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拾遗
图by图虫创意
拾遗物语
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可不嫌你孩子太小。
前几天,这事上了热搜第一。
什么事情呢?
就是某校三年级某班,
班里有个老师怀孕了,
有学生在问这个老师的情况,
班主任就借机做了一次性教育:
●普及了一下怀孕方面的知识
●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一些区别
没想到有家长不乐意了,
不仅在群里质问老师,
还要去向校长告状,
“我女儿才9岁,
是能听这些事情的年纪吗?”
就在前一天,
另一条新闻也上了热搜:
“三年超4万人涉嫌性侵未成年人。”
这还只是曝光出来的数据,
未曾曝光的其实要多得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说:
“性侵害案件,
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
隐案比例达到1:7。
也就是说,
一起性侵儿童案件曝光的背后,
另外7起案件已经发生。”
把这两条热搜放在一起,
就特别具有讽刺意味:
“你嫌性教育太早,
坏人可不嫌你孩子太小。”
▲被下架的教材/微博@格桑小巫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性教育专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利说:
“性教育是中国最落后的教育。
目前中国的性教育,
就是一个‘四无’状态:
无系统课程,无正规教材,
无专业老师,无效果监测。
在最近这二十年里,
性教育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都是家长们闹的。
其实中国是出过性教育教材的,
北师大就编写过《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在上海、杭州一些学校推广过,
结果因为教材里有生殖器图片,
有“阴茎”这样一些字眼,
就被很多家长举报了,
“怎么能让孩子看这些东西呢?”
学校只好收回这些教材。
中国其实也是有过专业老师的,
比如知名性教育专家方刚,
就为山东400名教师做过专业培训,
结果培训被家长举报了:
“这完全就是性教唆。”
有的家长甚至提着粪便,
要去培训点泼方刚的粪,
“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
中国的性教育为什么搞不起来?
就是这样的事件太多,
弄得学校都不敢搞了。
这个世界本来有性教育,
举报的家长多了,
自然就成了少儿不宜。
这些家长为何会反对性教育呢?
源于四大误区。
误区1:觉得性肮脏,上不了台面。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性是肮脏的,
只能暗里做,不能拿到台面上说。
法学博士何馨讲过一件事:
“远房姑妈领着闺女来到我家,
见到我,就指着她闺女大骂:
这个该死的玩意在外面被别人搞了。
还非说是自己自愿的,
不想让别人赔钱。
馨啊,你要帮你妹讨回公道。”
何馨就问了一下表妹,
表妹说:“的确是我自愿的。”
于是何馨就说了一句:
“以后做这些事要记得戴套,怀孕做人流对身体伤害很大。”
姑妈一听,拉起闺女就走,
出门时,冲着何馨大骂:“不要脸。”
你看,正正经经谈性却成了“肮脏”。
误区2: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
“孩子小,还是不谈性为好。
书上这样露骨的描述,
会不会引起小孩的好奇心,
从而催发孩子性早熟。
性教育结果变成了性教唆。”
其实这样的担心完全没必要,
欧美国家的性教育早已证明,
越是性教育成熟的国家,
青少年首次性交的平均年龄越大。
误区3:用不着教,可以无师自通。
“性知识哪里用得着教啊,
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
误区4:性教育就是性行为教育。
“我担心孩子过早知道什么是性行为。”
很多家长以为性教育就是性行为教育,
其实,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侵害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卫生教育、性审美教育。
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性知识,
才能建立正确的性认知和性审美。
在性教育上,柴静有句话说得好:
“我们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羞于谈性,不敢谈性,不许谈性。
图by图虫创意
而性教育的缺失,
导致了三大“性灾难”。
第一种灾难:被性侵。
且不说往年,光是今年,
儿童被性侵事件就不知上多少次热搜了。
家长不教,老师不教,
只好由“坏人”来教了。
第二种灾难:性犯罪。
家长不教、学校不教,
孩子们只好向小说、黄片取经。
2016年《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显示,
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
色情光盘、网络图文和影视作品。
这些东东确实让孩子知道了不少性知识,
但同时也导致了两个坏结果。
一是会产生“性困扰”,
讲一件我大学时发生的真事:
学校有一男生,看完黄片后,
以为正常男人最起码也能坚持半小时,
后来他交了女朋友,几分钟就完事了:
“我特么太弱了,太性无能了。”
于是他用刀割断了生殖器。
二是会引发“性犯罪”,
资料显示:
性罪错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58.5%;
83%的未成年犯罪者常看暴力色情制品。
第三种灾难:性无知。
中国性学会前理事长徐天明讲过一件事:
有一对博士夫妇,结婚多年没孩子。
于是就去医院看不孕不育。
医生问:你们多久啪啪一次?
男的说:什么是啪啪?
医生立马进行现场科普。
女的听了,赶紧捂耳:
“怎么能干这么龌龊的事呢?”
医生说:“不啪啪,就不能生孩子啊。”
男的说:“难道我们接吻还不能受孕吗?”
一句话,把医生都逗乐了。
你知道青少年有多无知吗?
“中国性科学”前几年做过一次调查:
●76.1%的初中生不知道“人流”的危害性
●67.3%的初中生和45.5%的高中生对避孕一无所知
●64.6%的初中生和48.2%的高中生不知如何防性侵
我国每年堕胎数约900万例,
其中不满18岁的超过200万。
所以,我万分佩服一些家长:
现在满大街都是人流广告了,
他们却还嫌性教育尺度太大。
妇科医生李琳在知乎留言说:
“最近接诊了一个小姑娘,
00后,14岁,双胎妊娠,
孕周14+了,要求堕胎。”
这个女孩经常感到肚子痛,
她以为是肚子里生了蛔虫,
就和妈妈一起到医院开打虫药,
没想到一检查,竟然是怀了孕。
妈妈抓着她头发,使劲抽她耳光:
“你才14岁啊,真是不知羞耻。”
到妇幼保健院堕胎的未成年少女很多,
“大部分父母都责骂她们不知羞耻,
很少有父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徐天明有句话说得好:
“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其实是中国父母。
性教育不是从孩子的身体器官开始的,
而是从中国父母的脑子开始的。
如果中国父母的脑子不解放,
孩子的性教育就永远搞不起来。”
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就开始实行性教育了,
而我们这里的孩子9岁了,
被老师普及一下怀孕居然还闹起来了,
我真的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一句:
“别拿无知当纯洁了,
性教育不可耻,不让性教育才可耻。”
另外,我还想说一件事,
就是我一直觉得:
中国父母最大的坏毛病,
就是喜欢过度保护孩子。
觉得这样不能对孩子说,
觉得那样不能跟孩子说,
总以为捂住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他们的世界就像童话般美好了。
这样的过度保护弊端太大了,
就像社会学家卢刚说的那样:
“父母营造的童话越美好,
孩子成长的代价就越大。”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吧,
中国父母最喜欢美化一些职业,
比如当我们跟孩子说到老师的时候,
总喜欢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老师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
而没有告诉孩子:
“教师也是一个普通职业,
他们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
当我们总是美化老师,
而没有强调老师里也有坏人的时候,
就会让很多孩子失去防范意识。
中国儿童性侵犯案件,
80%发生在孩子认识的熟人之间,
而熟人性侵,老师所占比例最大。
所以,我总是跟我孩子说:
“千万不要因为某些职业就轻信从业者,
一个人之所以会从事某项职业,
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甚至可能是迫不得已。
所有那些看上去很高尚的职业,
都不意味着从业人员就高尚。
老师、律师、警察、医生……全都如此。”
我不是教孩子不要信任,
而是教他认清社会真相。
我不是教孩子不要热爱生活,
而是教孩子认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喜欢把社会真实隐藏起来,
去给孩子营造一个童话世界,
因为我没有能力给他营造一辈子的童话,
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他现实的残酷,
以避免他因懵懂无知而遭遇人世险恶。
当很多父母在为教材里的“阴茎”两字感到恶心时,
我想起了《哈利波特》的一个情节,
校长邓布利多说:
“就叫他伏地魔,哈利。
对事物永远使用正确的称呼。”
我喜欢邓布利多的主张:
“不要告诉孩子世上没有恶魔,
要告诉他们恶魔是可以打败的。”
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性从来不可怕,
只是我们害怕它,它才变得可怕。
图by图虫创意
最后,我讲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是关于林奕含的。
2017年4月27日,
26岁的青年作家林奕含,
在自家卧室里自缢身亡。
13岁那年,补习班老师对她说:
“我爱你,我喜欢你……”
他将XX强行塞进林奕含嘴里:
“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你懂吗?”
那一天,林奕含被强暴了。
她神思恍惚,不知如何是好。
吃饭时,林奕含试探着求助:
“我们的家教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一句话就堵了林奕含的嘴:
“什么性教育?
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第二天,林奕含又试探着说:
“有个老师喜欢上了我们班一个女生……”
妈妈很不屑地说:
“女生不发骚,老师怎么会找她。”
两次求助,都“失败”而回。
痛哭两个晚上后,林奕含决定:
“没办法,我只能强迫自己爱上老师。”
但是,强迫很快变成了绝望。
有一天,她发现——老师又在和另个一女生覆雨翻云。
从此,林奕含就得了抑郁症。
抑郁13年后,她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乐嘉的。
女儿满15岁的那一天,
乐嘉给她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乐嘉送上了四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关于恋爱。
“你喜欢这个男孩,男孩也喜欢你,
你们交往无妨,但不要影响成绩。
如果你成绩跌落,说明你不喜欢他,
好的情感是滋生向上力量的。”
第二个锦囊:关于性爱。
“性爱要在18岁以上,
过早对身体发育无好处。”
第三个锦囊:关于避孕。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
你被男孩‘勾引’,
一定要让他带上安全套,
吃避孕药对你有伤害,切记。”
第四个锦囊:关于滥爱。
“如果很多男生喜欢你,
你要洁身自好,
别把男生为你争风吃醋当成荣耀。
这种作法,
不仅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上面这两种父母,你想做哪一种?
我会选择后者,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