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旧社会说的晚上陪老公,为什么说是诅咒的话?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般认为会说粤语的都是大老板土豪,有钱。所以粤语一些词也流传开来。如老公,可能是对老婆而言,指丈夫。为了说明讲粤语很有历史文化底蕴,还编了一个历史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取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有了包二奶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包二奶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包二奶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但老北京人土语的老公则完全不一样,老北京人过去是管太监叫公公或老公。太监是中原历史上特有的现象,是指阉割男人的羞羞处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
老公这词最初来源却就是太监。这宦官吧,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
2016年10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讲座中批评了国人夫妻间的称呼。彭林还说,“老公”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在古代指的是太监。妻子对配偶,除称“丈夫”外,“也可以称外子”。这些说法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议。
也有提出,老公一词在古代老年人的通称等。并指出语出《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七十老公,反欲何求!”。
按库雅拉 少奎的说法,过去“老公”赴宴得“拿着劲儿”,像个大首长似的,等别人都入座了,它才悠哉悠哉地出现呢。落座以后 外场人儿都知道它那些臭毛病 —— 邀请太监点菜。于是乎 一般人没听说过的“御膳珍馐”就打老公嘴里冒出来啦。
满族作家老舍先生的《茶馆》中 就有那么个阴毒损坏俱全的老公,让人一见就觉得恶心。实际上,不只是老舍的作品,很多作品里的老公也大多是反面角色。总体说来,人们是不太喜欢老公。但话说回来,老公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呀。
大清国有“铁律”限制太监,也得亏这路货色的活动近三百年受到了制约。倘若让这路东西满大街乱蹿,那可真是“贼星发旺 妖孽横行”了。这条规定,到了晚清,还执行的很严格。比如连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太监安得海出京,都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依照法律规定杀了头。
老北京人还有一种私底下管不男不女的叫做“二倚子”,用来形容那种不男不女的两性人。“二倚子”有点相对现在说的娘炮。
过去有句话,晚上让你陪老公,那可不是现在说的陪自己丈夫,那一句诅咒的语言。一般是失足女之间互相骂人的话。老公是指宦官,宫里面的太监,太监没有了羞羞的地方,可是他也有冲动,怎么样呢?他就是花样最多了,就是折磨人,有的咬你失足女的肉,肉都咬死了。所以失足女最害怕遇到老公这样客人,这变成他们诅咒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