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璐瑶:在具体的人生里,顺流而下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今年年初,璐瑶发起的公益组织巴别梦想家正式进入第十五年。她在朋友圈分享了巴别梦想家最新活动的照片,配文:“24场大营,我的全部青春。”

2009年,从英国留学回国的璐瑶到广西百色市的巴别中心小学支教。第一节课,璐瑶只教了孩子们一个单词,dream。“你们长大后可以不记得我是谁,但是请你们永远记住这个单词。”她想做些什么,帮助乡村儿童真正地打破封闭,走出大山。

璐瑶成功了。加入巴别梦想家的孩子们在陪伴和爱的滋养下实现了神奇的转变。他们走出了大山,终于有梦可做。

将自己全身心交付于孩子们之后,发胖、肿瘤、与故乡失去连接……璐瑶的生活一度失控。今年2月,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时,她瘦了一大圈,整整减掉了18公斤体脂。身着舒适宽松的黑色休闲装,温和笃定,笑起来有月亮一样弯弯的眼睛。曾经丢失了自己的璐瑶,正在逐渐回到属于自己的原点。

她从未预料公益路上会遇到这么多坎坷,更难以设想巴别梦想家在恣意生长的过程中,似乎已经触及了教育和乡村问题的本质。

璐瑶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打破封闭、与变化共存、最终拥抱自己的故事。

1、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被关注、被肯定、被看见的感觉太弱了。”璐瑶感叹道。她谈起曾当众夸奖一个叫美姻的女孩笑起来很漂亮,这句话,美姻记了很久。

需要被看到的孩子,在璐瑶支教的巴别中心小学不在少数。她的学生有90%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处境让来支教的璐瑶大受震撼——有些孩子从未走出大山,甚至不知道世界上有地方是平的。信息和资源的匮乏、教育的不公平激起了璐瑶的恻隐之心。她发现阻止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并不是贫困,而是情感和信息的封闭。于是,她发起了巴别梦想家,希望能支持封闭的、边缘的乡村青少年成长为融入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图片

2009年璐瑶和孩子们

当孩子们自己打破“心墙”,走向世界的大路自然也平坦了许多。显然,璐瑶洞察到了问题的关键。这与她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

璐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来自一个中产家庭。在不同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她是一个“矛盾综合体”。母亲对璐瑶的教育“用现在的词叫鸡娃”。父亲则鼓励她走出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父母并没有强迫璐瑶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他们给我不同方向的体验和资源,让我真正地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璐瑶为孩子们做的与父母如出一辙:为种子提供土壤、水和阳光,让他们长成自己。

她筹集助学金、家访、举办夏令营;带着他们去南宁游学,逛科技馆和广西大学;带领孩子们去广西百色市的森林公园进行社会实践,每组给500元启动资金和6小时时间比赛赚钱。璐瑶甚至帮学生去忽悠老师,让他们翘课来参加工作坊。这些像游戏一样“不务正业”的活动背后,是一条走出大山的路径,被璐瑶称为“社会化学习”。

图片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浸泡在复杂、多元、真实的社会情境里,在合作中形成“实践共同体”,与同伴和家乡产生更深的连结,蜕变也悄然发生。

图片

图片

孩子们实现了从边缘到融入,从胆怯到有勇气,从封闭到表达自我的改变。看着梦想家的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体贴父母,老师和家长们也不再觉得璐瑶在“瞎折腾”。班主任看到班里孩子的成长,会私信璐瑶申请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巴别梦想家活动。“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认同。”

即使获得了认同,但最初璐瑶想做也不过是“陪伴这些孩子”。只是没想到这个单纯的发心,迎来了许多意外之喜。她从没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孩子们却拼命学习。“因为他在这被看见了,自己去思考了。”

种子终于生根发芽,枝条绕过了乡间的篱笆。巴别梦想家培养出了巴别乡30年来第一个到北京读大学的学生苏光国。“我至今记得,收到阿国信息说被中央民大录取时,窗外的阳光有多耀眼;但是我不记得,我因此哭了多久多久。” 璐瑶回忆。

图片

苏光国的录取通知书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梦想家”的孩子考到北京。这些年满18岁的孩子,被称为“出栏梦想家”。如今,已经有26名“梦想家”成员大学毕业并走入各行各业。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被服务的孩子中,有80%选择重新回到巴别梦想家服务,有些甚至成为全职人员。从独立设计和实施参与式工作坊,到独立统筹乡村阅读活动,出栏梦想家们唤醒了更多个灵魂。

“我从未要求他们回来。”璐瑶说道。她的初心是期待他们的人生有更多选择。“如果陪伴他们是为了有一天得到他们的回报,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我所理解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发现自己,有勇气成为自己。

这种“反哺”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与让孩子们走出去的本意相背离,而璐瑶对此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走出去?是去到山外?还是他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可以很好地连接自己和社会?显然是后者。”

璐瑶从没有想过要走规模化,而孩子们却用自己的脚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的新道路。“它(规模化)是通过复制人实现的。最初的十年可能只有几十人受益。他们长大了,这几十个人服务了几万人。规模化是一个效果和潜在的影响,但是它一定不是目的。”

事实上,巴别梦想家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2、打开“黑匣子”

璐瑶家的书架上摆满了古典音乐碟片。其中,她最爱肖邦和莫扎特。这或许也描绘了璐瑶的气质:忧郁而浪漫,但心中永远藏着一个孩子。采访中,每当一个新的问题被抛出,璐瑶都会说:“这挺有趣的”,或者,“这很神奇”。

“在我的心态中,对于这个世界,以及对我做的事情带有最原始的驱动是好奇。”巴别梦想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停止探索。这种探索不仅包括怎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最大程度上受益,还有巴别梦想家因何让乡村少年发生蜕变。

一群边缘的乡村儿童,在参与各种活动,被放到“黑匣子”里之后,“嘣,他们变了。”这些孩子变得很开放,有能力融入社会。

一个公益项目,俨然成为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乡村教育实验。整个行业,甚至专家学者们都在好奇黑匣子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旦打开了黑匣子,就意味着巴别梦想家掌握了打破封闭的钥匙。

这个问题只有孩子们自己才能回答——他们是被服务者、是亲历者、实践者,更是巴别梦想家的主人。因此,一群出栏梦想家组建了5个研究小组展开了系统研究,黑匣子被打开了。如今,一期的研究已经产出17.3万字的报告,并在知识产权部门登记备案。

因为找到了这把钥匙,许多新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巴别梦想家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乡村儿童教育,还可以用于培育教师共同体。老师们可以结成共同体,自行生长,推广新的教育理念。培育共同体的目标还可以应用于社区,让村民自治,共同建设更好的家园。教育领域的一位资深前辈曾经告诉璐瑶,如果将巴别梦想家的模式局限于乡村教育,就把它矮化了。它可以是一个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好路径

巴别梦想家给予孩子们的,不是一本书或者具体的知识,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能力。当一个人接受爱和陪伴的滋养,积极与外部社会互动,内驱力也随之点燃。这把火可以冲破原生家庭和环境的阻碍,让人们以一种破竹之势奔赴全新生活。璐瑶证明了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十余年的实践背后,是一个个被改变的鲜活人生。

那么,这场长达十五年的“实验”是否成功?对此,璐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我们在巴别种了一片白菜,种得特别好。那在别的地方也能种出好白菜吗?这个事我们正在做,也成功了。”

而行业内外也存在一种声音,认为巴别梦想家“投入产出比”太低,“不太值”。但是璐瑶不认同这种观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值不值得是一个主观的价值判断。我认为去陪伴、影响一个生命,其价值不能用‘效率’衡量。”

评判成功的标准固然很难界定,但是巴别梦想家拥有它独特的气质,这一点不可否定。

巴别梦想家的发展经历了 5 个阶段:最开始提供助学金、提供简单的通信、家访服务;举办夏令营;开展外出游学和社会化学习;到孩子们做理事、自己发起项目;再到现在的行动研究、经验输出。这些阶段并不是设计出来的,“梦想家是长出来的,这种生长性是由服务对象的需求推动着的,不断反思。”璐瑶解释道。

同时,梦想家存在的时间足够长也足够幸运,让孩子们等到成长和蜕变的契机,最终有机会让大家看到它是有价值的。“因为教育这件事情需要等,需要耐心,需要持续。

3、“我是孩子们的‘板’,我也是自己的璐瑶。”

璐瑶有许多身份。但是在巴别梦想家,她拼尽全力只想做好孩子们的“板板”(璐瑶在巴别梦想家中的昵称)。

有一次,璐瑶从小陪伴长大的“宝宝”失恋了,在几天内给璐瑶发了很多条消息。他自己在百色晃了三天,不知道要去哪儿。“回来吧,我给你做顿饭吃。”准备回北京休息的璐瑶随即改签了机票,给宝宝做了一桌子饭菜。饭后,他们一起坐在沙发上谈心。

即使是不能像从前那样经常见面,他们也会以别的形式陪伴彼此。“当他们遇到事的时候,(比如)喝多了、遇到了开心的事、换工作了、脱单了,半夜就会有人给你发私信。”

图片

图片

图片

璐瑶和孩子们

很显然,对于巴别梦想家来说,情感是纽带,陪伴是核心。而陪伴这枚硬币的反面,叫做离别

当璐瑶被问到这些年有什么遗憾时,她沉默良久,仿佛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她语气低沉了一些,说道:“我觉得是有遗憾的。但是我们内心允许的遗憾其实不是遗憾,准确来说是有一些失落。”失落,这个词的分量比遗憾要轻一些,那是因为许多复杂的情绪已经被璐瑶默默消化。

璐瑶并不是巴别梦想家唯一的发起人。但是同伴们纷纷离开,只有她一个人苦苦支撑到今天。她十几年的青春曾经深刻而永久地改变了上百个少年的人生路径。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璐瑶仿佛在扮演父母的角色,慢慢接受孩子们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这个事实。

与失落相伴的,是一种孤独感。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发起人,这种孤独感会永远伴随璐瑶。因为没有人能理解在发起巴别梦想家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这个东西会是这件事情的起心动念的基因,它永远存在。”

起心动念十几年,璐瑶自然付出了许多代价。从2012年到2015年,她一边在上海工作挣钱养梦想家,一边还要没日没夜地筹备夏令营。过度操劳,人总有扛不住的时候。发胖、咯血、肿瘤纷纷“找”上门来。“去看中医,白胡子老头一摸(脉)说:‘姑娘,你的心都操碎了。’”

而今年二月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时,她瘦了一大圈,修身的运动服对她来说都比较宽松。她从2021年开始“撸铁”,至今已经减掉了18公斤的体脂。将自己全部交付给梦想家之后,璐瑶也在慢慢找回自己的生活节奏。

图片

今天的璐瑶,是爸妈的女儿,是男朋友的宝贝,更是属于自己的璐瑶。这些曾经被放下的身份也被慢慢拾起。“在和孩子们相互陪伴的过程中,我得到滋养。如果不经历这十多年的坎坷,我可能没有今天的底气做自己。”

曾经的巴别梦想家占据了璐瑶生活的120%,未来璐瑶希望是50%。除了筹款、研究、行业支持的项目之外,她不会再把所有的事情揽下。

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放手,是因为孩子们已经有能力独当一面。十几年前那个一直跟在璐瑶屁股后面眼睛弯弯的小个子男孩“秘书”,已经成为了巴别梦想家的理事长。那个不相信自己很美的女孩美姻,已经蜕变为统筹安排40场活动,每月服务至少84个青少年的优秀馆长。

“板一缺席,大家就成长。”孩子们也发现独自面对问题时正在朝着更好的自己光速前进。巴别梦想家见证了无数段人生蜕变旅程,他们将这些点滴片段编入了故事书《根与翅》中。

图片

其中有一首璐瑶写的诗:

忧伤使我感到存在 愤怒使我感到力量

你不知道 对我来说 平淡没有意义 体验有意义

我的灵魂被囚禁 我的肉体在流浪

你不知道 对我来说 安全没有意义 自由有意义

我的火焰给宇宙温度 我的火种给宇宙希望

你不知道 对我来说 真实没有意义 爱有意义

当我成为你 你转身离开我

你不知道 对我来说 得到没有意义 理解有意义

现在 我一部分是我 一部分是你

你不知道 对我来说 意义早已没有意义

——《一部分》璐瑶(节选)

人生是顺流而下的,它很真实。”璐瑶说道。在巴别梦想家发展路上的许多关键节点,璐瑶和她的同伴都以人为本,顺势而为。未来,他们面对的可能是激流险滩,也可能是平静的一面湖水。让我们一起期待,毕竟这是独属于巴别梦想家的全新冒险。

图片

作者后记

看这篇文章时,璐瑶正在赶往去广西开营的路上。在她看来,去广西并不是去工作,而是回家。工作坊进行中,璐瑶兴奋地跟我们分享现场的“盛况”。

图片

图片

孩子们活泼又搞怪,开心得手舞足蹈。他们打趣,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不难想象,当时在摄影机背后记录下这一切的璐瑶也一定也嘴角上扬。

为了完成好这篇文章,作者也同璐瑶一起跃入了十五年的时间长河中,拾起种种瞬间,收获一段全新旅程。这也许就是巴别梦想家的魔力,让每一个听到它故事的人都能浸泡在相似的爱与滋养中。(完)

撰文:苏雨岚 编辑:王诗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