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10家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落地浙江 为残疾人就业撑一把伞

上岗前,融爱星面馆的孤独症员工需掌握餐前准备、接待服务等18项工作技能。受访者供图

5月18日,绍兴市古越龙山工艺浮雕酒分公司工作室,90后听障员工蔡晶晶埋头于酒坛前,小心地将一块泥塑图案黏贴在坛身中央,再用牛角笔细细勾勒。这是他进厂工作的第12年,凭着一手技艺,这个年轻小伙不仅获得了浙江省技术能手等称号,还成为了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手。

蔡晶晶所在的古越龙山公司,是全国首批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之一。近日,中国残联办公厅印发《关于确定2023年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的通知》,首次评选的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名单出炉,浙江省共有10家企业入选,覆盖了餐饮、医疗、智能制造等多领域。

就业是残障人士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优方案,更是他们融入社会、展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渠道。浙江残疾人就业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比例,拓宽就业渠道?第34次全国助残日之际,记者走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寻找答案。

工作中,蔡晶晶比普通员工更“坐得住”。记者 王啸天 摄

近4万浙企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

如果不是刻意上前交流,工作状态的蔡晶晶,看起来和其他花雕技师并没有什么不同。“他是我带过的最聪明的学徒工,一点就通。”老师傅马幸运告诉记者,蔡晶晶会唇语,学习中他会把遇到的问题打在手机上,双方沟通顺畅。

“一开始别人都说这行女生学得快,但我不服气。”他飞快地用手语表达,自己追求的不是超越普通员工,而是以技术最好的师傅为目标。进厂不到两年半,肯下功夫、谦虚好学的他,就形成了出品“速度快”“有灵气”的个人特色。在古越龙山公司,像蔡晶晶一样的残障职工有19位,占单位职工比例达到了2.47%。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浙江省残联教育就业部副部长严明说,但仍有很多用人单位因不了解残疾人就业能力等原因,不愿意招录残疾人就业。

据了解,目前残疾人就业可基本分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个体就业(自主创业)等7种类型。其中,按比例就业是指残疾人按一定比例分散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就业的形式。

“目前,按比例就业是带动残疾人就业数量多,就业状态和就业收入相对更加稳定的残疾人就业类型。”严明介绍,截至2023年底,浙江有49.42万名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率达到66%,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按比例就业人数9.62万名,全省共有近4万家单位以按比例就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

本次浙江入选的10家按比例就业基地,运营模式多样,岗位招聘涵盖了校企合作、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残疾人异地就业等多种形式。

2010年起,古越龙山公司与绍兴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共办“古越龙山花雕班”,由企业派驻专业花雕技师,为学校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辅导。2012年首批学生毕业后,企业每年设置定向招工指标。至今,已共同培育了153名花雕技艺的听障学生。

这些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会获得平等的成长机会,在岗位安排、薪资福利、培训机会和工作要求上一视同仁。“有企业在聘用残疾人时会顾虑,是否要对他们特殊照顾。” 绍兴市残联副理事长母小琴说,实践表明,在平等与尊重的工作氛围下,残疾人群体的融入更顺利,更有归属感。12年来,古越龙山公司残障员工留存率超过了80%,众多员工利用自己专注、耐心的优势,实现了“择一事,忠一生”。

融爱星面馆“星员工”乐乐在认真擦拭餐盘。受访者供图

双向融合,市场行为替代公益安置

中午12时,浙江省残疾人之家内的融爱星面馆迎来了用餐高峰。一桌客人刚离席,20岁的“星员工”乐乐便麻利的收拾起餐桌,手中的抹布从左到右迅速摆动向前,摆好的餐椅要蹲下来反复检查是否对齐。将程式化的动作做得一丝不苟,是乐乐这类孤独症群体的行为特点,面馆的墙上贴着他的就业宣言“我好好工作,听店长安排。”

去年5月初上岗,指导老师宋琬莹对乐乐的印象还是一个“慢”字。“擦一张桌子8分钟,要反复停顿、思考再行动。”一个多月的岗前培训加门店实践后,乐乐已经能逐渐理解自我和工作的价值,并掌握了餐前准备、接待服务等18项工作技能。

与其他按比例就业基地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不同,浙江融爱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更强调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面馆采用分布式支持性就业模式,在选址时偏向于融入社区、街区和地铁内嵌商业街,以保障员工的通勤安全。目前,融爱星面馆已拓展至17家门店,吸纳了30余位心智障碍人士就业,累计总服务人次超400万。

“融合就业是按比例就业的重要理念之一,倡导在合理便利与非歧视条件下推动无障碍工作环境的建设。”基地负责人何健说,借助这种模式可以让更多人走进特殊群体的工作场景,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心智障碍者的沟通能力。面馆的常客能直观看到乐乐的进步。“以前被顾客催了,他会着急的抓耳挠腮,现在已经能有条理的解决问题。”

这也契合了不少企业为残疾人设立岗位时的需求。走访中,多位企业主提到,在岗位要求对口,企业和员工能实现双方减负、双向共赢的情况下,会更有意愿吸纳残疾人就业。这与融合就业倡导企业、社会与障碍员工双向选择,用市场行为替代传统公益安置的理念不谋而合。

5月17日,杭州市残联携手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开启残疾人融合就业合作,发布了《融合就业友好型企业通用标准》。包括融爱星在内的首批38家用工企业、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公司加入了当天成立的潮未来融合就业联盟。

古越龙山工艺浮雕酒分公司的听障员工中,有两队夫妻已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绍兴买房扎根。记者 王啸天 摄

分类安置,把岗位送到山区海岛县

近两年,政策支持下,严明能明显感受到,各家企业对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理念之变。

利用产业优势,浙江针对重度视力残疾人,创新扶持从事钢琴调律、有声书朗读新业态就业,全省已有约700名残疾人入驻“喜马拉雅”平台从事有声书演播;

针对重度听力残疾人,引导爱心企业开设可莎蜜儿“无声的世界”、星巴克“手语咖啡”等手语门店;

针对孤独症等心智障碍群体,“融爱星面馆”、“壹星酿”烘焙坊等新型就业平台发展迅速……杭州亚残运会之后,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踏进地铁,走向街头。

进一步促进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还有哪些堵点?

首先,企业和残疾人两方的岗位匹配机制有待提升。据了解,目前企业的招聘需求,多由基层残联对接沟通,相对单一的帮扶渠道,难以高效匹配量大面广的就业需求。

此外,残疾人就业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难题。有意愿设岗的企业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众多山区海岛县残疾人就业机会少的问题更加突出。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残疾人就业工作中来。

眼下,一些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正在尝试推出残疾人帮扶性就业产品。浙江省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浙江外服)创建“星火计划”项目,串联起各地残联组织及企业资源,以劳务派遣形式将残疾员工进行本地安置。一些残疾人借此走向了物业企业消防控制的岗位。

针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今年4月,省残联联合省有关部门印发通知,进一步深化山区海岛县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我们已经在龙游、开化等地建立了23个帮扶性就业基地,引入大城市的爱心企业开展异地帮扶。”浙江外服助残就业项目负责人夏诚介绍,4月19日,浙江外服龙游县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成立。基地引入杭州企业作为共建单位,25名当地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在基地通过制作企业文创等产品,拿到杭州市区月最低工资2490元,并缴纳社会保险。

“残疾人往往身处不受关注的角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容易‘淋雨’,助残就业是最好的伞。”母小琴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企业和机构联合政府为残疾人撑起一把伞,无论烈日风雨,成为共富路上的一道风景。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肖淙文 徐添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