加莎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一直以来深受全球粉丝热爱。
故事讲述大侦探波洛受一对新婚夫妇之邀,登上尼罗河的卡纳克号游轮,没成想这艘船上接连发生凶杀案,且船上的乘客人人皆有作案动机。最终,侦探波洛抽丝剥茧,通过层层推理成功锁定真凶。
这个故事许多人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对于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如何能拍出新意,或许是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更何况,改编自原著的1978年英国版电影珠玉在前,如何让观众接受新版尼罗河对导演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鲁豫作为阿加莎的铁粉儿,对于2022版《尼罗河上的惨案》非常期待。为此,她专门在电影放映之前,为现场影迷准备了一小段“映前铺垫”——
如果对于原著故事特别熟悉,再看一遍影视作品的意义是什么?
我记得以前看过王安忆写的一篇文章,她就是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讲述小说和影视作品之间的一些异同之处。王安忆说她曾经参加过李昌钰博士的一个讲座,当时李昌钰博士说,他到了现场只负责犯罪的痕迹,而不问动机,动机是其他人的事情。但“动机”却恰恰是文学作品要关注的,反而是“痕迹”在文字当中很难体现,哪怕你再妙笔生花,都没有办法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我们需要影视作品来展现。
一部经典作品被翻拍的意义是什么?
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呈现,要通过当下时代的特质和技术,让作品与这个时代产生某种连接。比如BBC,大概每隔十年就会把简·奥斯汀、勃朗特、狄更斯的作品再拍一遍,所以你能看到英国不同时代会出现不同版本的“达西”,基本上英国所有顶尖男演员都饰演过“达西”——《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是如此。
对于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们要期待什么?
★ 看电影对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哪些新的解读。
★ 看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搭配全明星阵容如何诠释经典。
★ 看顶配班底和全新的电影技术会打造出怎样的大银幕盛宴。
看过电影你会发现,导演肯尼思·布拉纳和其团队是个“细节狂魔”——以影片中的卡纳克号游轮为例,无论从外观还是房间内的布置,都极其精细考究。影片美术指导吉姆·克雷说,肯尼思对这艘游轮有非常具体的要求,“他希望这艘船看起来充满威胁,线条流畅,像鲨鱼一样。”
导演想要拍出所有人都被困住的感觉,“他们都被困在这个玻璃盒子里,卡纳克号是一座宏伟的水上宫殿,致命宫殿。”而在这座“水上宫殿”里,每个房间内的无论家具还是珠宝首饰,奢华的细节应有尽有。
鲁豫在映后环节还专门提到了电影中出现的那颗Tiffany黄钻——它被称为“Tiffany镇店之宝”,迄今为止只有四个人戴过:奥黛丽赫本、Lady Gaga、碧昂丝和美国社交名流玛丽·怀特豪斯夫人。
影片中有一个黄钻项链在盒子里的特写镜头,拍摄的就是Tiffany黄钻真品。
电影中精巧有趣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进影院逐一搜寻,如鲁豫所说:“看电影去找各种细节,考古是最有意思的。”
此外,导演肯尼思对他所饰演的侦探波洛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相较于1978版也有多处变动。鲁豫说她在观影时的一个兴奋点就是各种比较——与原著比,与1978年电影比——看翻拍作品,“找不同”也是一个乐趣所在。
观影现场,除了大部分阿婆影迷之外,也有第一次来看《尼罗河上的惨案》、完全不知道剧情的观众,因为脸盲而引发的“迷糊发言”让人印象深刻,简直不要太可爱
还有影迷表示:“我觉得所有年轻女性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让大家知道,不要盲目地爱一个人,不要因为爱情丧失了理智。”引发全场鼓掌叫好。
鲁豫观影团影迷
评价《尼罗河上的惨案》
@—我-
肯尼斯·布拉纳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大银幕第二弹,保持了肯尼斯·布拉纳作为导演的精致服化道、摄影、构图、画面。观影时心情跌宕起伏,感叹人心的险恶,美满表象下的杀意。提供了非传统单一凶手故事的复杂叙事,这个由人性编织出的网络里,除去嫉妒争抢、盘算,还能看到真爱、释怀、忠诚的光明一面。波洛这个人物更丰满立体,既参与其中也有旁观者的冷静审视,同时能看到事件对他产生的回响。从受伤后蓄须,到结尾剃掉胡须那深情一幕,首尾呼应。
@杉田美园
“阿加莎·克里斯蒂”+“尼罗河上的惨案”含金量已经无需多言。经典原著和老版珠玉在前,新版带来更适应当下时代的更新和变革,令人惊喜。
@伊莱温11
在CG技术的加持下,全胶片拍摄出来的画面色彩绚丽,光影交错下埃及的异域风光、浪漫旖旎的尼罗河,神圣宏伟的神庙,在镜头的艺术化处理下宛如一幅幅美丽的油画,令人神往。
@SoQVivian
全程无尿点,带了一袋麦丽素都没缓过神来吃。
@饲养员erli
翻拍让人耳目一新,众星云集养眼得很,导演重新塑造了波洛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有感情,此外埃及的风光如画,拍出了纪录片的质感,令人神往。
@幸运星008
前半段沉醉于尼罗河畔旖旎的自然风光,后半段屏息在豪华游轮上扑朔迷离的悬疑情节。影片中几处致敬经典的细节让人惊喜,对波洛个人情感方面的扩展非常成功,令这位大侦探的形象更加丰满可爱,期待未来阿婆更多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
@夏有445
鲁豫姐映后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大抵意思就是每个时代的翻拍都有他们时代的背景,能体现出他们的理解,这也让我明白了翻拍的意义,这版本的黑人&同性之间的爱相较于之前的就很大胆,以及展现出来的情爱与睿智都比之前加了更细节的东西。
@喜歡吃橘子喔
每个演员都很在线,角色人物性格鲜明,电影语言也很具艺术性,环境人物音乐三位一体,其中一个环节还把我吓到了!喜欢悬疑推理的一定要看!看完之后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Money is the only friend a woman can rely on.
@陆离
2022年第一部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入股不亏。
以上来自影迷微博
映后,鲁豫也分享了她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感受,一起来看
(后续公号也会发送完整版映后视频👀 )
鲁豫聊电影
《尼罗河上的惨案》
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版本的波洛
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呈现,要通过当下时代的特质和技术,让作品与这个时代产生某种连接。就像英国不同时代会出现不同版本的“达西”一样,《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是如此。
阿婆的自传里有提到过她对于波洛这个人物的设想,其实来自于她在一战期间的经历。阿婆在一战期间做过一些战地护士的工作,一战结束之后,当地村庄来了一些“难民”,包括专业人士和有钱人,其中很多是比利时人。在与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中,阿加莎的脑海里慢慢浮现出她想创作的主人公,就是侦探波洛,而波洛正是比利时人。
阿婆在原著里对波洛的形容是:这个人像是一个倒写的惊叹号。过往的影视作品中,所有波洛的形象都是年纪大一点,体型偏胖一点,肚子是大大的。但是肯尼斯·布拉纳导演创造的波洛,更年轻,体态更健美,身手也很矫健,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一些要求。
导演在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当中给波洛加了一些戏,我觉得某种程度也是必要的——阿婆未必赞同,但是这个时代需要。就像最新一部的“007”已经变得重情重义一样——时代已经不同了。
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他们可能更希望一个人有血有肉一点儿,而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所以“新版波洛”如果表现出更富人情的一面,或许能与时下很多观众的内心产生一种连接,这是很拉好感的。这是导演做出的一个改变,某种程度上我也是认同的。
演员构成和人物设置更符合时代要求
导演的工作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不断与时俱进,这个时代赋予你一些新的任务,你要去完成,同时还要把这些人物设计得非常合理。所以我觉得导演的起步很难,他有很多高峰需要去攀登——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前,1978版电影在前,而他的工作是要用这样一部影片,把波洛这个人物从上个世纪带入到这个世纪,让上世纪的作品被这个时代的观众所接受,并且产生共鸣。
观影过程当中,我的兴奋点在于“比较”——比较跟过往原著的不同,包括跟78版那一版的不同在哪里。这一版演员的构成更多元化,比如驻唱歌手莎乐美和她的经纪人罗莎莉,包括表哥安德鲁,这些角色的演员选用很符合当今西方社会对于种族多元化的要求。还有教母和女同伴之间的情感关系,也很迎合时代需求。
“不庸俗的商业片”
最过瘾是“找细节”
肯尼思·布拉纳在做导演之前,是演莎士比亚剧出身的演员,他是英国史上最年轻出演亨利五世的演员,曾在29岁那年执导《哈姆雷特》,多次被奥斯卡提名。去年他执导的电影《贝尔法斯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
所以你能明显感觉到,一个有着深厚舞台剧功底的演员、导演在这部影片当中的企图心——他不仅仅是想要拍一部商业片,而是想要给观众拍一部“不庸俗的商业片”。导演始终坚持用胶片拍摄,所以整部电影的质感是非常好的。
他在影片中设计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有关波洛“强迫症”的镜头。在原著里,波洛是一个“egocentric(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奇怪的人,他有很多“强迫症”的地方。肯尼思·布拉纳执导的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里有段戏,波洛非常纠结两个鸡蛋大小完全不一样。
而在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里,在影片一开始——波洛独自坐在金字塔前喝着咖啡、欣赏金字塔的时候,你会看到他旁边桌子上放着两枚大小一模一样的鸡蛋,这个镜头呼应了导演在《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那段戏。
影片当中还有一段:当波洛站在台阶下边,看到布克和他的妈妈尤菲米娅、布克喜欢的女孩罗莎莉以及她的姑妈莎乐美这四个人从台阶走下来时,是非常对称的画面,此时波洛先生内心应该是欢喜的,符合他凡事都要讲究对称的“强迫症”。但当罗莎莉非常愤怒地指责波洛凭什么来调查她时,罗莎莉从楼梯上走下来,打破了这种平衡,此时导演又在用画面跟我们讲故事。
电影中还有一个片段——布克在金字塔上放风筝,见到波洛的第一句话是:“全埃及有那么多金字塔,你偏偏在这儿碰到我。”这句话是对40年代好莱坞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的一个致敬。《卡萨布兰卡》里有一段经典台词——男主人公跟别人讲他若干年之后碰到自己深爱的女人时说:“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she walks into mine.”(全世界有那么多城镇,城镇里有那么多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这一间。)
每一部影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每一个观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会有惊喜,也会有遗憾。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太多部经典作品,过往翻拍她原著的电影,大家回去都可以看一下。看电影——尤其是看改编自原著的经典作品,你会不断地比较、考古、找细节,这也是看这些电影特别过瘾的一个地方。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十恶不赦
也没有一个人是百分百的无辜
这部电影里的很多台词可能某种程度上写出了阿婆的心声。她是那个年代很少见的新女性,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父亲从美国来,妈妈是英国人。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冒险精神,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
她早年间就跟她的第一任丈夫去尼罗河旅游过,很多她当年游玩过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后来都成为她小说当中的背景。阿婆在36岁那一年碰到很多不顺的事儿——妈妈去世,丈夫出轨,离婚。
阿婆这一生那么独立、坚强,但她永远过不去那个坎,后来她写了一本很厚的自传,什么都写到了,唯独没有写离开她丈夫之后神秘失踪11天的事,她永远说我记不住了,但这恰恰说明那段往事在她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所以在她后来的很多作品当中,“背叛”好像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关键词,她也不断在跟人们讲: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会为爱做出什么样的疯狂的事情。
阿婆的第二任老公Max是一个考古学家,两人是姐弟恋,在那个年代,姐弟恋也是比较前卫的。她跟老公去了埃及、伊拉克,做了很多考古工作,他们俩漫长的婚姻很幸福,后来阿婆跟别人讲:“我们的婚姻之所以很健康很长寿很幸福,是因为我嫁给了一个考古工作者,一个女人嫁给考古工作者是最安全最正确的选择,因为你越老,对于他来说,越是充满魅力,充满价值。”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话,但是某种程度也说明阿婆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是很达观的。但有一件事我作为她的粉丝就会有点不太开心——阿婆是在1976年去世,在她去世的第二年,Max又结婚了,新婚妻子就是跟他工作过很多年的一个助手。你要告诉我他们俩在他太太去世之后才产生的火花,我觉得成年人应该都不大会相信。
作为粉丝,我内心就很不忿,会觉得可能所有在我们看来貌似完美的爱情背后都有其他的故事。但你不能说Max跟阿加莎之间的婚姻和情感是不真实不美好的,包括历史学家最后都断定说阿婆的婚姻是幸福的,我也相信,我也希望,但我只想说,生活非常复杂,情感很复杂,婚姻更复杂。
像这部影片当中,包括阿婆几乎所有的作品当中,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十恶不赦,也没有一个人是百分之百的无辜。《东方快车谋杀案》如此,《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如此,每一个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