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2017年12月29日,历时两年、投资1.55亿多元精心打造的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顺利通过了旅游主管部门验收,被正式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位于东阿县阿胶街80号,整个项目总占地80.3亩,由东阿百年堂阿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筹集的阿胶文化展示平台,由中国阿胶文化馆、中国阿胶古法工艺馆、百年堂企业文化馆、中国阿胶膳食馆、中国膏方文化体验馆、中国膏方数字博物馆六大馆组成。中国阿胶文化广场、天书、白莲塘、阿胶井、阿胶亭等景点坐落其间。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是中国典型的阿胶主题文化景区,通过对阿胶史料进行梳理,探寻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深入挖掘阿胶文化,创造阿胶文化的新内涵、新价值。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镇平南)人。东汉医学家。曾任长沙太守,时瘟疫流行,即辞官业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书。人称“医圣”。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方剂著作之一,记载有阿胶为主的方剂十余篇,是迄今为止阿胶方剂的最早记载之一.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中以阿胶为主的方剂,主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治疗血类病症,功效奇居。

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也。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

名称: 黄连阿胶汤 

别名: 黄连鸡子汤 

组成: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枚,阿胶3两(1云3挺)。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扶阴散热,降火引元。 

主治: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邪火内攻,热伤阴血,下利脓血。 

用法用量: 温服7合,每日3次。 

制备方法: 上5味,以水6升,先煮3物,取2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伤寒论》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撰于东汉公元200-205。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胶神”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士,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著有《本草经集注》七卷等。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中医药史上仅次于《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学集大成者,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首次记载了“出东阿,故曰阿胶”,明确指明了道地阿胶的出处。“阿胶”之名自陶弘景始,后人因此奉之为“胶神”。

陶弘景在著作《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的。阿胶于《本草经集注》中虫兽三品•上品之中有着重记载:出东阿,故曰阿胶。今东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

出东阿,故曰阿胶。今东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浓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 六

阿胶 得火良,恶大黄。

                                 ————《本草经集注》

名称: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 而[时]结者方:

组成:人参、甘草、阿胶、干姜、麦门冬、五味子、 旋覆花。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阿胶鼻祖

相传,张傅(公元前534-公元前486),字季瑾,晋国平邱(今天河南台前、寿张一带)人,为平邱库吏。

吴齐大战,平邱遭灾严重,饿殍遍地,瘟疫横行。张傅心系百姓,开仓赈灾,粮食耗尽后以皮熬胶赈济灾民。张傅发现,皮胶不仅能果腹,食用者所患瘟疫也痊愈了。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阿胶起源和药用功效的最早记载。民众为纪念称此胶为“傅致胶”。张傅成为不折不扣的“阿胶鼻祖”。

张傅因擅动军资被齐王诛杀,其子张亘被贬为庶民,发配阿邑地(今东阿平阴阳谷一带)。张傅后人世代熬胶为业,传承古法熬胶工艺,成为今日阿胶的前身。

齐欲霸天下,民怨甚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纵王罪于吾,亦须安民。

吾虽微末,而志于民,此重若山,亦可用于民。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 。          

傅致胶(《本经》)。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传闻,张傅是胶之鼻祖,张傅以畜皮熬胶,平息了爆发的瘟疫。张氏后人更是世代熬胶,把阿胶文化发扬光大。《神农本草经》记载,阿胶,治疗妇科疾病,素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功效。阿胶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很多人更是以阿胶补血养身。

名称:阿胶

别名:傅致胶或傅氏胶

组成:古为牛皮,今以驴皮为主。

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熬糕、冲服、膨化成珠,一般用量为三至九克,宜饭前服用,具体用量根据体质酌情而定。

制备方法:驴皮浸泡,去毛,切块,洗净,分次水煎,滤过,合并煎液,文火浓缩至稠膏状,冷凝,切块,阴干。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初医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孙思邈首次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奠定了中医学预防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并在他的名著《千金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认为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大医精诚”也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孙思邈著作以“博”知名,前人之说无所不包,共收录阿胶有关方剂百余篇,后世阿胶之应用,多借鉴参考其中之记载。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总结阿胶为本,罗列多个阿胶处方,详论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之功效。

以慎火草熬黄,杀其苦寒之性,资以鹿茸、龙骨、阿胶、当归温补固本,藉慎火之清热治标。此中奥义,惟《千金》得之。

————《千金方衍义》

阿胶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一名敷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千金翼方》

名称: 阿胶汤 

组成: 阿胶2两,当归2两,青葙子2两,艾叶1把。 

出处: 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主治: 脉痔,下部痒痛,生疮出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服。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青葙治虫,艾叶导热,阿胶、当归以和其血。 

《千金》卷十八,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被尊奉为“药圣”。

李时珍在其代表作《本草纲目》中,采用更为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把药物分为16部,60类,开时代之先河。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作为中国博物学尤其是中医药学的古今集大成者,开篇即为“阿胶,圣药也”,足见阿胶在中医药学界的崇高地位,“圣药”之誉实至名归。

阿胶记载于《本草纲目》兽部之中,为《本经》上品,【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

阿胶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时珍谓之“圣药”也。

时珍曰︰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熬煮,时时搅之,恒添水。至烂,滤汁再熬成胶,倾盆内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胶,煎胶水以咸苦者为妙。                                                                               

时珍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

               ————《本草纲目》 

名称: 秦艽散 

组成: 秦艽、阿胶(炒)、艾叶各等分。 

出处: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三引《圣惠》,名见《全生指迷方》卷四。 

主治: 胎动不安。妇人脏腑不调。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糯米50粒,煎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秦艽汤”。 

《本草纲目》卷十三引《圣惠》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葛洪

葛洪(284年-363年),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著有《抱朴子》《肘后方》等。

《肘后方》成书于距今1700多年前,全书共8卷70篇,其中记载的阿胶大青汤是治疗伤寒热病的奇方,为距今为止阿胶药用的最早记录。

葛洪主张“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以保住。

葛洪在《肘后方》卷二中提到大青乃蓝之一种,善解陷伏至阴之邪;豆豉专搜少阴不正之气;阿皎滋血润燥;甘草解毒和中。遂有“大青汤”一方流传后世。

后面:大青汤

【别   名】 大青四物汤、阿胶汤、阿胶大青汤 

【组   成】大青4两,甘草2两,胶2两,豉8合。 

【出   处】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功   效】 止下痢,除热,止吐泻。 

【主   治】 伤寒、热病,发热多日,汗、吐、下不解;或下利不止,或发黄疸,或发斑疹,烦躁不安不得卧。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2物,取3升半,去滓;纳豉煮3沸,去滓,乃纳胶。分作4服。尽又合。 

【用药禁忌】 忌菘菜、海藻。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巢元方

雕像总高2.8米。人高2米。底座:高80厘米,长1.1米,宽80厘米 青石雕刻

巢元方,隋代医家。大业年间(605年-618年),授太医博士,后来擢升太医令。巢氏对医学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实践经验也很丰富。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巢元方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其中单独设篇,专门论述阿胶的品性、功效。

北宋王怀隐据此论述整理阿胶方剂200余则。1400多年前,阿胶已是医家广泛运用的神奇药材。

巢元方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医疗经验和成就,突破了前人的病因学说,广泛而比较系统地描述了许多疾病.于疾病之分类及治疗亦有其创见。

巢元方主要致力于疾病病因的分析、总结和创新论述,其论述被后代医学工作者广为借鉴,如北宋王怀隐所撰《太平圣惠方》中所载方剂,几乎每一方都以巢元方之论述为依据,此处无方胜有方。

赤石脂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北宋王怀隐等依据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论述所撰。

名称: 赤石脂散 

组成: 赤石脂1两,龙骨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地榆1两,当归1两(锉,微炒),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诃梨勒1两(煨,用皮),干姜1两(炮裂,锉),黄连1两(去须,微炒)。 

出处: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 

主治: 赤白痢,日夜不绝。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蔺道人

蔺道人(约790~850年),原名佚。唐代骨伤科大家,长安人。会昌间(841—846年)于宜春修道,以秘方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后人刊刻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在1300年前就记载了阿胶不仅对于骨伤,还对筋络疏通有奇效。

其首次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并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还重视方药在骨科的运用,奠定了骨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

蔺道人作为骨外科专家,并未单纯拘泥于一科,对于药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这从后人根据其医术编纂的《理伤续断方》中所留方剂即可看出,如“胶艾汤”作为治疗妇女经络不通的良方沿用至今。

胶艾汤。《理伤续断方》 骨伤科专著。蔺道人(约790~850)

名称: 胶艾汤 

组成: 干地黄3钱,阿胶1钱,川芎1钱,艾叶1钱。 

出处: 《理伤续断方》。 

主治: 妇人经脉不通。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酒半盏,煎至8分,不拘时候温服。后服鳖甲散。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昝殷(797年-859年)。四川成都人,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

撰有《经效产宝》一书。全书3卷,分52篇,是我国现存最早、流传最广的妇产科专著,介绍具体病证治疗等极为详明,所列方药多简易实用,。对后世医家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书中记载阿胶方剂5篇,广泛适用于妇产诸科。1300年前的唐代,阿胶在妇科病症诊治领域已成为必选之药。

昝殷于产科主张妊娠期以养胎保胎为要,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补益脾肾,并重点讨论了难产中的横产、倒产、胎衣不下等。他对妊娠、难产、产后诸病证治的论述,均有一定的水平。

昝殷认为,“……阿胶之属.有补肾、滋阴、安胎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其所编《经效产宝》中利用阿胶的滋补属性所创的方剂不在少数,如“当归汤”。

当归汤。《经效产宝》卷上,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五四。于847-852年 

名称: 当归汤 

组成: 甘草(炙)2两,当归2两,芎2两,人参2两,阿胶2两,葱白(切)1升。 

出处: 方出《经效产宝》卷上,名见《济阴纲目》卷八。 

功效: 安胎止痛。 

主治: 胎动冲心,烦闷欲死。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煎取2升,分为3服。 

附注: 《济阴纲目》本方用法:上锉细,以水二升,煎四味至升半,去滓,下葱再煎,减三合,人阿胶温服,一剂分为二三服。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陈言

陈言(1121年—1190年),青田(今属浙江景宁县鹤溪)人,字无择,号鹤西道人。南宋名医。

其著作中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最为著名,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此外还编有《依源指治》,集注《脉精》。

据《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记载,有15个方剂涉及到阿胶的直接使用,阿胶作为加减及辅助药物的方剂则近百遍,涉及内、外、妇、儿各科。阿胶的广泛兼容性被发现并广为应用。

陈言创立了“三因极一”学说。归纳病因为内、外、不内外三因,并根据此诊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进而从因辨证,详列主治,选集方剂。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有阿胶入药者达到了十五处,盖因阿胶乃水火相济之物、阴阳调和所系,内修外养兼而有之,阿胶的运用是对其“三因极一”观点的最佳体现。

阿胶散。《三因》卷十二。 宋·陈言撰于1174年

名称: 阿胶散 

组成: 阿胶(麸炒)1两,马兜铃1两,五灵脂(研)半两,桑白皮半两,甘草(炙)1分。 

出处: 《三因》卷十二。 

主治: 一切咳嗽,虚人老人皆可服。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煎至6分,食后、夜卧通口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严用和

严用和(1199年-1267年),字子礼,江西庐山人,南宋医家。

著有《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二书行世。这两本成书于800多年前的医书共分十八卷,记载近70种病症,并有方剂一一对应。

书中记有阿胶的方剂15副,或为君药或为臣药,涵盖书中所有病症。

严用和及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治病亦不能泥于古。

严用和创制新方,讲究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药平正稳妥。如蒙姜黄连丸,加入阿胶温补,制方既切实用,又不峻猛。柔中有刚,兼顾全面,故很受后世医家推重。

 名称: 蒙姜黄连丸 

组成: 干姜(炮)1两,黄连(去须)1两,缩砂仁(炒)1两,芎1两,阿胶(锉,蛤粉炒)1两,白术1两,乳香3钱(另研),枳壳半两(去瓤炒)。 

出处: 《济生》卷四。 

主治: 妊娠冷物伤脾,辛酸损胃,冷热不调,胎气不安,气血凝滞,下痢赤白,时有时无,肠鸣后重,谷道疼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白痢,干姜汤送下;赤痢,甘草汤送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汤送下,并不拘时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同盐梅3个(取肉),入少醋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杨倓(tan)(1120年—1185年),字子靖,崞县(今属山西)人。尝官至户部员外郎、枢密使、昭庆军节度使等职。

倓父杨存中好收单验方。倓以其所集之方约千余首,辑为《杨氏家藏方》,内容包括诸风、伤寒、中暑、风湿、脚气等共49类,1111方。

其中多属宋代医家常用的一些成药处方,阿胶入药的有26方,加上其他作为辅药的方剂,可达百余个。

夫医之为艺,探天地清浊之源,察阴阳消息之机,顺四时之宜,藉百药之功,以治人之疾者也。——《杨氏家藏方》序

《杨氏家藏方》所录方剂多为杨倓及其父多年收录的常用药方,大都经过实际使用,因此具有极高的实际价值。“紫石英丸”载于《杨氏家藏方》卷十五,阿胶、紫石英为主药,主治妇人血虚。

名称: 紫石英丸 

组成: 紫石英3分,熟干地黄(洗,焙)4两,鹿茸(酒炙)1两,柏子仁1两,阿胶(锉碎,炒成珠子)1两,当归(洗,焙)1两,川芎1两,赤芍1两,续断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白术半两,肉桂(去粗皮)半两。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功效: 久服益血生发,令人有子。 

主治: 妇人血虚,头目眩晕,足如履空,呕吐不食,经脉不匀,心悸多忧。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陈自明(1190-1270),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南宋医学家。

著有《妇人大全良方》一书,24卷,原分8门,共260多篇论述。对调经、妊娠、临产、产后护理等均有重点论述,为我国最早的的妇科专著。

其中运用阿胶治疗调理的方剂有17个,皆为妇科临床首选,沿用至今。

陈自明提出“辨五善七恶”,并认为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

《妇人大全良方》中对阿胶有多处记载:卷一中白芷暖宫丸、卷二中滋血汤与六物汤、卷五中温金散与含化丸、卷六中定喘汤与补肺汤等;《外科精要》卷上的阿胶饮子也对阿胶的药用有详细的说明。

 名称:定喘汤(《妇人良方》卷六。宋·陈自明撰于1237年。)

组成: 半夏曲(炒)1钱半,明阿胶(炒)1钱半,甘草1钱半,罂粟壳半两(制),五味子1分,桑白皮1分,麻黄(去节)1分,人参1分,上姜3片,乌梅半个。 

出处: 《妇人良方》卷六。 

主治: 丈夫、妇女远年近日肺气咳嗽,上气喘息,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及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语声不出,鼻塞头昏。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钱,加生姜3片,乌梅半个,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渐渐温服。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窦材(约1076年-1146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代医家。

著有《扁鹊心书》。其中,《扁鹊心书·神方》一卷列94方,分别介绍主治和服用法。

窦材自视甚高,以“三世扁鹊”自居,对于方剂和药材的记载极为挑剔,阿胶在其书中却独占2方,并详加论述,足见阿胶功效之神。

左面:窦材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窦材自视甚高,以“三世扁鹊”自居,对于前人多有不屑,只有少数方剂药材入得其眼,其著作 《扁鹊心书·神方》所载阿胶散即为其一。

阿胶散。《扁鹊心书·神方》。 

名称: 阿胶散 

组成: 牙香3两(炒),阿胶1两(蛤粉炒成珠)。 

出处: 《扁鹊心书·神方》。 

主治: 肺虚咳嗽咯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姜汤下,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庞安时

庞安时(约1042年-1099年),字安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北宋医学家,被誉为“北宋医王”。

庞安时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收录阿胶治疗伤寒类症方剂2则,是1000年前首次关于阿胶治疗伤寒的准确记载。

庞安时着意阐发瘟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将四时五行与六经配合,用于指导温热病的辨证治疗,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也是后世温病学派的先导,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辨证治疗是庞安时行医的特色,不拘泥于古方,更善于创造新方,阿胶作为滋补佳品,大都是作为药材入药,而《伤寒总病论》卷六中阿胶散则只有阿胶一味,主治妊娠伤寒,大热甚,胎不安者,对后世启示颇大。

阿胶散。《伤寒总病论》卷六。 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

名称: 阿胶散 

组成: 阿胶末1钱。 

出处: 《伤寒总病论》卷六。 

主治: 妊娠伤寒,大热甚,胎不安者。 

用法用量: 竹沥调下。无竹沥,用小麦、竹叶煎汤调下。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钱乙

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北宋著名小儿科医学家。

钱乙有《伤寒论指微》、《婴孩论》、《小儿药证直诀》等著作。

《小儿药证直诀》含方论81篇,小儿病医案23则,首次记载了运用阿胶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方剂,至今已有900年,这是阿胶开始用于治疗儿科疾病的开端。

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

《小儿药证直诀》收录“阿胶散”:“今用阿胶为君者,消窍瘀也,用杏仁、大力子宣窍道也;马兜铃者清窍热也;糯米以补脾,母气到肺则肺自轻清无碍矣。

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名称: 阿胶散 

别名: 补肺散、补肺阿胶散、清肺饮、补肺阿胶汤 

组成: 阿胶1两5钱(麸炒),鼠粘子(炒香)2钱5分,甘草(炙)2钱5分,马兜铃5钱(焙),杏仁7个(去皮尖,炒),糯米1两(炒)。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功效: 养阴清肺,止咳平喘,温养脾胃。 

主治: 肺虚热盛,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脉浮细数,舌红少苔。 

用法用量: 每服1-2钱,水1盏,煎至6分,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史堪

史堪,字载之,四川眉州人,宋徽宗政和年间进士,官至郡守,宋代士人而医的代表人物。

其著作《史载之方》,为宋代名家方书之一,全书凡三十一门,多论述内、妇科病。该书约成书于900余年之前,着重养生预防。

史堪所记录阿胶方剂,集中在治疗痰嗽等症以及增强体质。这是阿胶作为养生佳品的最早记录。

史堪强调“保真去邪”,重视运气学说,处方用药多有创见,对脉诊也有诸多发挥。

史堪主张运气学说,气乃人之根本,在其著作《史载之方》中所列方剂十分重视调节气血,阿胶被其广泛运用,如“益真丸”,人参、阿胶皆为补气之物,阿胶还兼具润肺之功,治疗痰嗽,效果极佳。

益真丸。《史载之方》卷下。 

名称: 益真丸 

组成: 人参半两,黄耆半两,吴白术半两,木香1分,熟干地黄6钱,鳖甲4钱,当归(去苗)3钱,白芍药3钱,白茯苓3钱,阿胶(炒成珠子)3钱,鹿角霜3钱,桑寄生2钱,枳实1钱(炒)。 

出处: 《史载之方》卷下。 

主治: 痰嗽。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清汤送下,1日2次,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唐慎微

唐慎微(1056-1136),字审元,原籍四川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县)人,后迁居成都。北宋著名医药学家。

编有《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三十二卷,总结北宋以前历代药物学成就,载古今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篇,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书中记载阿胶方剂数十篇,特别是关于阿胶酒的记载,这是阿胶单独服用的首创。

唐慎微首创了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集书传所记单方,附于本条之下,殊为详博”.多被后世本草沿用。

唐慎微医术精湛,治病“百不失一”,注重药方的避繁就简,以达到药材药效的最大发挥。

阿胶酒。《证类本草》卷十六 

名称: 阿胶酒 

组成: 阿胶3两(炙)。 

出处: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六引《梅师方》,名见《普济方》卷三四四引《圣惠》。 

主治: 孕妇血痢。 

用法用量: 以酒1升半,煎令消,1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阿胶汤(《赤水玄珠》卷八)。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王贶

王贶,字子亨,今河南兰考人,宋代医家。宣和间(1119-1125年)以医得幸,人称“王朝奉”。著有《济世全生指迷方》3卷(1126年)。今本系从《永乐大典》录出,分4卷,简称《全生指迷方》。本书虽简,也不乏对于阿胶的记录,而且可以看出,1000年前阿胶主要的应用在于其润肺功效。

天无弃物,非人莫知所能;人有常心,非道莫知所适。——《全生指迷方》自序。

王贶长于针灸,更对古今方剂加以整理,推陈出新,阿胶乃滋补润肺之物,《全生指迷方》多有阿胶入药之记载,集中于妇科及肺腑之症,如《全生指迷方》卷四所收录之“阿胶丸”。

阿胶丸,《全生指迷方》卷四。

名称: 阿胶丸 

组成: 天门冬(去心)半两,桔梗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阿胶(锉,炒燥)半两,桑白皮(锉,炒)半两,麦冬(去心)半两,柏子仁(炒,研)半两,甘草(炙)1分。 

出处: 《全生指迷方》卷四。 

主治: 肺痿。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煎至7分,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王璆

王璆(qiu),字孟玉,号是斋,山阴(今属浙江)人。南宋医家。

庆元二年(1196年)辑成《是斋百一选方》,共二十卷,三十一门,重点介绍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选方1000余首。

内载阿胶方剂9个,皆为千挑万选之精品,涵盖内、外、妇科,在800年前,阿胶已不仅是妇科滋补之物,更广泛的功效已被发现并应用。

王璆精研医药,尤其喜欢采集行之有效的单、验方,非常崇尚实践。其所蓄方书甚富,从有关文献中用心选择,凡试而有效者,则选而录(载)之。

王璆收集药方注重实践,每录一方皆为试而有用者,其所辑《是斋百一选方》关于阿胶的使用有九处,都是广为运用的方剂,针对痢疾、诸虚不足、吐血、咳喘、肠胃不适等症皆有疗效。

神御散。《百一》卷五引华宫使方。

名称: 神御散 

组成: 御米壳(去顶蒂隔,蜜炙,细锉)4两,款冬花(去枝)1两,佛耳草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陈皮(去白)1两,阿胶(蛤粉炒)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 

出处: 《百一》卷五引华宫使方。 

主治: 痰盛喘乏,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肥乌梅1个(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临卧服尤妙。 

制备方法: 上为末。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朱震亨,字彦修(1281年─1358年),今浙江义乌市人,尊称丹溪翁。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丹溪学派的创立者.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尤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

《丹溪心法》收录阿胶方剂5篇,皆为阿胶运用的代表之作,涉及补虚、固胎、疏络诸类病症.朱丹溪对于阿胶的滋补和保健预防功效极为推崇,是“治未病”思想的创立和倡导者。

朱震亨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自创新说,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震亨曾自创新说,诊病也不拘泥于常理,而是辨证施治,根据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阿胶在其方剂中常作为补虚之物,尤以妇孺和年长者使用较多,如“固胎饮”,针对有孕而血虚不安者。

固胎饮。《丹溪心法》卷五

名称: 固胎饮 

组成: 地黄半钱,归身2钱,人参2钱,白芍2钱,白术1钱半,川芎5分,陈皮1钱,黄芩半钱,甘草3分,黄连少许,黄柏少许,桑上羊儿藤7叶(圆者)(1本无黄芩)。 

出处: 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医学正传》卷七。 

功效: 固胎。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2钱入糯米24粒,水煎服。 

加减: 血虚不安者,加阿胶;痛者,加砂仁止痛安胎行气。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曾世荣

曾世荣(1252年-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今衡阳市人,元代著名儿科医家。

撰有《活幼心书》三卷,《活幼口论》二十卷传世。

《活幼心书》载有治疗小儿疾病的各种方剂230首,不少方剂为其所独创,包括其中的15篇阿胶方剂,为600余年前阿胶治疗儿科疾病的开山者。

曾世荣受张子和的影响,认为“病由邪生”,治疗当“攻邪已病”,积极主张攻邪治病,药用寒凉之品,并提出了“攻中有补”的学术观点。

右面:曾世荣作为儿科医家之翘楚,十分注重幼儿的治疗细节,认为幼儿阴、阳俱不全,适宜温补,阿胶作为温补之物有较多运用。如“抱龙丸”,加入阿胶、犀角等,有解热、化风痰之效。

 名称: 抱龙丸 

组成: 天南星1斤(生),紫石英(研,飞)1两,白石英(研,飞)1两,犀角(锉末)1两,牛黄(研)半两,阿胶(锉碎,炒如珠子)半两,藿香半两,麝香(研)半两,雄黄(水磨通明者)4两(研)。 

出处: 《活幼新书》卷八引《灵苑方》。 

功效: 解一切热,化风痰。 

主治: 大人小儿风痫、惊痫,阳毒狂躁;及心热惊悸,夜卧不安,胸膈壅痰,厥头痛,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盐1捻,和药细嚼,新水吞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更入乳钵内研如粉,以黄牛胆45个,取汁为丸,如樱桃大。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窦汉卿

 窦汉卿(1196年-1280年),名杰,字汉卿,金元时期著名医家。

窦氏有《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存世,本书除外科疮疡外,皮肤科、小儿科、诊断学、解剖学等也有论述,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综合性医学著作。

书中所载阿胶方剂分别涉及妇科和疮疡科。阿胶在700余年前被正式应用于疮疡外科的治疗,尚属首次,是阿胶应用领域的决定性跨越。

窦汉卿认为,人之病症,无外乎寒、热、气、血,治疗应该内外兼顾,內施以药石,外施以针灸,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窦汉卿长于针灸,但对于内科症治也颇有心得,更长于应用滋补之物,《疮疡经验全书》乃是收集其所用之方而成,“加味养荣丸”以当归、阿胶入药,是妇女大病初愈后的滋补首选。

名称: 加味养荣丸 

组成: 当归3两,熟地1两半,白芍1两半,丹皮1两半,香附4两,人参1两,贝母1两,阿胶1两,山药1两,茯苓1两,黄芩1两,川芎1两,白术1两。 

出处: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 

主治: 妇人病愈后,气血衰少,发热咳嗽。 

用法用量: 每日早、晚服80-90丸,淡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今江西南丰县)。元代著名医学家。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危家累世业医,危亦林代表作《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总结了其家族五代行医的经验,“所载良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至正五年(1345年)刊刻发行,成为各行省统一使用的医疗手册。

所刊11副阿胶方剂,涉及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疮肿科等。在670余年前的元代,阿胶功效已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危亦林认为,治疗骨折损伤,需先用麻药,使病者不知痛,便于动手医治。

危亦林从祖辈行医,医术全面,除了使之扬名的骨科外,对于妇科也很有成就,特别是对于妇人血虚、气虚导致的妊娠症治。阿胶的滋补应用不在少数,均刊于《世医得效方》书中,其中以“加减安胎饮”较为有代表性。

名称: 加减安胎饮 

组成: 条参(去芦)、嫩黄耆(去芦)、扬芍药、大川芎、熟地黄(酒洗,切,炒)、川续断(去芦)、侧柏叶(炒)、阿胶(麸炒)、粉草、当归(去尾)各等分。 

出处: 《得效》卷十四。 

主治: 妇人昼眠不起,倦于梳饰,恶心择食,怕闻饭气,但喜咸酸,止经候,气血弱者;兼治胎动不安,腹痛漏下,或胎奔上刺心,短气。 

用法用量: 每服4钱,用水1盏半,加生姜3片,金、银器各1件煎之,去滓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许国祯,字进之,元代绛州曲沃(今山西省曲沃)人,元代著名宫廷医家。曾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后迁礼部尚书,拜集贤大学士,进光禄大夫。

至元廿年(1283年)主持编纂《御药院方》20卷,所辑多为南宋、金元医方,若干成方不见于其它方书,对临证应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宫廷医药处方集。

书中收录阿胶为主药的方剂6个,阿胶加减之方不可计数。多集中于呼吸科和妇科领域。

许国祯不仅精于医术,还忠正敢谏,深得忽必烈信任。他的节财赋、禁服色、明法律、严武备、设谏官、均卫兵、建学校、立庙仪等建议,多被采纳施行。

许国祯作为宫廷御医,所开方剂中珍奇药材并不鲜见,阿胶在其所著《御药院方》中就有六处被应用,《御药院方》卷一所载“大木香丸”以阿胶入药,对于偏风、半身不遂效果极佳。

 名称:大木香丸 

组成: 木香1两1分,天麻1两,桔梗1两,防风1两,天南星1两,半夏曲1两,黄耆1两,白芷1两,海桐皮1两,羌活1两,川芎1两,当归1两,茯苓1两,麻黄1两,白僵蚕1两,白花蛇6分,人参6分,阿胶6分,蝉壳6分,桂心6分,干姜4钱,白附子4钱,全蝎4钱,麝香4钱,牛黄2钱。 

出处: 《御药院方》卷一。 

主治: 偏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麻痹不仁;风毒注肿,痰潮涎出,精神昏愦。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东阿百年堂阿胶文化苑——名医像(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