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回头金不换?

蚂蚁回头金不换?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傅碧霄 北京报道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蚂蚁和蟋蟀”的故事,夏天,蟋蟀一直在唱歌,蚂蚁却在默默劳动,囤积粮食,到了冬天,蚂蚁安稳过冬,蟋蟀则饿死了。这个故事的寓意非常明显。

本文要讲的是另一个故事——蚂蚁和监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蚂蚁依然囤积了很多粮食,但却并不低调,也像蟋蟀一样热爱歌唱,喜欢发声。后来,这只蚂蚁遇到了点麻烦。

史上最大IPO

2020年,除了疫情,另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魔幻大事件就是蚂蚁上市暂缓了。

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启动A+H上市计划,8月25日科创板IPO受理,9月18日,蚂蚁顺利过会。10月21日,证监会同意蚂蚁集团科创板IPO,同日,港交所官网也披露蚂蚁通过聆讯。

蚂蚁在A股的股票代码定为688688,发行价68.8元,大吉大利的数字背后是2.1万亿的总市值。蚂蚁原本预计在沪港两地共募集约345亿美元,超越2019年12月沙特阿美的294亿美元,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IPO项目。

贵州茅台,略输文采;工商银行,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沙特阿美,只识勘探挖石油。万众瞩目之下,蚂蚁IPO进展得似乎异常顺利。

而且,蚂蚁还用战配基金的方式,邀请普通用户分享上市盛宴。10月8日,支付宝独家代销的五只蚂蚁战配基金售罄,累计超千万人认购,人均投入仅6000元。

同时,通过上市文件披露,蚂蚁集团这家与亿万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司,第一次如此赤裸地把自己展现在公众面前。

蚂蚁集团的收入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和创新业务及其他三部分构成。其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占比最大,在蚂蚁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中达63.39%,且增长速度很快。

蚂蚁最大的业务中,包括花呗、借呗在内的微贷科技平台的营收占比最大。截至2020年6月末,微贷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创造285.86亿元营业收入,占其总营收39.41%。

另外,蚂蚁的杠杆率很高。截至2020年6月末,微贷科技平台促成信贷余额为2.15万亿元。其中,蚂蚁自己的小贷公司只占约2%,98%资金来自合作金融机构和发行ABS。

人们这才发现,尽管上市前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原来蚂蚁还是在靠放贷赚钱啊。

科技,还是金融,对于正打算在科创板上市的蚂蚁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监管按下暂停键

就在蚂蚁热火朝天筹备上市的同时,监管也出台了一系列新规。

8月,最高法出台《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界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4倍LPR。对此,蚂蚁集团数字金融总裁黄浩表示,截至2020年6月,蚂蚁平台上大多数消费贷款的年利率都在14.6%以下。

9月13日,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分析人士指出,《金控办法》不仅对金融控股公司名称的使用作出规范,也将蚂蚁集团这种虽无金控之名,但行金控之实的公司纳入央行监管系统下。

蚂蚁上市与金融监管加强这两条线索,正在慢慢地汇合。

蚂蚁原定于11月5日上市。而就在蚂蚁走到IPO门口之时,事情发生了转折。

11月2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约谈。蚂蚁回应称:“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同日,银保监会颁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跨省业务、资金来源、牌照数量等方面对蚂蚁集团的业务有较大限制。

紧接着,11月3日,上交所宣布暂缓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同日,蚂蚁集团的港交所上市进程也暂停。

上交所表示,近日,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蚂蚁集团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条等规定,并征询保荐机构的意见,决定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至于蚂蚁上市何时重启,11月17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他不知道具体的上市时间表,这取决于政府如何重组对于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框架,也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监管环境变化。

蚂蚁回头金不换?

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道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2月15日,井贤栋在蚂蚁上市暂缓后首次公开发声,他强调蚂蚁的发展离不开监管,“近期蚂蚁集团全体正在认真学习'十四五'规划建议和中央一系列关于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发展的政策精神,对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照镜子、找不足、做体检,积极配合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要求。”

其实,回顾前几年的发展不难发现,蚂蚁也一直在向顺应监管政策方向调整船头。

为了让余额宝更符合“作为个人小额现金管理工具”这一定位,2017年5月,天弘基金主动将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额度下调至25万元。业内人士分析,此举也是为了降低流动性管理的难度,防止出现挤兑风险。这一调整响应了监管的指导,早在2014年,央行就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提示,货币市场基金存在类似存款挤兑的风险,“宝宝们”存在对投资者风险收益揭示不足和支付安全等潜在风险,以及类似存款挤兑的风险。

2017年底,互金风险整治小组先后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和《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放贷机构的杠杆率,及发行ABS等方面业务进行规范。此后从2018年起,蚂蚁的ABS发行量大幅降低,此后的项目以80亿元居多。而在之前的2016、2017年,蚂蚁发行ABS项目规模高达300亿元。2020年上市暂缓后蚂蚁发行的最新ABS,金额也为80亿元。

2018年,百行征信获得了当时唯一的个人征信牌照,央行要求包括蚂蚁旗下芝麻信用在内的8家市场机构,不再单独从事个人征信业务,而是通过百行征信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参与个人征信市场。随后,芝麻信用进行业务调整。芝麻信用方面表示,合规是第一要素,由于没有获得央行个人征信牌照,芝麻信用逐步退出个人金融市场。

近期,蚂蚁的“照镜子、做体检”也颇有效果,上市暂缓后进行了多项业务调整。

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指出互联网存款存在八大问题,指出一些平台没有相关业务的金融牌照,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实质是“无照驾驶”开展金融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

蚂蚁很快做出响应,率先下架了支付宝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蚂蚁集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行业的规范要求,目前蚂蚁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均已下架,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持有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蚂蚁会认真落实监管相关规范和要求,用科技手段更好地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

随后,腾讯、京东等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也纷纷下架。

2020年11月初,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指出,金融科技公司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

针对消费金融风险问题,近期蚂蚁调低了部分年轻用户的花呗额度,并表示,倡导年轻人理性消费。

继首次约谈1个多月后,金融监管部门再次对蚂蚁集团进行约谈。

12月26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金融管理部门根据金融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指出了蚂蚁集团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对此,蚂蚁集团表示,会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整改工作组,全面落实约谈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和发展。

接下来蚂蚁还将有怎样的举动?蚂蚁将如何渡过这个冬天?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