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除了侯佩岑还念念不忘章子怡,是因为她演的最美村姑?

从没想到走才华路线的周杰伦,也会卷入最近如此喧嚣的拉踩狂欢。

放下周昆侯剪不断理还乱的三方八卦不表,决定悄悄给大家安利一下“伦怡CP”, 去去戾气、洗一洗眼睛。

2012年中歌榜台北演唱会这首《红尘客栈》真是甜到我,周杰伦牵到章子怡的手、二人对视的时候,声音都在发抖。

章子怡落座之后,瘦伦还美滋滋地唱了一整首歌。

章子怡也一改往日的霸气犀利,变得娇俏温婉,甚至还有了一丝可爱。

一个不世出的音乐才子、一个大满贯影后,不存在谁给谁抬咖、谁害谁降咖。

英雄惜英雄,这样势均力敌的画面实在是太赏心悦目。面对此情此景,即便是周董的女友粉,恐怕也很难不说一句“赞同”。

不会像在面对侯佩岑、昆凌时,要先翻白眼质问一句,“为什么是她?”

当然对于汪峰也不例外,“心高气傲、女神如章子怡,最终也还是嫁了个凡人”,这样的评论隔三差五就要戳一戳他的脊梁骨。

说起章子怡,很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都逃不开电影《卧虎藏龙》。

外表克制、内心叛逆,狠辣又无辜,强势又迷茫的玉娇龙,被她演绎得入木三分。

清丽是她、潇洒是她,从头到脚干干净净,皮肉、精神没有一丝多余。

也难怪会因此变成国际章,一口气拿下了《尖峰时刻2》、《英雄》、《狸御殿》、《艺伎回忆录》的片约。

二十多岁就达到了大多数演员,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不过在章子怡的早期作品里,有一个角色总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那就是《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招娣。

有人觉得她土、有人觉得她太男权视角。

总之,除了能在“影视作品里的最美村姑”榜单,刷一下存在感之外。招娣这个角色的审美价值在大众眼里,远远比不上前面提到的玉娇龙。

不过今天呢,我要来站一下招娣。

原因在于她在电影中的劳动片段,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了什么叫日常生活的美。

然而这种与人们的真实存在息息相关的美感,在通常情况下,却总是被熟视无睹的。

作为表达方式和审美对象的日常生活

大概是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想象与他人之间,非语言的表达方式。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景,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变得越来越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古代神话。

▲电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讲述两个聋哑人的故事。

“男/女朋友为什么不回复我的信息”、“女朋友回复。。。是什么意思”,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的语言交流,大概从未像现在一样变成情感浓度的证明。

然而在《我的父亲母亲》的招娣身上,我们却可以发现另一种实现自我表达、构建自我美学的方式,那就是她的日常生活。

从初见骆先生时换新衣服:

到给学校的教室织红布:

再到摇辘挑水:

招娣作为“村花”的美,从这些日常生活中利落的行为节奏上,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并不需要有人来告诉观众。

当她为了骆先生,认真又急切地和面、切菜、烙饼:

生火、煮饭:

剁蘑菇、包饺子时:

作为观众,我们能体会到的,不仅是她对骆先生的浓浓情意,还有那些属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本身的温暖和美好。

在观看这些画面时,观众既是招娣也是骆先生。我们会联想到那些会为我们心甘情愿劳作的人、也会想到我们愿意为之劳作的人。

情感关系就在这样朴素、无声的日常互动中,默默地建立了起来。

所谓审美,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对于视觉的执着,而不断向感受力的深处蔓延。

招娣并没有向骆先生大声呼喊“我爱你”,大家却早已心知肚明并心有戚戚。

电影《廊桥遗梦》也是这样。

早在女主角言明自己在照顾家庭和自我实现之间的纠结之前,观众们就已经能够在那些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表现中,逐渐完成与女主角的共情。

诸如手脚麻利地上菜:

笑意盈盈地看着家人们摆弄食物:

娴熟地随手拔草:

锄地、开拖拉机:

调冰茶:

这些琐屑的日常生活,在电影镜头的特写中,产生了一种引人入胜的细腻美感。

观众知道它们很平凡,但又很难不被它所吸引。

让我们隐隐觉得,日常或许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有可能指向类似于“人们该如何面对生活”等终极问题的答案。

如果说《廊桥遗梦》中日常生活与终极问题之间的关系,只是来自观众视角的解读,并非导演的刻意引导。

那在电影《饮食男女》里,这种联想就被李安当成一个严肃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父亲洗衣、做饭、跑步、叫女儿们起床的段落,在电影中被一遍遍重复。

从家宴大餐:

到路边小食:

从便当:

到功夫菜:

再到洗碗、逛超市:

人与人的情感纠葛、人对人的牵挂,人们对于失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竟然都可以在这些平平无奇的日常片段中被窥见。

面对生活的窘境就像敲叫花鸡的外壳一样,让人疲惫又不得不迎难而上。

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日常生活的美,被进一步放大。

与家人、朋友的聚餐:

早晚通勤:

工作、学习:

洗澡、打扫、节日:

都在他的电影中被不厌其烦地一一展开,投以非精英主义的温和目光,显得平实而清新。

在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中被塑造起来的平凡人物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与自己类似的纠结与懦弱,也能看到我们不曾料想到的坚韧与伟大。

从这个意义来讲,复杂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包含着对于美的诠释和呈现。

通过经历日常生活,我们最终知道了美与丑的界限。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在很长的时间内,日常生活都被认为是人们身不由己参与其中的“苟且”,对“诗和远方”的追求才是人们活着的意义。

然而到了哲学家列斐伏尔那里,日常生活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从各种生存和精神危机中拯救人类的法宝。

他认为日常生活一方面充满了礼仪习俗和琐碎循环的例行公事,另一方面则始终运动、变革着,源源不断地产生出让人类社会得以运转的活力。

于是在面对日益细化的劳动分工,导致人们的工作内容越来越抽象。人们越活越像机器人,所带来的意义架空、身心失衡时。

他的对策是,“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运用自然生命最初的创造性动力,去经营生活。用美术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和诗人的语言去体会自己的存在。

▲电影《一一》中喜欢拍人后脑勺的洋洋

这话乍听起来比较抽象,不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体验。

一次认真的大扫除、一次断舍离式的收纳整理、一次把手机放进口袋的饭后散步……

都会在不意间刷新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体会到一些难以言说的愉悦。

“行走坐卧皆是禅”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我们专注于追逐人生高光时刻的时候,日常生活却在悄无声息中不停歇地塑造着我们,并总是在关键之处给予我们失落或惊喜。

营造美感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总说不化妆见人是不礼貌的,但反过来想,如果要在不化妆时还能拥有让人赏心悦目的精神面貌,一个人又要在日常生活中默默付出怎样的努力。

日常就像这样有着不事张扬的强大力量,而那些蕴含在其中的美,也拥有着同样的质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