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畅谈履新天津美院院长 同期个展“生态实验室”开幕 - 凤凰艺术

邱志杰

2024年5月2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任免通知,邱志杰被任命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次日,邱志杰在北京常青画廊的第三次个展“生态实验室”(Eco-Lab)开幕。在现场,邱志杰接受了“凤凰艺术”的专访,谈论了最新展览、科技艺术创作,以及上任天津美术学院的想法。在本篇视频中,完整呈现了邱志杰关于履新的自述。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邱志杰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在公示结束后,邱志杰正式担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此前,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横跨三大美院,这无疑使得邱志杰的经历与感受更加丰富。

邱志杰自幼接受传统书法训练和广泛的文史阅读,在家乡追随郑玉水先生等学书法篆刻。读美院之前就接触到当代艺术并有志于此。1988年开始在浙江美院读版画系,受到激浪派和博伊斯影响。毕业作品《大玻璃》和1990年开始的课外创作《重复书写兰亭序 1000 遍》即被编入“后八九”思潮。

1993年开始,他对语言哲学和文化人类学发生兴趣,在福建完成了《调查报告》系列油画后,在西藏、新疆、山西等地进行调查。1993年底在杭州三台山期间开始使用摄影、录像和装置,主张用语言实验的最新成果来完成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关注观看的视角问题,媒体权力的控制问题,身份概念的虚假性等。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公共生活》装置、《纹身》系列摄影、《卫生间》录像等。

1996年策划录像艺术展,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新媒体艺术的推动者。90年代末,转向对观念艺术中的智力崇拜倾向的批评,1999年开始策划了《后感性》系列展览。个人创作则两极分化,一方面转向中国式的生命哲学和历史感的,恢复对书法的兴趣,代表作品有《唐诗十首》、《说文解字》系列、《挂历 1998 》摄影系列等;另一方面则对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产生兴趣,在2001 年前后进行了大量社会采集式的摄影和录像创作,重要作品如《亚洲时间》、《黑板报》系列等。并和后感性小组的其他艺术家一起尝试大型的现场艺术的制作,如2001年的《后感性:狂欢》、《新潮新闻》、《报应》等活动。2002 年,参与“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大型活动的策划,我将其作为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策展实验。个人创作则谋求和日常生活的无缝结合。创作了《长征-左右》等作品。

2017年,邱志杰担任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他率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参展,主题为“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在管理工作和策展工作之外,作为艺术家的邱志杰并未停止自我探索和创作的脚步。在“老”媒体艺术创作之后,邱志杰在前些年始终致力于“社会艺术”的实践。2021年5月,一场展览使得北京市朝阳区的三源里菜市场成为网红爆款。本次展览不仅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风暴,一跃登上微博热搜榜前列,更是位列2021年“全国十大文化创意事件”榜首。

而本次位于北京常青画廊的展览,则是邱志杰作为“实验艺术”坚定践行者的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实践探索。

▲ 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他身着写有“我两手空空,但可以打败风”的蓝色T恤,继续身体力行地打水、布展和调整“实验器材”。

▲ 邱志杰在现场

在鱼干的咸鲜和茶叶醇香气息的混合下,展览聚焦于范围更广的生态圈,把视野从生物圈扩展到岩石圈,大气圈、地球圈,在生物学与地理学的边沿地带开展工作,从而挑战我们观察并思考自然的维度。艺术家想带给我们的是包罗小到病毒,大到天体的整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和生息于其间的物种的变化与关联。

▲ 邱志杰在展览开幕现场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看到多种变化同时在发生:植物在生长,木头在腐烂,霉菌在蔓延,蘑菇在滋长,蚕在吐丝;石头被风化,岩石上长出晶体,钟乳石缓慢成型,宇宙射线在穿透一切;…人类也在忙忙碌碌……海水晒成了盐,盐变成了雕塑,沙子变成了玻璃,玻璃在变色;泥土在变成瓷器,混凝土在发热凝固,茶砖在陈化,面团在发酵,酒在酝酿,食物在晒干,衣服在晾晒中杀菌。

▲ 展览现场

有机与无机的边界也在逐渐混淆:牛羊舔舐喜马拉雅盐砖为自己补充矿物质,黄粉虫啃噬了最难降解的聚苯乙烯泡沫,珊瑚虫不断钙化成碳酸钙质骨骼建造礁石,海螺的外套膜分泌贝壳素为自己建造房屋,而遍布海洋的塑料垃圾正在千方百计地进入我们的体内。

▲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创作涉及科技艺术、生态艺术、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等多种方式。

曾出版《总体艺术论》、《影像与后现代》、《给我一个面具》、《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摄影之后的摄影》、《剧透》、《无知者》、《实验主义者》、《失败者》等艺术理论著作。主要作品集有《万物有灵》、《邱志杰:无知者的破冰史》、《时间的形状:邱志杰的光书法摄影》、《莫愁:邱志杰近作》、《记忆考古》等。

曾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几十次个展,并参加过数百个群展。策划了1996年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总策展人。2017年度威尼斯三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2003年以来投身于当代艺术教育。其“总体艺术”理念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将观察、造物、现场、事件、写作和策展等糅合于一体的实践,寻求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学的贯通。近年来致力于实验艺术教育体系尤其是社会性艺术和科技艺术的构建。201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了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联盟。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dbk 责编/db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