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前身为人文艺术学院,是西安翻译学院文化积淀深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突出、就业前景良好的重点建设院部之一。
文学与传媒学院现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和大学语文与写作中心,共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表演等5个计划内本科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空中乘务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3600余名。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校级一流培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校级一流建设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有一支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学历较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学、管理人员近96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50人;博士、在读博士14人,90%以上教学教辅人员具有博、硕士学历;博导4人,硕导9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有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研究会兼任理事、副会长职务,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社科奖评审专家、学位评审中心专家。
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驱动、团队建设为抓手,秉持“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理念和“扬长补短、内涵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建设思路,设立“区域文化与文学”、“跨文化与文学”、“应用语言学”、“戏剧与影视”、“新媒体”教学科研中心与“大学语文与创意写作中心”,助力学院的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近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和省、校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9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8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3项,省级及以上教学类竞赛奖项5项。
文学与传媒学院自成立以来主要培养在中文综合办公、汉语教育教学、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空中乘务等领域内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学与传媒学院秉承人文教育精神,以创始人丁祖诒先生“弘扬高尚教育,办人民满意大学”为基本理念,坚持“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国际化道路相结合,注重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国家与省市校各级大赛,取得了良好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汉字功底大赛一、二、三等奖、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优秀奖、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情系终南大赛一等奖、陕西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赛一等奖、2017年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一二三等奖、全国首届网络主持人大赛优秀奖等奖项。此外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作为志愿者还获得了2011西安世园会、2016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2016第十九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华西赛区)、第62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诸多大赛的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奖。文学与传媒学院还积极开展和推动第二课堂特色活动与学生实践创业活动,定期举办春秋诗会、锦袖南山戏剧节、对外汉语教学模拟大赛、人文天地晚会、创意婚礼模拟大赛、“南山杯”国际书法交流大赛、专业艺术沙龙等活动;开设有“创意写作工坊”、“岭秀南山”、“媒染终南”、“西北地区创意写作”等新媒体平台,管理运营“陕西省青年作家网”等文学网站;为学生学习、交流、实践、创业、就业搭建平台,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2017年学院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建有专业CBT实验室、空乘模拟仓等,使学生的实践就业得到有力保障。文学与传媒学院还与陕西国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西安天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演艺总公司、臻无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智诚跨境电商创业园、西安浩瀚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明星文化教育培训中心、西安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并拥有西安英特思语言学校、太乙中学等多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全方位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创造了必要条件。文学与传媒学院还与韩国庆星大学进行深度国际合作,开设韩国班(传媒方向),实行“2.5+1.5”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获双学位。
近十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已经培养了六千余名合格毕业生,有近千名同学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等,活跃在党政、教育、文化、新闻、新媒体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各行业领域,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来源: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