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敏周丨环境如何影响过敏性鼻炎的发作?秋冬季如何做好防范?

21世纪经济报道 唐唯珂 实习生 曾尔婷 广州报道 2022年8月8日至14日是我国第七个“中国过敏周”,今年的主题为“关注环境,顺畅呼吸”。

据了解,过敏性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倡议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有30%-40%的人被过敏问题困扰,其中我国约有2.5亿人患有过敏性鼻炎,且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一般说来,诱发过敏性疾病的有内在与外在因素,如遗传,过敏原的持续刺激,不良生活方式等。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加剧,部分原来不是过敏性体质的人群也演变成过敏性体质。而吸烟等不良嗜好,汽车尾气中的芳香汀颗粒、家庭装修造成的甲醛污染,长期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等又加速过敏性炎症反应的发生。这些物质虽然不是过敏原,却成为损害鼻腔黏膜和诱发过敏性鼻炎的刺激物。

2022年8月4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过敏学科团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牵头,联合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交叉学科合作成果在过敏科学顶级杂志《Allergy》发表,该研究指出大湾区环境特点与过敏性鼻炎发作密切相关。

中山三院副院长、过敏科主任杨钦泰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敏与环境团队主要由医学、气象学、植物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组成,主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对过敏性疾病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因素,建立华南地区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谱;并通过综合分析气象、花粉浓度以及环境特点等各种因素,医防融合交叉合作,为患者提供过敏预防指导服务,共同减少过敏性疾病发作。

杨钦泰教授说道:“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在大湾区低纬度多城市的研究表明空气、低温、干燥、大风的环境均会影响疾病发作,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以及女性患者需要加强防范。”

过敏那些事儿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引发的一类疾病。专家表示,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荨麻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疾病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来控制疾病,减少发作。

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常因为空气质量和天气变化引发打喷嚏、流涕急性发作症状,尤其是在冬春季节明显。恰逢立秋时节,很多人一入秋就“遭罪”,开始出现鼻痒、连打喷嚏,甚至咳喘等症状。

“我们岭南地区比较特殊。” 杨钦泰教授认为,岭南地区所处地域温暖潮湿,螨虫容易滋生,由此带来的螨虫、霉菌、蟑螂过敏病例较多。在广东地区,仅尘螨过敏就占过敏群体的80%-90%。除此之外,也存在部分花粉过敏的案例。秋季之所以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是因为此时许多植物处于开花结果的阶段,空气中的过敏原数量会增加,以野草的花粉、霉菌为主,部分地区螨虫密度也会升高。每到这个季节,过敏体质的人就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而对抗过敏,查明过敏原很重要,找到引发过敏的真正原因,做到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才能更好地摆脱过敏。建议经常过敏的患者,要进行过敏原检测,查清究竟是哪种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防止过敏性疾病的最佳方法就是阻断环境中的过敏原。比如对已经明确的过敏原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花粉症患者在花粉播散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使用有效隔离过敏原的防护工具;对真菌、室尘过敏者应保持室内通风、干爽;对动物皮屑、羽毛过敏者应避免接触动物、禽鸟。

此外,提高免疫力也必不可少。作息规律、饮食结构均衡、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也很重要。而目前过敏的主流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合理应用改善症状性药物,吸入激素抗炎治疗(鼻、支气管),白三烯受体阻断剂,免疫调节药物,抗IgE单抗治疗……

如何与环境密切相关

粤港澳大湾区与中纬度的美国的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的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明显。受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差异大,南方地区具有终年高温、光照充足,夏季长、降水丰沛等气候特征。而粤港澳大湾区由港、澳和珠三角9个城市组成,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环境变化、垃圾污染等问题。

杨钦泰教授团队联合环境气象团队根据每日常见气象条件与大湾区多城市代表性医院过敏性鼻炎门诊量,通过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广义线性模型(GLM)、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等,分析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小于2.5、10μm颗粒物的浓度(PM2.5和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以及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速等)对过敏性鼻炎发生的影响。

经研究发现,空气、低温、干燥、大风的环境均会影响疾病发作。温度对过敏性鼻炎影响呈“ U型”,处于最适宜温度25-26°C ,过敏性鼻炎发生率较低,过高或过低都易引起过敏性鼻炎;而湿度对过敏性鼻炎影响呈“坡形”,湿度越低影响越明显;风速对过敏性鼻炎影响呈“S型” ,高风速影响较大。

此外研究也发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在这项低纬度多城市研究的性别分层分析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对空气成分和低温环境都很敏感,但女性受干燥和极端风速的影响更显著。而在年龄分层分析中,与儿童和老年人相比,青少年和成人更容易受到低温和干燥环境影响。老年人对PM2.5和PM10更敏感,青少年和成人受SO₂、NO₂、O₃影响明显。因而在过敏性鼻炎防范方面,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以及女性患者需要注意。

如何应对?

“我们的研究在气候的大范围内对岭南地区乃至南方地区都有普遍性意义。”虽然研究通过广东广州、深圳、珠海等几个大城市开展,但研究意义却并不止步于大湾区。研究成果将对临床发挥“臆测”作用,便于医院根据环境调配门诊医生的出诊频次,应对患者需求。

从“医防融合、慢病管理”的角度,过敏性鼻炎预防胜于治疗,因此该项研究结果同时也能为过敏患者提供科学预防指导。在患者日常防护方面,杨钦泰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补充道,建议过敏性鼻炎患者使用空调时温度设定为25-26℃,同时予以加湿辅助;低温、干燥、大风天气或者空气质量差时,应该主动做好防护措施;青少年和成人以及女性患者更容易受环境变化影响,需要特别注意防护;室外活动时,可提前使用空气质量发布软件查询当地环境情况。“更重要的是做好医防融合。”杨钦泰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生需要在过敏性鼻炎方面做更多科普,市民要增进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全社会共同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生活的“起居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