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伊曼努尔·康德
(《行星》剧照)
高考,已于昨日结束。
如果屏幕前的你,
恰好是千万大军的一员,
此时此刻,无需执着于昨日。
不如抬头看看星空。
《行星》
我们肉眼可见的星星中,绝大多数都是恒星,但也有例外,比如太阳系的五颗行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以及土星。
BBC纪录片《行星》,用独特的拟人化的手法,讲述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爱恨情仇。
以个体命运表现宏大题材之外,这部纪录片还以最先进的科技视觉化技术呈现画面——
一共五集,每集都能带来堪比《流浪地球》的观影体验,宇宙的浩瀚幽深,尽收眼底。
(《流浪地球》,点燃木星)
(《行星》,水星被撞向太阳)
水星“无惨”
138亿年前,宇宙的故事开始。
那时太阳系还是一粒渺小的尘埃。
40多亿年前,太阳系诞生之初,行星胚胎开始孕育,这并不是一个和谐友爱的开始——
在这片空间区域内,数十颗行星胚胎,你推我搡,争夺起最佳位置......
而水星则是这场争斗中,最惨的那个。
......在一片混乱中,某颗大型天体,将水星推向了太阳的怀抱。
这就是之前你们看到的动图。
水星在这场撞击中,地壳和地幔被剥离,落入太空,而其轨道更加偏向太阳。
从那以后,水星被太阳炙烤了几十亿年。
终于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曾经的地球:金星
44亿年前,金星像地球一样宜居。
那时阳光对于金星来说,还是那么柔和。
气候宜人,它也许也孕育了生命。
金星上的某个国家,也许刚结束“高考”。
但是,金星人发现今天阳光似乎格外热。
太阳增亮了。
太阳增亮的过程持续了20多亿年,金星表面温度持续升高,蒸发的水积聚成云,在它的包裹下,金星的温度一路飙升到457℃。
这个名为“温室效应”的现象,把金星一步步拖入地狱,20亿年过去后,一片荒芜。
相比之下,地球实在幸运。
金星、水星等等,它们都曾有机会成为地球,被它孕育的生灵称为“母亲”。
但是。
生命的诞生纯属偶然。
运气罢了。
这份运气会在30亿年后用光。
那时,太阳开始膨胀。
届时,地球将走上水星和金星的老路。
而一颗名叫“土卫六”的行星,如果它没有遭遇诸如行星碰撞的意外,将会成为另一颗地球。
而土卫六上出现的生命,也许会说:
30亿年前,地球像土卫六一样宜居......
宇宙中永恒的就是,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繁华,在时间面前,都是过眼云烟。
一时困厄,亦是如此。
仰望星空,才觉自己微渺如尘土。
就像刘慈欣所说:
在宇宙面前,你那点考试、升职、亲子、家庭问题,就像屎壳郎找不到粪球一样卑微。
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
仰望星空不是脚不着地,而是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开阔视角,而思考是我们作为个体,面对浩瀚无穷的宇宙,唯一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