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段会议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视频中,一位年轻的县长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针锋相对,他毫不退让地提出:“万达第一年的利润必须全部留在丹寨县!”
面对这位“财神爷”,他的坚持甚至让王健林当场回怼:“不如我每年直接给你5个亿!”
这名县长叫徐刘蔚,时年32岁,是贵州省丹寨县最年轻的县长。
这场谈判的背后,是丹寨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梦想,也是一位基层官员与企业巨擘在扶贫理念上的碰撞。
如今,十年过去,这场争议的结局如何?徐刘蔚又走到了怎样的位置?
丹寨县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曾是全国重点贫困县。
这里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2012年时仍有村庄未通电、未通自来水,村民靠挑水度日,年轻人大量外流,贫困率高达37%。
然而,这片土地并非一无所有——它坐拥独特的苗族文化、非遗技艺(如古法造纸、蜡染)以及未经开发的生态资源,堪称“捧着金饭碗讨饭”。
2012年,30岁的徐刘蔚从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调任丹寨县副县长,次年升任县长。
这位湖北红安出身的青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专业,本可在北京谋得更好的前程,却选择扎根贵州。
面对丹寨的困境,他立下誓言:“必须结束这种守着金山银山却穷困潦倒的局面!”
上任后,徐刘蔚先从民生痛点入手:用14个月完成全县水电改造,终结了村民“黑灯瞎火”的历史;引入12家矿产和制造企业,将年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提升至4亿元。
然而,他清醒地认识到,依赖传统产业无法彻底脱贫。丹寨需要一条可持续的路径——旅游业。但旅游开发需要巨额资金,如何说服企业投资成为难题。
转机出现在2014年。国务院启动“万企帮万村”行动,万达集团计划在贵州“包县扶贫”。
徐刘蔚得知消息后,迅速行动:他通过省扶贫办争取候选资格,甚至派人“拦截”原定前往邻县的万达考察团。
在一场关键会议上,他用详实的数据和丹寨的潜力打动对方,最终让这个贫困县从8个候选县中胜出。
然而,合作初期,双方理念激烈碰撞。
王健林最初计划投资养猪场,但成本高达十几亿元,且市场风险巨大。
徐刘蔚坚持转向旅游开发,并提出:“万达第一年的利润必须留在丹寨,成立扶贫基金!”
这一要求让王健林当场反驳:“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若如此,不如每年直接给5个亿!”
这段视频被掐头去尾传播后,舆论两极分化。有人称赞徐刘蔚“为民请命”,有人批评他“不懂商业规则”。
但完整对话显示,他的初衷是确保扶贫资金不被短期利益稀释,而是用于教育、医疗等长远规划。
经过多轮拉锯,双方达成妥协:万达投资14亿元建设民族风情小镇、职业技术学院和专项扶贫基金,每年将5%的营业额注入扶贫基金,政府则给予税收优惠,并承诺长期运营支持。
2017年7月,丹寨万达小镇正式开业。
这座融合苗族吊脚楼、非遗工坊、杜鹃花海的旅游综合体,40天内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三年后,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3000万,旅游总收入达247亿元,直接带动6万人脱贫。
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蜡染工坊的女工月收入超过4000元,芦笙表演队年创收百万元,连七旬老人都能在茶园日赚80元。
2019年,丹寨县提前两年摘掉“贫困帽”,成为中国扶贫史上的标志性案例。
徐刘蔚的扶贫逻辑逐渐清晰:他拒绝“输血式”扶贫,转而构建“产业造血+文化赋能”的体系。
旅游小镇不仅创造就业,更让苗族古法造纸、蜡染等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生机;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培养3000名技能人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扶贫基金累计投入2.7亿元,覆盖医疗救助、教育补贴等民生领域。
这种“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成为后来者争相研究的样本。
随着丹寨脱贫奇迹被写入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徐刘蔚的仕途也步入快车道。
2020年,他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调任毕节市副市长,主导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升任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继续推动文旅融合战略。
回望徐刘蔚与王健林的博弈,这场“胆大包天”的谈判早已超越个人得失。
当32岁的县长直面千亿富豪时,他并非不知风险,但更深知:若不敢为民生争利,扶贫终将沦为数字游戏。
丹寨模式的成功,揭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深层逻辑。
其一,在政府与市场的角力中,需要找到“企业有利可图、群众真正受益”的平衡点。
万达小镇每年为集团带来稳定客流,而丹寨通过5%的营业额分成累计获得超亿元扶贫资金,这种共赢思维打破了“企业砸钱、政府躺平”的困局。
其二,扶贫必须尊重地方文化基因。
徐刘蔚力主保留苗族建筑风貌、复活非遗技艺,让贫困群众在文化自信中找到脱贫动力,这比简单复制商业项目更具生命力。
如今的徐刘蔚,依然保持着“较真”本色。
在贵州省文旅厅,他力推“非遗+旅游”融合,将苗绣、银饰等技艺纳入景区体验;面对资本下乡热潮,他反复强调:“企业带不走青山绿水,但必须留下可持续发展机制。”
这种理念,正是当年与王健林交锋的延续。
十年过去,当初质疑徐刘蔚“理想主义”的人不得不承认:那些敢于“得罪财神爷”的基层官员,往往才是真正的破局者。
他们用看似笨拙的坚持,在商业利益与民生福祉间辟出一条窄路,这条路或许布满荆棘,但路的尽头,是无数人命运的转折,是一个时代的铿锵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