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和刀
2025年春节档,一部名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动画电影以雷霆之势破空而来,席卷各大影院银幕和平台话题榜。
最新消息,《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电影。
小小哪吒,带着百亿票房的核爆级数据,将中国动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曾经贴着“代工工厂”标签的中国动画行业,如今竟能让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连夜展开研究。
这场看似横空出世的狂欢背后,整整三代中国动画人的一部百年突围史若隐若现。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一幕幕,就是中国动画走过的一步步。
从1927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到今日《哪吒2》,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美术片”到市场化浪潮下的“国漫复兴”,中国动画的每一次迈步都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
这部作品的爆火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动画百年沉浮后的厚积薄发,是技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共振,更是中国动画工业体系从稚嫩走向成熟之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万里行蜀道,一朝登云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水墨画卷,觉醒年代
时钟拨回中国动画诞生之初,就要拨回1927年,拨回《大闹画室》里穿墙而出的墨色小人,“穿过”上万张画稿,一跃跳上银幕的那一刻。
秦淮河边痴迷于皮影戏的万家小孩,若干年后,挤在狭小的上海亭子间里,一笔一笔描绘出中国动画的开篇。
为什么一定要做中国自己的动画电影?万氏兄弟的答案很简单,创意和立意。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其一,动画电影的故事创造力无限,不受环境和真人演员的限制;其二,动画片幽默且具有教育意义,已经被外国当做“宣传科学的利器”。
带着这样的执念,即便毫无经验和指导,万氏兄弟依然从不断实验中琢磨出了门道,用特殊机械连续记录下上万张墨水钢笔画稿,最终实现了中国动画事业的拓荒。他们称其为“活动墨水画”,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其朴实古拙的创作方式和过程,也隐含着美国动画片《跳出墨水瓶》带来的启发。
创意和立意,这两点,始终贯彻于万氏兄弟的创作生涯。在奇幻故事中不断开拓想象的同时,其仍然不忘用作品寄托精神,宣传爱国和抗日。
十五年后,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沦陷区的影院上映。从万氏兄弟答应承接该片的时候起,就决定将剧本改为隐含唤起民众,团结一心,坚持持久战斗,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日主题。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标志着当时中国动画艺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人为之扬眉吐气。
当京剧鼓点在水墨渲染的火焰山中奏响,悟空发起了人民起来反对牛魔王的号召,日本军部惊恐地下令禁映《铁扇公主》。其拷贝被日军掠走后,日本去掉了影片最后的抗战宣传并在东京播放。16岁的手冢治虫观之大受震动,十年后他对其仍然念念不忘,画下《我的孙悟空》并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当时美国的《白雪公主》刚刚上映,中国就已经完成多样特效的长篇动画《铁扇公主》,真是叫人惊异,趣味性、规模都令人咋舌。”“《我的孙悟空》强烈受到《铁扇公主》的影响,尤其是火焰山与牛魔王的结尾,这部动画的影像更是在我思维中跳跃,挥之不去,逼得我近乎模仿,而且模仿到现在读到这一段还有点不好意思。”
新中国成立后,万氏兄弟加入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为动画创作的核心阵地。
上美影作品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性著称。《大闹天宫》的动画师们遍寻壁画雕塑中的云气,将其化成孙悟空翻腾的筋斗云;《小蝌蚪找妈妈》在制作中引入传统中国水墨画,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突破……
那个时期,中国动画就已经代表着世界顶流。《大闹天宫》1978年公映后摘取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国际大奖,1983年在法国巴黎上映时观众仍接近10万人次,轰动一时。
撬动整个世界高度评价的,不仅仅是绝无仅有的东方美学,还有精益求精的超高质量。
【2】有过落魄,从未断档
“文革”期间,在时代震荡中,中国动画创作一度陷入停滞。再启征程时,动画行业恍惚间已是换了天地,美日动画的工业洪流瞬间冲垮了本土脆弱的产业堤坝。
改革开放后,面对美日动画的工业化冲击,中国动画陷入“代工困境”——大量企业沦为外包加工厂。
就像其他产业一样,市场化对体制的冲击往往从核心人才流失开始——美影厂青年画师越来越多地离开。宫崎骏带着《风之谷》叩开国际电影节大门时,中国年轻的原画师们正在深圳机械地描摹着迪士尼的线稿。
代工的坏处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原创力严重萎缩。“好比画一个打拳的镜头,原画师只会照样画,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拳头举起来。这样下去,渐渐就变成加工的工匠。”
这一时期,《葫芦兄弟》(1986)、《黑猫警长》(1984)等作品仍保有本土特色,但叙事模式单一、技术滞后等问题依然同步显现出来。至90年代末,国产动画市场份额不足10%,观众流失严重。
尽管如此,1999年《宝莲灯》这部院线巨作,依然创造了2400万左右的票房纪录,位列当年电影市场票房第三,仅次于冯小刚的《不见不散》和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
国产动画有过落魄,但从未断档。
《宝莲灯》的成功与其坚守密不可分。其创作前后长达数年,坚持承袭美影厂的创作传统,打造团结的创作集体,大家共同研究、商量、揣摩剧本、创作角色。“把他们从加工的模式带出来,进入创作的模式。”25年后再谈及这一做法,《宝莲灯》导演常光希很欣慰地看到,“不少好的原画师现在都是导演了。”
21世纪初,政策扶持(如《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资本涌入激活产业。市场嗷嗷待哺,人才培养、产业发育却需要时间。
【3】粒子洪流,涅槃归来
沉寂多年后,2015年,国产原创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票房再度点燃市场信心,开启了产业拐点。
这部曾经不被看好的作品,最终用实力炸开了中国动画的冰封层。
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了现象级的突破。人们纷纷振奋于这部作品的高质量与高诚意,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影院支持这部良心之作。“大圣”吸引了一大批“自来水”。
9.56亿元的票房在现在看起来或许不那么显眼,但在当时挤进了当年的票房排行榜前10,并且是前10里唯一一部动画作品。
陆陆续续,一批兼具国风美学与艺术创新的中国动画电影面世,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只是,仍未取得人们理想中“国漫崛起”的票房突破。
2016年,历经多年打磨的《大鱼海棠》上映,收获略有争议的口碑与5.64亿元的票房。其票房已经十分接近于同年另一部高分好评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后者在国内也只拿下5.75亿元票房。
2017年豆瓣最高评分动画片的《大护法》,最终票房仅为8760万元。同年,皮克斯动画《寻梦环游记》在国内拿下12.12亿元票房,横扫国际大奖。
国民动画IP《熊出没:变形记》是2018年度国内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力压《无敌破坏王2》《超人总动员2》等一系列外国动画片,最终“成绩”为6.05亿元。
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破10亿元依然是一道坎。
直到“魔童”降世——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它的主角一样,一出生就闹了个翻天覆地。
据猫眼专业版统计,《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票房为50.35亿元。在2019年,它是《战狼2》之后唯一部票房突破五十亿元的国产影片,而且还是一部动画片,可谓石破天惊。
中国动画追赶的不再是外国动画,而是世界一流影视艺术。
“作为一种话语,“国漫崛起”孕育于动画电影《魁拔之十万火急》(2011),爆发于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上映后的“自来水”事件,成熟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载入史册的50.35亿票房。”
自此,《新神榜》系列、《白蛇》系列、《雄狮少年》系列、《姜子牙》《长安三万里》等诸多中国动画精品之作井喷。国产动画通过IP化开发、全年龄向叙事和工业化制作,进入“新神话时代”。
至2025年,此时此刻,《哪吒2》以史无前例的百亿票房成绩,标志着中国动画从“国内市场爆款”向“全球文化产品”的跃迁。
百亿丰功碑上,写着整个国产动画工业体系的名字。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一幕幕,就是中国动画走过的一步步:那即浩瀚又细腻的海水画面视觉呈现,承自《深海》导演田晓鹏及其团队对自主研发七年的粒子水墨技术的开源共享;申正道和灵珠哪吒打斗场次深山密林的瀑布特效,则由《熊出没》华强方特团队主要负责;围困陈塘关的震撼视效,完成者是《凡人修仙传》作者原力动画;2亿人洪流对撞的特效,出自《姜子牙》联合导演王昕的公司泥丸星……
“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动漫行业的团结和托举,才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早期中国动画依赖手工绘制,而如今已形成完整的数字制作体系。但自始至终,有两个纠缠的记号始终印在国产动画的血脉里,那就是对传统美学的痴迷,与对技术革命的追求。
传统美学,也在技术革命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可能。
【4】且看今朝
当《哪吒2》的百亿票房数字跳动在全球影史榜单上时,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一个古老文明用动画语言对话世界的决心。
未来,中国动画或许会面临更复杂的命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万氏兄弟的亭子间到光线传媒的制片中心,这条百年征途没有偏离过最初的方向:用最当代的技术,讲最东方的故事。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正如哪吒所言:“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动画的未来,正在书写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