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呼兰河传丨白氏父子 为呼兰写日志的人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9241平方公里,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青冈、兰西、松北、呼兰8个市县区,转了一个超大括弧的左半边,最后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南兰河屯一带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条萧红从来没有目睹过全貌的呼兰河,而今,生活在呼兰河两岸的,更是萧红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一代呼兰河人。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7月,天空特别蓝。刚入初伏,那种干热撩拨的热浪密不透风。呼兰,这个因萧红而闻名于世的曾经的“小城”以及呼兰河两岸的风貌,也伴随着前进的车轮,星转斗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一天的太阳升起,每一晚的黄昏散尽,哪怕是点滴的变化和改变,点滴的日新与月异,甚至这片土地上空被萧红描写过的、怒放的各式各样的火烧云,都被一对父子以记录为使命,用文字和影像记载和留存——他们就是白执君、白铭波父子。

追逐火烧云

白铭波,中等个头,偏瘦,说话语速快。十多年来,白铭波记录和收集整理呼兰河流域历史影像20多万张,时间跨度百余年。其中,呼兰古城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真迹老照片200余幅,多角度地展示了呼兰小城当年的街容市貌和风土人情。

与萧红研究结缘,来自于白铭波的父亲。父亲研究萧红,儿子也研究萧红。白铭波认为是命里注定。

成为萧红描写的“火烧云”忠实的“拍摄粉”,是在小学课本上读到了萧红的《火烧云》之后。白铭波原来并没有怎么注意过火烧云。这篇文章,拨动了白铭波心弦,他的激情被点燃被唤醒。再去呼兰河,路还是这一条通往河边的路,但走在上面步伐快了,心里急吼吼的,恨不能立刻就飞到河边,支起三脚架拍下那一片一直燃烧到天边的火烧云。

来到萧红故居,走到萧红的雕像前,用指尖轻轻地触摸了一下,汉白玉的雕像也稍微有些发黄了。就是在这里多日的蹲守,白铭波曾拍到了奇幻的火烧云。

在萧红纪念馆,白铭波编写的《图说萧红与呼兰》摆在进门口的案台上。

走出萧红纪念馆,白铭波抬头看了看天。如今,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出门先抬头望天,判定今天是否会出现火烧云。痴迷拍摄火烧云是辛苦的,这一拍不是一天两天,而是6年。每天晚上5点至7点,骑着自行车到呼兰河边转悠,寻找最好的角度拍火烧云。每年盛夏的守候,蚊虫叮咬,河边的青草打湿裤脚,经常看天而忘记脚下,鞋子陷进泥里拔不出来……但却让白铭波乐此不疲。

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写到: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地向前跑。

此刻,白铭波环顾四周,大街上的人们正三五一群说说笑笑地朝呼兰河边走去。夕阳正红,他把相机背带往肩膀上又提了提,迎着落日,朝河边疾行。

重走萧红人生路

白铭波的父亲白执君,是呼兰当地的“名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72岁的白执君,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在家里,他拿出42本日记,厚厚的,摆在了沙发上,没事的时候,这些日记是他的陪伴。

虽然退休了,白执君却依然没有放弃萧红研究,目前他担任呼兰萧红研究会的会长。用他的话说,研究萧红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责任和自觉。白执君总在想,研究萧红只是停留在文字上么?萧红短暂的一生,拥有那么丰富的内容,她走过的路究竟留下怎样的足迹?10年前,经过大半年的准备,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走上了考察萧红人生轨迹的路线。

准备考察时,白执君花了心思,萧红走过的地方会不会留下什么更多的素材,会不会有研究者尚未发现的?白执君拿出了一张地图,按照萧红从呼兰出走的路线,在地图上一点一点做好标记,又在标注上他找到的当地的萧红研究者。这仿佛是一张网,勾连了众多的研究者,这其中有著名学者,也有民间研究者,因为萧红,白执君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到了同道。

凭着对家乡作家萧红的热爱,当年62岁的白执君老人自费重走了萧红的人生轨迹路线:呼兰-哈尔滨-北京-青岛-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广州。在炎热的天气里,白执君的行囊也是满载的,几大本日记,萧红的著作,尤其是随身带着他30多万字浓缩的研究成果,萧红与呼兰,那么多的千丝万缕……

这一趟,白执君有了重要发现:萧红在山西参与过抗日活动,组织过青年活动。

回到呼兰,白执君出版了6万字的《重走萧红路见闻》,写出了电视脚本《挥笔抗战话萧红》。国内对萧红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岛、上海等地,对于萧红在山西的生活几乎是空白,而白执君通过走访,填补了这个空白。

父子两代都是为呼兰这片热土写日记的人。当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容颜,一代代呼兰人传承着呼兰河的基因,两代萧红研究者一个复原了萧红的生活轨迹,一个在后呼兰河时代续写着新的呼兰河篇章。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热爱萧红的无名研究者,白氏父子只是他们中间最普通的一员。这两代人的执着和坚守,诠释了血脉和文脉的传承。

一代代繁衍生息,一代代传承,父辈、子辈、孙辈……呼兰河,这些就像白铭波父子两代人关于萧红和呼兰的研究记录一样,畅通流淌,必将走向辽阔,因为它承载的是念兹在兹的故乡。

记者 陆少平

摄影 邵国良 郭俊峰

编辑:鲁光

责编:杨晔

审核:李国玉

统筹:林青

监制:包民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