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印巴统一的暴君——奥朗则布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由来已久,虽然双方经过一系列的武装冲突后签订了各种停火协议,但是两者的矛盾并未消失,直到前些天,印度还空袭了巴基斯坦控制区,巴基斯坦也击落印度战机。两个国家之所以频频大动干戈,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印巴分家时,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权一直未能得到确定。不过在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之前,印巴两国并无这样的矛盾,因为他们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莫卧儿君主,不过由于他的失策,其功业最终拱手让于英国人,并间接酿成了今时今日的局面。那么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看一看究竟是怎样一位君主,成就了这样的事业并最终葬送的呢?

null

【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造就了当今局面】

横跨印巴的莫卧儿帝国

公元1526年4月21日,帖木儿帝国皇室后裔巴布尔在旁尼帕特决战中击败洛蒂大军,阵斩其苏丹伊卜拉欣,夺取了印度西北部的德里、阿格拉等地,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此后,经过大大小小的征战,到阿克巴大帝即位时,莫卧儿王朝的疆域已经北达喀布尔、南达印度哥达瓦里河,西达今巴基斯坦的卑路支,东达孟加拉。可以说此时的莫卧儿王朝已经将大部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握在手心,而这还不是他们扩张的终点,在阿克巴大帝死后,他的儿子萨利姆即位,继续东征西讨,获得了多个附庸国。公元1627年,萨利姆逝世,其子库拉姆即位,他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向德干挺进,又收服了多个附庸国并吞并了一些领土。虽然库拉姆雄才大略,更有“世界无敌”的称号,但他晚年不可谓不凄惨,他那被分封为总督的4个儿子,还未等到父亲逝世就开始争夺王位,骨肉相残的惨剧也很快就降临到他头上,作为第三子的奥朗则布毫不留强的发动内战,将屠刀向三位兄弟挥去,最终,通过数次内战的胜利,奥朗则布击败了所有竞争者,已然胜券在握的他急于品尝胜利的果实,因此并不打算等到父亲死去再继承皇位,而是立刻软禁了父亲,宣布登基,至此,莫卧儿帝国、印度、巴基斯坦都将开启全新的时代,一个转折点般的时代。

null

【画作上的阿克巴】

虽然奥朗则布和孝顺半毛钱关系没有,但他却意外的和父亲有着同样的志向,即统一整个印度半岛,当然,这绝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来说,扩张和统一都是极具诱惑力的,那为何他没有主要向西、北、东扩张,却选择了南方的印度呢?这显然是因为南部是当时的莫卧儿最容易攻略的。莫卧儿帝国的北边是西藏,西边是阿富汗和波斯,东边则要深入缅甸,这几个地区要么有着难以逾越的天险(喜马拉雅山),要么有着难以对付的敌人,只有南方德干高原的诸侯们相对容易征服,那里的人们一盘散沙,再加上奥朗则布父亲和祖父的不懈努力,已然没有多大的抵抗力量了,这种情况下,继承先辈的遗志就比去尝试其他方向要稳妥的多。

null

【奥朗则布画像】

奥朗则布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他没有想着发展和积累实力再去对付敌人,而是马不停蹄的开始他的征服伟业,但南下之前,他必须先剪除其他方向的威胁,于是他命令大军向东攻击阿豪姆王国,攻占其首都,并在1663年逼迫其割地纳贡,虽然4年后这里再度叛乱,新征服的地区被迫放弃,但总算获得了较为稳定的边界。在消除了东北的威胁后,他立刻着手南下,公元1665年,他派遣贾·辛格进攻比贾普尔王国,这激起了高康达和马拉特的抵触,于是这三个政权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北边来的入侵者。

null

【战争中的莫卧儿军队】

在接下来的十数年间,莫卧儿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比如逼迫马拉特求和,割让23座堡垒,但征服行动一直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直到1685年,奥朗则布御驾亲征才改变了这个局面。在这最大的一次攻势中,他将敌人各个击破,先是在1686年9月征服比贾普尔,接着在整整一年后降服高康达,最后在1689年攻破再次起义的马拉特首都赖伽尔。至此,除了印度南方一小片地区外,整个印度已然落入奥朗则布手里,这样,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难得地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

null

【奥朗则布治下的莫卧儿帝国】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虽然奥朗则布取得了父辈没能得到的成果,但他也毁了祖先的基业,众所周知,巴基斯坦地区信奉伊斯兰教,而印度则主要信仰印度教、佛教等其他本土宗教,本来伊斯兰教是很难兼容这些教派的,幸亏阿克巴大帝的开明政策,莫卧儿帝国才得以相对和谐的掌控着两个宗教控制的地区。但狂热的奥朗则布并不如阿克巴那般清醒,他认为印度教徒既是刀俎下的鱼肉,也是堕落的根源,更是不可信赖的外人,这种想法让他决定立刻展开对印度教徒的进攻和压迫。

null

【印度教让奥朗则布非常不顺眼】

为了筹集南下的军费开支,奥朗则布将农民的税从产量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而这并不能让他满足,在公元1665年,他将印度教商人的关税提高两倍并取消穆斯林商人的关税;1669年,他下令各省拆除印度教神庙,并将其中一部分改建为清真寺;1671年,又将各级税务机构内的印度教徒驱逐;在1679年,对印度教徒重新征收废除已久的人头税,并残酷镇压反抗的群众;最后在1695年征服完成后,进一步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坐轿子和大象,并且不许他们进行宗教活动。显然,这些既是剥削又是报复的措施任何人都受不了,印度人自然也是如此,他们不断展开反抗,如在1669年,德里爆发的农民起义;还有1671年,班得勒人掀起的反旗;在次年,印度教徒萨特拿米人的起义军甚至直逼德里城下;到了1672年西北边境的帕坦人又发动叛乱;1675年,锡克教徒发动起义;1678年,拉奇普特宣布独立等等等等,不光如此,高康达和马拉特人也在不断的进行游击战反抗着莫卧儿的统治。

null

【一些印度教神庙被改建为清真寺】

四处烽烟的局势让奥朗则布头疼不已,他亲自率领大军一个个的镇压这些起义者,但并非每次镇压都能获得成功,而且这样疲于奔命无疑在消耗着本就不多的国力,更为严重的是,南下的征服行动也常常被后方的起义所拖累,各地总督因为难以扑灭的起义而拥兵自重,这些问题联合在一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莫卧儿帝国的一块顽疾。对此,奥朗则布十分懊悔,他在感染重病后深刻的反思自己,对自己的儿子写下了真诚的忏悔:“我一生的努力全归于无效,我所做的一切使我战栗,追悔莫及”古语有用浪子回头金不换,但已经89岁的奥朗则布再没有回头的机会了,他在1707年3月病死于阿玛德纳加尔前线。

破碎的帝国与接手的英国人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立刻分崩离析,各地的总督此时不再听从帝国的号令,游击的马拉特人也趁此机会占据了中印度的大片土地,锡克教徒还在1710年占据了锡尔欣德全境。衰弱的莫卧儿就像海里失血诱饵,会引来无数的鲨鱼,波斯和阿富汗就是典型,1738年波斯王纳迪尔沙率军5万入侵,很快他便占据并洗劫了德里。在他之后,阿富汗的杜兰尼帝国又10次入侵莫卧儿,1757年时,杜兰尼帝国占据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克什米尔和信德。

null

【巴基斯坦行省】

就在西北边境被阿富汗人夺取的同时,印度的马拉特人也没闲着,他们在1754年到1756年北上夺取莫卧儿人在恒河流域的领土,接着又在1757年到1758年夺取德里,并进军旁遮普。就这样,阿富汗人和马拉特人产生了冲突,公元1760年,阿富汗人成功扫荡了旁遮普的马拉特势力,占据了德里。不甘失败的马拉特人立刻组织大军反击,一开始他们夺回了德里,但很快就被反攻的阿富汗人围在了帕尼帕特平原,缺衣少粮的马拉特人最终被饥饿打垮,次年1月,他们尝试突围,但最终被阿富汗人彻底击败,仅有少数残军退回了德干地区。

马拉特人的失败没有宣告阿富汗人时代的到来,他们因为损失同样不小而迅速被锡克人赶出了北印度,但锡克人也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这些在莫卧儿尸体上混战不休的势力,最终被英国人所征服。讽刺的是,在奥朗则布手上初步完成又迅速丢掉的印巴统一成果,却在英国人手上奇迹般的完成了,英国殖民者先是征服了印度全境,又击败锡克人和阿富汗人,夺取了巴基斯坦全境,并将其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内,直到1947年蒙巴顿提出的印巴分治。

null

【征服印度的英国军队】

结语

可以说,没有奥朗则布的统一尝试和糟糕的统治,就不会有后面四分五裂的印度与巴基斯坦,也就不会有英国人来夺取这片地区,蒙巴顿或许也不会考虑到两个地区的巨大信仰差异而实行分治了,那么今时今日就不会有印巴冲突了,由此可见,奥朗则布这个暴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还真是难以估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