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家潘建伟在中国被称为“量子之父”,他和团队利用量子规律安全地传输信息——称为量子通信。
但潘建伟的成就,被“打假斗士”方舟子屡次当众质疑批判,甚至后者还一度发博称潘建伟不是“量子之父”,而是“放量子卫星之父”。
方舟子主要质疑潘建伟的量子加密通信有夸大嫌疑,并且是好大喜功的实验,针砭后者凭此成为身价上亿元的“科学明星”。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质疑,这一点方舟子并没有错。在生物化学领域打假成名的方舟子,却也反过来被众多人士质疑“更像是一个生化博士在质疑量子通信的专家”。
知名科学杂志《自然》发布的2017年十大科学人物中,潘建伟入选,指出其在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方舟子却大篇直抒自己的不屑:“国内媒体介绍潘建伟的时候,喜欢说他是‘量子之父’,潘建伟似乎欣然接受,从没见过他表示不敢当。去年英国《自然》有篇报道,提到潘建伟在中国被称为“量子之父”,传到了国内,就被潘建伟的团队说成潘建伟被《自然》称为‘量子之父’。我以前多次说过,把潘建伟称为‘量子之父’是荒谬绝伦、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方舟子称,潘建伟甚至难当“中国量子之父”,他并不是中国量子力学研究的开创者,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中国物理学家研究量子力学很多年了。而且“量子纠缠”这个概念最早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这个名词则是薛定谔提出来的,他们才是“量子纠缠之父”。
方舟子的逻辑在于:西方人都搞不懂量子通信,中国人能行吗?按照方舟子的逻辑:中国人在未知领域稍微探索一下就行,如果没有成效就应该收手。
隔行如隔山,如果没有扎实的量子力学基础,以及相应的科研经验。一味地贬低潘建伟,这是完全不妥的。
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中进步出来的。事实上,中国人也应该承担起对未知科学领域的试错责任。
以前,我们在基础科研领域落后了,所以科研领域的质疑声也少,因为研究的都是西方玩剩下的,前人都已经做出来,所以是行得通的。
现在我们在某些领域不仅追赶上了西方,甚至还在超越,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在没有前人探索的路上独自前行。
曾经的西方科学家拿了政府大量补贴寻找以太,最后发现以太不存在,但是这并不证明这些钱白花了。反而这个“失败”的实验证明了光速不变,这也为相对论的诞生奠定了实验基础。
在科研探索中的较真精神,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不仅要在未知领域不断探索,还要不怕错。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知名科普作家、《时间的现状》作者汪诘指出,自己多年来在方舟子孜孜不倦的打假中,却越来越看到潘建伟教授学术成就的可靠性。
他指出,潘建伟的团队参与了大贝尔实验。结果不出意外,再次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和之前的多次实验结果一样。相关成果以Letter的形式发表在了2018年5月10日的《自然》杂志上。Letter也是研究成果的发表形式,比Article的等级略低一点,但也是重要的文献。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 量子通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 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近来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 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6年3月17日,我国公布十三五规划纲要,量子通信纳入国家战略规划,预计市场空间将达千亿级别。
在普通人眼中,量子通信是戴着神秘面纱的高科技,在商业人士眼中,则是一座未来的金矿。在量子通信还未深入到商业领域使用时,资本已盯上这块可能颠覆未来通信的肥肉,一场关于量子通信的产业布局,已经悄然展开。
量子信息被业界公认是对未来世界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性技术,中美等大国均投入资源参与竞争。然而我国量子互联网基础人才缺口仍然巨大。此外,还存在量子互联网人才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