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健康中国】;
看科普·懂生活
虽然脸上笑嘻嘻
心里却是一万个“哔哔哔”
春节灵魂比较局开始了
哈喽,好久不见!可不,甚是想念…… 同学见一见,朋友坐一坐,长久不见面的亲友攒个局,是过年的基本仪式。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除了亲友相聚、阖家团圆的喜悦,很多人对即将来临的一场场“比较局”,深感“过节”如“渡劫”。
中小学生仿佛听见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殷切”问候: “有没有考一百分啊?这次年级排第几?成绩不行啊,你看你表哥成绩就没让人操过心……”
漂泊在外的“打工人”自然也免不了被议论: “公司待遇怎样? 就这点钱还996,不如在老家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吧?”
“剩男剩女”更是让长辈操碎了心: “张叔家的儿子二胎满月酒都办完了,你看你还挑来挑去,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嘛,差不多得了!”
已婚未育的更是逃不脱: “我啥时候能抱孙子啊,这可是我现在最大的盼头了。你看楼下那姑娘跟你同龄,孩子都会跑了。”
你以为生完小孩的就是人生赢家吗?太傻太天真! 新一轮的比孙子热潮才刚刚开始……
比较那么烦!
为啥躲不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个体在缺乏客观评价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借此确认自己的属性。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倾向于跟“与自己类似的他人”作比较。 这也就解答了为什么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
过年回家,被父母拿来比较的对象基本上也是这个范围: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邻居阿姨的儿子,父母同学的女儿等。此刻的你,是不是内心有一万句“逃都逃不掉,烦死了!”
万分无奈下怼出一句“人家明星到40岁才结婚的多了去了”,纵使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和直接的例子,也会立马被嘲笑着回复:“不切实际!你跟人家明星能比吗?”
父母和亲戚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朋友圈,都和子女的关注点离得越来越远,彼此沟通有差异、有隔阂在所难免。特别是,父母及亲戚总是爱用“你和我们想法不一样,就是你错了”这样的标签去评判子女,甚至觉得这样的子女使得他们在比较中处于下风。
对此,你试图去争论?可能只会越说越烦!招来更多的不被理解,陷入“没有如父母所愿,我就是错了”的怪圈中,交织着愧疚、纠结与自我怀疑,内心饱受煎熬。所谓“看到同龄人儿女双全,觉得自己就是千古罪人”。
这也是春节过年回家的缩影:你的恋情、婚事、生育、孩子、收入、工作,都将被一一议论。你与他人不同,你没有如他人期待的那样生活,都会在一次次聊天中成为谈资和“靶点”。
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可以理解!但你想过没有?你害怕追问,其实是亲戚们不了解你的近况,想要关心你,只能从生活工作问起。
你害怕催婚,其实爸妈只是怕你自己一个人孤单,希望两个人出门在外,可以互相有个依靠。
“实力”不够?
战术来凑!
比较是无法避免了,那如何在这当中占据上风,尽可能平和地过一个春节呢?听一听过来人的几点心得。
第一,争论前学会倾听。 通常而言,当一个人被放到一个被比较的位置上,肯定是不舒服的。内心容易被激怒不说,还迫切想要表达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如此一来,自然少了和平讨论的空间。
争论前,我们不妨慢一点,先多听一听。 听一听家人催促背后的关心,听一听他们絮叨背后对你独自出门在外的顾虑,听一听他们因为距离太远无法关心你的担心。当你听到这些的时候,或许急于解释、争辩的心情就会有所缓解。告诉他们你听到的这些内容,当他们感受到了你正面的回馈,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喋喋不休”。
第二,灵活应对没有恶意的比较,在不产生冲突的前提下,明确界限。 比如,当被问及有没有对象的时候,你可以保持好奇地去问对方:“阿姨,你和叔叔感情这么好,给我传授点经验呗。”这时,对方自然会开始说她的故事,矛头就从你身上转移了 。这种方式,既没有硬碰硬,也捍卫了你的界限,甚至会让人觉得你“体贴到位会关心人”,是不是?
最后,放下说服对方的念头,倾听、接纳他们的表达。 接纳不等于认可对方所说,而是尊重对方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你自己仍有自己的选择。对于他人的建议,选择听从或者违背,这是我们的自由。当我们看到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时候,迫切想要改变对方的念头也会弱下来。即使心里“呵呵呵”,挡不住别人说,大不了自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了。
当然,也有学会将关注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多一些自我情绪的觉察,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对这个表达如此愤怒?这才是让你情绪稳定的关键。
请记下!你无需为了在比较中处于上风,非要变成什么样子 ,那样只会让你在不同的比较中变来变去,最后无所适从。而当你时刻做好自己原本的样子,看到自己的价值,你会发现,你不会被别人的比较伤害自己的自尊,你就是那块金子,闪闪发光,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处于不败之地。
纵使他人有情绪,我们也要告诉自己,我的人生我做主。为了取悦他人而过他人想要的人生,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