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父亲节品这三道菜 欧派微电影《家长菜》有戏有味有爱

关于家的记忆中,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饭桌上一道热腾腾、香喷喷的家常菜,刺激着舌尖味蕾,充斥着全身神经。

今年父亲节,由欧派策划拍摄的最新微电影《家长菜》,端上了厨神父亲为孩子们用心制作、却不能吃的三道“家长菜”。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家庭小故事凸显语言暴力大问题

片名《家长菜》一语双关,既是大家长做的菜,也是象征家长里短的菜。耳目一新的故事切口、入脑入心的现实主题,《家长菜》如何巧妙、自然的讲述家庭语言暴力形态?又凭借什么引发了观众的集体情感共振?

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将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了艺术熔铸:丁勇岱饰演的父亲是拥有无数荣誉的成功厨神,在叫孩子们回家聚聚的平常一天,却发现母女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所有人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于是决定用三道“家长菜”——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犟嘴鸭,让大家反思和改变现状,唤醒本该属于家庭的温暖和美好。

这是一部情感电影、家庭电影,更是一部社会语言暴力问题突出背景下的教育意义电影。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片中的人物原型,片中呈现的典型性“蛮荒”式沟通,上演了很多家庭每天的日常画面,多维视角探讨了语言暴力摧毁家庭幸福的隐秘破坏力。

句句戳中“痛点” 触动集体共情

承袭聚焦两代人审美矛盾的《狼人的中秋烦恼》、关注乡愁何处安放的《喊你回家》、表现家庭与事业冲突的《共享爸爸》等多部大获成功的影片,欧派延续了对“家”和“爱”的痛点挖掘及创作思维,《家长菜》以直击人心的现实意味内容,一击即中现代家庭的沟通“痛点”。

“再笨的小孩都会了”“我说你真的是猪脑子啊”“我就是瞎了眼了,嫁给你这种人”……一项调查显示,80%的人都遭遇过家庭语言暴力。家人的恶语相向,让绝大多数人感到深深无奈和诛心之痛,甚至殃及后代。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有多少婚姻死于语言暴力?彼此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使“爱与被爱的需要”不被满足,进而讥讽、谩骂、诋毁,误会与隔阂就此产生。

有多少亲情终于语言暴力?以爱之名去贬低、责备、辱骂,使孩子陷入自卑、暴躁、易怒,升级为“暴力”的种子根植于心,做出反社会的极端行为。

《家长菜》蕴含的社会议题,包裹在影片展现的这个缺乏健康沟通氛围的家庭之中,不由自主地被观者拿来和自己对号入座,不禁审视周遭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家庭相处矛盾。

传达“有家有爱”新理解赋予美好生活新能量

2014年,欧派启动了爱家计划,持续关注困境家庭和家庭亚健康问题并发起爱家倡议。基于对社会突出问题和现代家庭关系的探究,对“家”和“爱”的深入洞察及思考,欧派团队在影片中再次传递了“改变世界,从改变每一个家开始”的品牌初心,彰显了“有家有爱”的品牌内涵。

《家长菜》的这次管中窥豹,是用个体故事折射普遍现象,直接揭露了深植于人们意识形态深处,对“爱”和“家”的漠视。可以预见,影片将是欧派“爱家计划”品牌IP的又一具有高辨识度的亮点大作。

放眼现实中有意或无意的沟通困局,其实仅仅始于一句不带刺的话,就能发生改变。当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用温和的语言来提出请求,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包容、爱护,真正走向家庭幸福的象牙塔。

英国剧作家查普曼说,“爱是万物的第二个太阳,它照到哪里,哪里就会春意盎然”。影片最后,用“一字一句,用爱定制”,完成了对“家”和“爱”的提炼和升华。

品品三道菜,《家长菜》的精神内核,你看懂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广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