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交所披露,上周(7月14日至7月20日)共有3家公司递表,暂无公司通过聆讯;另有1家公司招股,暂无新股上市。
3家公司递表
1)湖南麦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麦济生物”)
7月14日,麦济生物向港交所主板递表,中金公司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据招股书介绍,麦济生物是一家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创新生物制剂,以解决有关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其他炎症与免疫性疾病方面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自2016年成立以来,公司已自主研发并建立一条由八款创新候选产品组成的强大管线,包括核心产品MG-K10、关键产品MG-014及MG-013,以及五款其他候选产品。麦济生物的核心产品MG-K10是一种潜在同类最佳、自主研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长效抗IL-4Rα抗体,目前正针对特应性皮炎及哮喘等八种适应症进行或计划进行临床试验。
业绩方面,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麦济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872.2万、2.4万和0元,相应的研发开支为1.66亿、1.50亿和0.24亿元。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2.53亿、1.78亿和0.27亿元。
2)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简称“奥克斯电气”)
7月17日,奥克斯电气向港交所主板递表,中金公司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据招股书介绍,奥克斯电气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浙江宁波,是全球前五大空调提供商之一,集家用和中央空调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按照销量来计算,奥克斯是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市场份额为7.1%。
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奥克斯电气营收分别为195.28亿元、248.32亿元、297.59亿元、93.52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14.42亿元、24.87亿元、29.1亿元、9.25亿元。
3)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挚达科技”)
7月18日,挚达科技向港交所主板递表,申万宏源香港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据招股书介绍,挚达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售,以及充电桩的安装和售后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于往绩记录期间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量计,公司高居全球首位,全球市场份额约9.0%,中国市场份额约13.6%。而按于往绩记录期间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售额计,公司位列全球第四,市场份额约5.7%,在中国排名第一,市场份额10.3%。
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度;2024年以及2025年截至3月31日止三个月,挚达科技实现收入分别约为6.97亿元、6.71亿元、5.93亿元;1.56亿元、2.17亿元人民币;同期亏损分别为2514.7万元、5811.6万元、约2.36亿元;3150万元、1707.8万元人民币。
暂无公司通过聆讯
1家公司招股
1)维立志博-B(09887.HK):于2025年7月17日至2025年7月22日招股,该公司拟全球发售3205.44万股H股,其中,香港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每股发售股份31.6港元-35.0港元,每手100股,预期H股将于2025年7月25日(星期五)开始在联交所买卖。
基石投资者方面,维立志博本次总计引入9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6900万美元(约5.416亿港元)——其中,高毅、TruMed和OrbiMed分别认购1000万美元,腾讯认购800万美元,易方达基金认购700万美元,Foresight Funds认购500万美元,Sage Partners认购400万美元,现有股东正心谷资本和汉康资本分别认购1300美元和200万美元。
暂无新股上市
上周重要港股资讯
1)IPO融资额同比增近七倍 外资涌入港股基石投资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港股市场IPO浪潮涌动。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包含IPO与再融资)金额为250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融资金额大幅上升318%。在IPO市场,2025年上半年共有43家企业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较去年同期的30家上升43%;IPO募集金额为106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688%,其中最大IPO项目为宁德时代H股,上市募资金额为410亿港元。在再融资市场,募集金额合计143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210%,最大两个再融资项目分别为比亚迪股份(435亿港元)和小米集团(426亿港元)。
数据还显示,目前已经递交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超过200家,涵盖的企业来自不同行业,包括制造业、零售、消费品及服务等传统行业,也有来自生物科技、医疗和医药、人工智能、信息科技及电信服务等新经济行业。普华永道则预计,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升势,全年将有90至100家企业于香港上市,筹资金额可望超过2000亿港元。信息科技及电信服务、医疗和医药、以及零售、消费品及服务相关的行业板块将会是市场焦点。
本轮港股IPO浪潮中,大量外资机构成为了基石投资者,显示出全球资本对于中国资产的青睐。申万宏源的研究显示,外资正在从港股IPO的基石投资者途径大量流入中国资产,外资基石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和投资占比大幅上升。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5年在中国香港市场IPO上市的公司中,基石投资者占45.2%,2023、2024年该数字分别为33.2%和31.0%。其中,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外资基石投资者占全部基石投资者占比分别约为41.6%、40.4%、59.3%,合计投资金额分别约为64亿港元、110亿港元、286亿港元,呈现出大幅上升态势。从资金来源结构来看,当前港股基石投资者中的外资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也包括中东主权基金和东南亚家族办公室等。
2)33年惯例有望改写 港股“T+1”结算改革或使资金周转率提升20%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在港股市场持续复苏之际,港交所刊发了有关缩短港股现货市场结算周期的讨论文件。业内人士解读称,港股延续了33年的“T+2”结算周期,有望转向“T+1”。
港交所预计,到2027年底,全球股票市场88%的交易将采用“T+1”或“T+0”结算周期。
港股实行的是“T+0”交易制度,但结算交割制度自1992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是“T+2”。业内人士表示,若将结算时间缩短至“T+1”,投资者可以“今天交易,明天即可收到现金或完成付款”。
业内人士表示,由以往的“T+2”收缩至“T+1”,不仅是推进工具性的机制创新,更是推动港股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时间就是金钱,‘T+1’结算将使市场基础设施更具韧性。”星汉资产管理行政总裁王荣昆认为,参考美国市场经验,“T+1”改革可使资金周转率提升约20%。
中国银河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认为,“T+1”结算显著缩短了资金从交易至到账过程中的沉淀时间,从根本上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