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香港将要建设的北部都会区,不会延续开发新市镇的传统模式,而是会把它变成香港另外一个经济中心。而在这个经济中心,最核心的产业就是创科产业,这又恰好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最好的平台,也能为香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北部都会区,可以突破香港传统限制,采取在特定片区先行先试,比如专门设立一些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不但能为香港引进海内外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在本地一些劳动力短缺的行业,也得到人力补充。
3.这不仅要特区政府在顶层设计上有强有力的推动,还需要行政和立法有更好的配合,去完成一些试点计划。此外,如何让大湾区真正流动起来,实现两地通关,也会是新一届港府要优先考虑的课题。
4.香港的金融取代了贸易物流,成为其第一大产业。香港贸易中心的地位,相对来说是在下降的。其实包括贸易在内,香港部分行业更多是依赖了内地的劳动力市场,而没有真正把握到内地迅速发展的消费市场。如今,国家正着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香港能否把握这个机遇,真正形成 “北科创,南金融”这样一个新格局。
▎2021年9月17日,时任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的李家超接受媒体采访,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图源:视觉中国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香港號”,我是陈笺。特首选举拉开帷幕,提名期也已经结束,李家超获786名选委提名,成为唯一参选人。李家超只要在5月8日选举中取得逾750张支持票,就可当选特首。疫情对香港经济的打击还是不小,新一届特区政府要如何带领港人重新出发?香港产业单一化、年轻人缺乏上升空间等问题怎样改善?如何以“北部都会区”建设为香港开启新篇章?相关话题,陈笺请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监方舟博士一起来聊聊。
“北部都会区”不应当也不会延续香港开发新市镇的传统模式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方博士你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提名期结束,7月香港将迎来新一届政府。有观点认为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建立“北科创,南金融”新格局的主要抓手。你认为如何跳出以往建设“卫星城市”的模式,为香港港开启新篇?
方舟:林郑特首在执政最后一年,已经提出了“北部都会区”这个概念。我相信,下一届当选的特首会延续这样一个大的策略,继续推动它的发展。
北部都会区,它不应当也不会再延续香港开发新市镇的传统模式,而是会把它变成香港的另外一个经济中心。而在这个经济中心,最核心的产业就是创科产业,这又恰好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最好的平台。
▎紧邻深圳罗湖的香港乡村地区。图源:视觉中国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发展北部都会区的关键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两地不能只停留在加强沟通与合作交流这个层面。你如何理解“融入”二字?香港将会看到哪些新局面?
方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我们内地先主动提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法?其实,香港跟内地的交往非常多,不管是人流还是物流,还是相互的投资。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香港过去是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存在的,它的发展是沿着一个自己的轨迹,特别是跟西方的经济联系会更加密切。所以过去有一句话,叫欧美打个喷嚏,香港就会感冒。
我们看到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地发展得非常迅速。不管是从市场规模,还是从产业规模来说,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让香港700多万市民能更好的地收到国家发展的红利,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香港的未来,不仅仅是做一个中间商的角色,而是应该(思考)怎么更好利用国家产业规模和它高增长的这样一个红利。 这就要求香港在未来的整个产业布局上,要思考怎么跟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方向更加切合,才能分享到国家发展的这一红利。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其实可以看得很清楚,国家未来最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就是要自主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在这样的条件下,香港应该利用“北部都会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内地尤其是大湾区、珠三角的科技产业,做更紧密的配合。用好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化城市的一些特殊优势,来帮助国家吸纳各种科技资源,包括鼓励在内地的科技企业以及海外的科技企业来香港,在“北部都会区”设立国际研发中心,招揽各类人才,为国家整体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服务。在为国家服务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壮大香港自身的科技产业,为香港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定片区可先行先试,用突破性思维解决香港人才短缺问题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北部都会区”建设的理想是相当丰满,它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但关键是它如何为香港市民带来真正的福祉,让蓝图变为现实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
方舟: 发展北部都会区需要有一些创新思维,内地改革开放的经验,其实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好的智慧和借鉴。
上世纪80年代,内地还在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就是在若干特定的地区,做一些尝试,率先引进外资或者引进市场运作的制度。当时的想法就是先行先试,如果错了再改回来也没关系,不会对全局构成冲击。
今天我们香港也完全可以借鉴这样一个智慧,在北部都会区,或者在北部都会区里特定的若干个片区,实行一些先行先试的做法,突破香港传统限制,也包括本地一些资源的限制。
比如说,在香港劳动力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尤其是在工程建筑行业。在高峰期,香港叫做“扎铁钢人”,就是扎钢筋的工人,他们(的收入)折算成月薪,是一个月15万港币,(就算是这样)都请不到扎钢筋的工人。所以,这些限制其实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如果我们能在北部都会区率先做一些尝试,不但能引进海内外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在香港劳动力比较短缺的一些行业,比如说建筑工人,以及其他的一些护理行业等等,都能有一个弹性的做法,吸引外部的劳动力 。一方面,既能大大加快北部都会区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对于香港民众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2021年3月23日,香港举办青年招聘会,提供逾800个大湾区职位空缺。图源:视觉中国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这确实是一种新的思路。在吸引人才方面,以往考虑的大都是专才、优才,都是高端人才的引进,无论从海外还是内地,当然菲佣、印佣除外。香港在经历了19年的修例风波和持续两年多的疫情,目前各行各业人才都出现了短缺,如何尽快打通构建北部都会区存在的壁垒,让人才聚拢,这当中还有什么样的障碍需要解决?
方舟:首先当然是要有思维上的突破。之所以选北部都会区做一个试点,就是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在特定的区域内开放,不会对香港整体劳动力市场构成一个巨大的冲击,反而能为香港丰富人力资源,包括我们讲的高科技人才。
在 “优才、专才”这样一些现有的计划之外,能否专门为北部都会区设立一些人才引进的计划,包括为落户的企业专门设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另外,在其他的一些服务业也可以适度地输入各种人才。
如何尽快推动北部都会区整体发展?有两个关键点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在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当中,要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我们之前也说过,其中还存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货币以及不同的税收模式等差异,人员往来也尚不能完全畅通。香港经历第五波疫情,如今出现明显好转,每天确诊从5位数,到现在的3位数,大家也看到了希望。但这两个半月的时间,对香港经济的打击也不小。如何让民众真正认识到北部都会区不仅仅是蓝图,而是中环之外的又一个实实在在的契机?短期内能否看到真正的希望?
方舟:希望北部都会区能尽快落实,为香港创造一些新的优质工作岗位。我们过去经常讲,香港青年人缺乏向上的流动性。北部都会区设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香港青年带来新的机会,新的希望。
如果要尽快推进北部都会区的整体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上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包括在新一届政府架构上的重组中,必须考虑有专职部门和专职领导,比如说有副司长级以上的领导,专职负责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这样才能协调各部门合力推动整个开发的计划。
然后,为了配合做一些试点计划,需要行政和立法有更好的配合 。因为试点计划,需要有特别的立法配合。这方面,我相信在选举制度完善以后,行政和立法之间配合的效率会比以前有很大改善。
▎2022年1月6日,香港旅客经深圳湾口岸前往深圳。图源:视觉中国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回顾过去两年,由于疫情原因,我们两地不要说融合了,通关都还没有实现。目前全球疫情也并未散去,要推进北部都会区的建设,首先如何让大湾区真正地流动起来?
方舟:特首参选人李家超先生也讲了,在疫情防控上,香港要尽量想办法和内地接轨。这方面,我相信在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适当安排两地人员在一定条件下恢复流动,相信也会是一个优先的课题。
由于疫情原因,虽然短期内我们未必能像过去一样,两地完全无障碍地便利往来,但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发展,适度地恢复通关,我相信这是两地居民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
香港原有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创新经济增长点有一个新机遇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香港在原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强壮自己,发展国际科技研发中心就是北部都会区的使命和机遇所在。过往在两地融合过程中有哪些成功案例,又或者以前错过一些没有把握好的例子吗?
方舟:金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香港的金融市场从90年代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到今天,已是全球性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包括它初次上市的融资额,在过去1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高居全球第一。其实就是抓住了内地企业先是改革,上市,融资这样一系列的机遇,才成就了香港今天的金融地位。
之前在其它的一些行业,比如说贸易,香港其实更多是依赖了内地的劳动力市场,而没有真正把握到内地在迅速发展的消费市场 。香港如今在贸易这一块,基本还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模式,依赖欧美作为终端的市场。在内地投资的港资企业,只是利用了内地当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是一种两头在外的模式。这样一个模式,其实没有很好利用内地快速成长的巨大消费市场。
这也是为什么香港如今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包括国际海运中心的地位,其实是在相对下降的。在(上世纪)90年代,贸易和物流是香港的第一大产业,占到香港生产总值的25%。20年过去以后,其实金融业已经取代贸易物流业,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今天(金融业)大约占到香港生产总值的24%,而贸易物流已经下降到17%左右。其实反映了香港在贸易模式上,没有非常好地把握住内需市场这样一个机遇。
到了今天,国家现在着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香港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遇,实际上,是看香港能不能再为自身创造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关口 。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感谢方博士给我们分享了关于北部都会区建设发展的新思维。确实,我们都非常期待这样一个新构想能真正落地,香港可以在科创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提升自己,也用好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发展自己,为香港的年轻人提供上升通道,为香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先行先试”是很好的模式,我们不要被以往的经验束缚,或是卡在旧的思维模式里,一定要有开放型的思维,让香港真正形成 “北科创,南金融”这样一个新的格局,融入国家发展。谢谢方博士,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转发“香港號”,我是陈笺,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